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
摘 要: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所著《孟子》一书为其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源泉。孟子在教学目的上提倡人性化,主张教学内容更丰富,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多样化。这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具指导意义。
关键词:孟子;教学理论;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274-02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幼年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孟子三迁的典故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道。少年时期的孟子拜入孔子之孙子思门下,而后荀子将二者列为一派,即儒家的“思孟学派”。他上承曾子子思,下启后世儒学,将儒家学说系统化理论化,尤其是其伦理学,对后世影响巨大。2000多年来,人们尊称其为“亚圣”,将他和孔子的主张,并列为“孔孟之道”。
《孟子》一书,汉传共计11篇,今本为内篇7篇,约为3万5千字。另外有《性善》等四篇专论为外篇,但已经失传。今天所谓《孟子外书》系明代人的撰作。直到后唐,孟子逐渐得到推崇,韩愈说:“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独孟轲之传得其宗。”至宋代,朱熹将《孟子》尊为经,明代《二程语录》也有“孔子末,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孟子死不得其传。至孟子而圣人之道益尊”。清代大儒戴震说:“道于杨墨老庄佛之学,而欲之圣人之道,犹航断港绝潢以望于海也。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轲始。”但也有不同,朱元璋对《孟子》中的民本思想很是不满,命人弄了个节文,让翰林院校对《孟子》,随后删掉八十五条,规定科举考试不能以此命题。
孟子是从他的性善论角度肯定教育功能的。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都是生来就有的。不过孟子认为这些道德品质最初只是一种萌芽或端倪。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引证《孟子》只注章名)他还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告子上》)可见孟子所说的性善,并不是天生的仁德,而是形成仁德的先天素质,要想充分发挥先天素质,就需要教育。孟子就是这样以他的性善论来肯定教育功能的。
一、教学目的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他对人性思考的成果,他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也就是人性的外在表现,人活在世界上因此要做的是“养其性,以事天,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怎样修身呢?孟子又从统治者的教育目的出发给出结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因此,教育可以整合民心,塑造民众的人格,使国民得到教化。
简单而言,孟子就是要“明人伦”,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告子上》),也就是说仁义礼智,这四端是善性体现,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二、教学内容
应该教授什么内容呢?孟子认为应该先抓好出发点,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如果想学好东西,成就一番事业,应该先苦心志,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先有一个志向,然后经过刻苦学习去追求它,同时做好肉体磨砺。
他还认为:“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可见志气难分难解。为了实现志,要培养每个人的气。有人问他有何特长,他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他有两个特长,一个是知言,另外一个就是具备浩然之气。他解释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所谓“知言”,他解释为:“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也就是说,孟子了解言语知识,对不同的言辞会思辨分析,从而去伪存真,使圣人也同意他的观点。《史记》上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赵岐《孟子题辞》云:“孟子通六经,尤长于《诗》《书》。”冯友兰认为孟子在教学上十分注重讲《诗》、《书》,尤其注重引申其中意义。他对当时固定的课本——六经,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灵活变通传述。他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他十分注重“志”,强调对《诗》阐发出新意。另外,他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知识应该批评性地继承,以一种审慎的理性去思辨现有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
首先,引而不发。孟子认为:“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主要是指引方向;解惑的地位要低于传道;不发不是对教学不负责任,而是促使学生自己去认真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辨能力。胡适认为孟子这是一种主张是强调教育主动性:“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因此学生要想对知识理解透彻,只有自己刻苦专研。他还主张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也就是教师语言应意味深远,不能太直白,诱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道才是正途。
其次,中规中矩,专心致志。孟子要求学生学习要注重打好基础,按部就班,专心致志,秉持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把握知识。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他告诫,凡是学习必须遵守规则,按部就班一步步从基础开始,例如射箭就应该先拉开弓,不能跳过必要的环节,否则会欲速不达,为此他举了揠苗助长的例子。
再次,因材施教。孟子继承孔子的教学原则,对不同的学生性格和天赋上的差别给予关注,就像孔子《雍也》中所说的“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这说明,孟子在教育学生时,强调因材施教,对于禀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最后,学习需创造环境。孟子对戴不胜说:“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使齐人傅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要求学齐语必须去齐国,在那里的环境之下几年就成功了。因此他主张要创造环境,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增强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角色的定位。从孟子的从人性出发的教学目的来看,教师应该不仅仅作为知识的输出者,还应是一名领航员,引导学生找准人生方向,激发他们成为具备传统美德的人,成为一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知识分子。对施教者而言,要具备孟子所提倡的道德思想:志向高远,勇于改革,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受教育者而言,应从孟子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启示:对尚志与改过,学生要从思想上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学生要自觉走出个人主义的狭小空间,克服无追求无目标的茫然,树立向善的生活目标。同时要注重环境的熏陶作用。目前的道德教育似乎很难让受教者感受到生活环境的人文气息,这不利于学生知、请、意、行相统一。
其次,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拿90后为例,要分析他们的时代特征和群体共性,同时不忽视他们的个性特征,这样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他们创新,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育内容。面对90后这样的教育对象,教师不能因循守旧死啃课本,要合理、大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育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1.
〔2〕胡适.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8.2.
〔3〕梁启超.儒家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4〕程方平.孟子教育思想述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4).
〔5〕赵昌平.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
〔6〕周德昌.孟子教育思想探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4).
〔7〕唐献玲.浅析孟子性善论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社科纵横,2005,(5):123-125.
〔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