陈谌,1990年生,知名专栏作家,201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2012年因发表《冰箱里的企鹅》等怪诞现实短篇小说而走红,已出版短篇小说集《世界上所有童话都是写给大人看的》。
记得在高一的时候,学校里举办了一次原创音乐大赛。
那年我16岁,学吉他才两年,没有任何舞台表演经验,更谈不上会写歌。但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我花了三天时间磕磕绊绊地摸索着写了一首歌,拿着这首歌去参加了那次比赛。结果可想而知,我遭遇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惨败。因为紧张与生疏带来的不自信,我颤抖的双手在台上连一个音也弹不出来,最后在观众的嘘声中狼狈地下了台,当然连预赛也没有通过。
下了台后,我既懊恼又失落,在一旁心不在焉地看着接下来的比赛。然而接下来上场的两位高三学长演唱的歌曲把我低落的情绪一扫而空:
路灯昏黄,我抱着吉他坐在海滩旁,
轻轻弹唱,浪花的和声与我为伴,
有海风轻叹,回响在这宁静感伤的夜晚,
对岸的光,是不是专门为了我点亮,
就让海带走我所有的悲伤,
这是最后一次流泪到天亮,
从此以后,海滩上不再有人轻轻吟唱,
吟唱这熟悉的悲伤。
……
当他们弹完最后一个和弦的时候,全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当时的我从来没有听过如此好听的原创歌曲,于是也情不自禁地为他们起立鼓掌。
经过多方打听,我才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叫《14海滩》,在整个高三年级都广为流传,写歌的人正是那位弹吉他的学长,之所以叫《14海滩》,是因为这首歌是他14岁时写的。
14岁时就能写出一首如此好听的歌,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毕竟我14岁那年都还不会弹吉他,而他竟然已经会写歌了。
于是带着近乎崇拜的心情,我找到了那位学长,缠着他想向他要这首歌的吉他谱。当时他或许对陌生人有着本能的防备,或许压根儿就没把我这个低年级的“吉他小菜鸟”放在眼里,就婉言拒绝了我的请求,我只好悻悻而回。
但因为这首歌带给我的震撼实在太强烈了,以至于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时都会想起这首歌,想再次听到甚至学会弹唱这首歌。于是在决赛那天,我早早地到了比赛现场,偷偷把MP3放在舞台的大音响上,录下了这首歌。
从那天开始,我每天放学后一有时间就把这首歌放出来听,把歌词认真地抄下来,一段一段地听旋律,试图把谱子记下来,然后一个和弦一个和弦地试。这是一个非常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去扒一首歌的歌谱的难度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但出于深深的热爱,我硬是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学会了弹唱这首歌,完成了这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虽然学会了这首歌,但我没有任何展示它的机会:一方面,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组织过任何演出活动;另一方面,这毕竟是我偷师学来的,我斗胆在舞台上唱那位学长的歌,万一唱得不如他好,甚至毁掉了这首歌,他肯定会生气的。
于是直到第二年上高二的时候,我才找到了一次演唱这首歌的机会。
那是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正在教室上自习课的我听到门外有人找我,出去以后才发现是一位高三的学长。他同样参加过去年的原创音乐大赛,虽然表现得比我好很多,但最终也没能获得名次。不过那次比赛后,我们俩倒成了好朋友。
只见他拿着一张歌谱对我说,过两周学校要举办“校园十佳歌手”比赛,他想唱这首自己的原创歌曲,但苦于不会弹吉他,便来找我,想和我作为一个组合去参赛。
我看过那首歌之后觉得有些为难,因为仅仅用两周的时间去扒这首歌的歌谱根本不够,而且这首歌写得相当一般,我不想为了能参加比赛而唱一首连自己都不喜欢的歌。
而这首早已练成却又尘封已久的《14海滩》忽然浮现在了我的脑海。我告诉他:“不如我们就唱《14海滩》吧,这首歌你一定听过,我也偷偷练过,现在既然那位学长已经毕业了,我们就用这首歌参赛,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吧。”
他听了以后觉得这个主意可以,便欣然同意。
就在做了这个心血来潮的决定之后,我们俩开始练起了这首歌的合唱,并最终凭借它站在了“校园十佳歌手”决赛的舞台上。
决赛的舞台恰巧和去年的原创音乐大赛决赛是同一个舞台,我抱着吉他坐在台上的时候,无端感到有些时空错位。毕竟去年我只能渺小地坐在台下仰望这首歌的演唱者,而现在我却在舞台上,俯视着台下密密麻麻的观众和他们期待的眼神,演唱这首我最喜爱的歌。
这一次,我没有任何的紧张和焦虑,平稳地弹完了整首曲子,并将它顺利地唱完。那天台下的掌声和欢呼声是怎样的热烈我早已忘却,但起身向观众鞠躬致谢时那种激动的心情我至今仍难以忘怀。
最终我们获得了“校园十佳歌手”比赛的第5名,对于初次参赛的我们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名次了。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我高中毕业,上了大学。在大学里我参加了吉他社团,有了越来越多的表演机会,学会了弹唱更多好听的歌,舞台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在大一那年,我再次参加了“校园十佳歌手”比赛,拿了第6名。后来我加入了一支乐队,成了一名吉他手……然而我再也没有唱过这首歌,因为对于此时的我而言,这首歌已经显得太青涩、太稚嫩了,我甚至都有些不屑于去唱它,怕被周围玩音乐的朋友笑话。
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名作家,靠写文章为生,吉他弹得越来越少,乐队也早已解散。音乐对我来说已经彻底成了一个业余消遣的爱好,没有了当初的那份激情,再也不敢年少轻狂地把它称为自己的梦想。
直到前几个月到大学演讲并签售新书的时候,因为现场需要有一些活跃气氛的活动,我才再次抱着自己的吉他坐在了舞台上。
在唱烂了上大学时经常唱的所有歌曲后,我的脑海里无端地再次浮现出这首名叫《14海滩》的歌。在演唱之前我有些怅然地对台下的同学们说:“很多年前我听过一首歌,这首歌影响并改变了我,点亮了我的音乐梦想。但这首歌并不是我写的,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写这首歌的人叫什么,也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有没有坚持他的音乐梦想。”
说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哽咽,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感到难过,或许是为我自己,也或许是为那位学长,更或许是为每一个曾经美好却又易碎的梦。14岁那年的他与18岁那年的我也许曾是那样的相似:有着耀眼的光环,对音乐有着同样简单、质朴的热爱与执着。只是那些属于青春岁月的热血与激情,是否真的就这样随着漫长的时光渐渐消逝了呢?
就像这首简单却又动听的歌,美好到曾经在整个年级中被口口相传,但多年之后却还是伴随着那些和青春有关的记忆一同被埋葬在了如风的岁月里,成为沉入海底的一块被永久遗忘的宝石。
现在我偶尔还会在舞台上唱起这首歌,说起和这首歌有关的故事,只愿它能提醒每个正在经历着青春或早已与青春告别的人,那些与梦想有关的感动与回忆,望彼此悉心保存、温柔相待,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