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中的“物哀”美

2015-05-14 14:09鹿鸣昱
关键词:物哀

鹿鸣昱

摘 要:“物哀”是日本人心中极为重要、根深蒂固的一种审美理念,它代表着日本人对于低沉悲愁、哀婉凄凉的悲剧美的一种追求。《蛙》中的“物哀”之美藏于字里行间的情景描写,隐于朴实无华的故事叙述之中,其中的“哀”和“美”紧扣着日本读者的心弦。若隐若现却又浑然天成的悲剧美成为了引发日本读者共鸣的元素。

关键词:“物哀”美;《蛙》;审美理念;悲剧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44-02

中国作家莫言于2012年10月凭借其小说《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此,莫言与其作品《蛙》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关注。那么广大日本读者又是如何评价的呢?《蛙》所体现出来的“物哀”之美可以说直击日本读者的心灵,是引发日本读者审美共鸣的关键。“物哀”是日本民族的一种传统审美追求,而“物哀”中的宿命观、无常观、绝望无助的凄凉感等一系列中心理念也在《蛙》中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蛙》带给日本读者“物哀”美的享受,“物哀”美也指引着日本读者去探求《蛙》的奥义。

一、物哀的概念与其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一)什么是物哀

“物哀”之意,《日本国语大辞典》的解释是:“事物引发的内心感动,大多与‘雅美、‘有趣等理性化的、有华采的情趣不同,是一种低沉悲愁的情感、情绪。是把外在的‘物与感情之本的‘哀相契合而生成的协调的情趣世界理念化。由自然、人生百态触发、引生的关于优美、纤细、哀愁的理念。”物哀作为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追求,作为一种生活和艺术活动中外物动情的审美表现活动,在日本文化历史上有着久远的历史,是日本传统文化核心的部分,也是日本文学的一大特色。

(二)日本人为什么执着于物哀

在岛国的自然风土熏陶下,日本形成特殊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结构,养成了日本人崇尚悲哀、幽玄、风雅的气质,进而成为酝酿日本艺术精神的底流,产生了相应的独特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日本人从自然风物的生死荣枯,引发出对生命短暂无常的哀叹,在把这种生命哀叹投射于自然风物的过程中,感到天物的哀怜,人生的欣喜,并获得一种“物人同命”的心理平衡和“物心冥合”的精神超脱。正如川端康成所言,日本人的“悲哀和哀伤本身融化了日本式的安慰和解救”。

(三)《蛙》在日本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日本社会对于莫言获奖给予了高度关注,以《每日新闻》为首的各大日本媒体纷纷对其进行了报道,并对其获奖作品《蛙》进行了介绍和宣传。早在莫言获奖之前,日本佛教大学教授吉田富夫就已将《蛙》翻译成日文,并由日本中央公论新社出版。日文版不仅将其名称改为《蛙鸣》,还在封面上写着“这是禁书”、“莫言挑战现代中国根源的禁忌”等话语。在封底,则有这么几句话:“堕胎则生命与希望消亡,出生则世界必陷入饥荒”。此外,还印有获曾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对莫言的一句评价:“在亚洲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作家。”而就小说本身的内容而言,能在日本读者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与其中的“物哀”情节是密不可分的。从作品风格来看,《蛙》沿袭了莫言小说以往的语言特点,即用扎根于故乡的基调叙述淳朴而又典型的民间故事。但是,“物哀”中的哀婉、悲戚、余恨袅袅却成为该书的主色调,这或许就是开启日本读者审美之门的关键所在。

二、《蛙》中的“物”与“哀”

(一)姑姑曲折的人生经历

1.从充满希望到在恐惧中赎罪

书中描写了姑姑作为一名优秀的妇产科医生,从受人爱戴的“生命迎接者、营救者”转变为遭人唾弃的“生命扼杀者”,而到了晚年又为赎罪下嫁郝大手,并且帮助徒弟小狮子代孕。在事业上,姑姑可以说是经历了两个转折、三种心态变化。姑姑开始作为妇产科医生,将自己所学的先进医术用于迎接新的生命、祛除恶俗风气,赢得了人们的尊敬、爱戴,这让姑姑的心里充满成就感,这段时期也是姑姑工作最热情、有干劲的时候。这里作者用了详略穿插的手法来描写姑姑接生、救人的情景,用欢快、积极向上的文字描写了姑姑在村民心中的形象,为后文中姑姑的工作遭到民众的抵抗埋下了伏笔。

当姑姑被任命为计划生育主任后,即使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抵制和唾弃,她工作仍然一丝不苟。这时姑姑的心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有信念、责任感支撑着她。作者用了相当一部分文墨来写姑姑排除万难将工作进行到底,也写了村民对这项工作的抵触,表达了对村民的同情以及对姑姑遭受冤屈的理解与钦佩。

年迈的姑姑退休了,她内心的使命感、责任感开始转向罪恶感、负疚感。她开始反思,以前的工作与人性和情感却是相悖的,她的赎罪感一天比一天强烈。被青蛙追赶代表觉醒,嫁给郝大手代表赎罪,而帮助小狮子代孕一方面体现了对徒弟的疼爱,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偏激赎罪心理的表现。年迈的姑姑被巨大的罪恶感所笼罩,她面对过去的“恶行”陷入深深自责。她一生尽心尽力地干好本职工作,到头来却如犯下弥天大罪。

2.从未果的爱情到心灵的慰藉

在情感上,从遭到突然背叛,到为了赎罪而下嫁他人,使姑姑身上更加强了一种无可奈何、无从选择的悲剧色彩。姑姑年轻时与飞行员王小倜两情相悦,但一夜之间王小倜却“叛国投敌,姑姑的境地也一落千丈。背叛、怀疑、嘲讽,这些突如其来、无常的悲哀,姑姑都默默地承受了。也许时间的流逝让姑姑看清很多事,也将对王小倜延绵的恨意转化成了原谅。姑姑晚年时再次回忆往事的时候说道:“是他毁了我,也是他救了我!”最后的原谅是一种释怀,也是一种无奈。未果的爱情总是带有些许悲切、悔恨、留恋与纠葛,这或许就是日本读者感受的物哀之美。

最初提到姑姑嫁给郝大手时,作者用“我”的视角这样说道:“我必须坦率地承认,姑姑嫁给郝大手,我虽然没有公开表态,但内心深处反对……那时我与小狮子身在北京,听到这消息后,起初是感到吃惊,然后是感到荒唐,最终是感到凄凉。”也许在“我”看来,“凄凉”是姑姑的归宿,“我”为姑姑落得这样悲凉的境地而感到惋惜与同情。这是作者从侧面为读者作了一个铺垫,再写到姑姑对此持一种释然、踏实的态度时,则更加烘托了处境的“凄”与性情的“美”。郝大手对于姑姑来说,是恐惧中的依靠,是希望的寄托,也是一种赎罪,是无望中抓到的救命稻草。在这样无力的哀感油然而生的氛围中,两人相互慰藉、彼此依靠也让读者体味到人性的美。

姑姑走的是一条无法选择的道路,在其人生的转折点上,看似是姑姑自己做出的选择,实际上却是命运的安排,姑姑并无从选择的权力。每一个转折、落差就是客观的“物”,姑姑深层的心理变化则是主观上的“哀”。

(二)王仁美之死——人生无常的悲哀美

物哀之美,即是那种悲戚荒凉的心境产生出的悲剧美、忧郁美。王仁美企图逃脱计划生育的约束,“我”和姑姑一起软硬兼施劝说王仁美做手术,姑姑用别人做例子来说明手术很安全,这一切都在为后文“意外”做铺垫。王仁美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再也没有从手术台上下来。书中描述了手术前“我”与王仁美家常式的话别,“我们”回忆往事,规划未来,这种朴实无华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憧憬与之后的天人永隔形成了极大反差。从王仁美的灰色夹克、粘着泥巴的裤腿、旧皮鞋、落满灰尘的长椅、手术室里传出金属碰撞的声音等一系列的细节描写,都是用一种忧郁、凄凉的氛围让读者仿佛预感到了悲惨的结局。之后作者用“鲜血”和“白大褂”、“血腥味”和“消毒水儿味”、“敏捷的动作”和“平静的神色”等多处鲜明的对比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我”知道妻子手术失败、离世时,心情从惊慌失措到难以接受,再到颓然悲伤,展现了人生无常的悲哀。

(三)陈眉的悲剧——无助、绝望的哀伤

川端康成作品中贯穿的物哀精神——纤细、含蓄、感伤、忧郁、寂寞以及他对社会底层特别是受欺凌的妇女的关心和同情,都是日本文学传统以及日本传统美学观念的表现。陈眉作为下层人民的代表,时代的牺牲者,小说在第四、第五部分就娓娓道出其无法解脱的哀伤与无望。“姐妹俩那样的姿色那样的聪明,在那样纸醉金迷的环境里,如果想赚钱,想享受,其实只要豁出去身体就可以了。但她们在车间里出卖劳动力,忍受着血汗劳动制度,忍受着血腥的剥削,最后,在那场震惊全国的大火中,一个被烧成焦炭,一个被烧毁面容”。陈眉不愿沉沦堕落,希望通过劳动改变命运,她拒绝别人的施舍,为曾经抛弃过自己的父亲付医药费、还债,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自己的孩子。陈眉所做的一切或者说挣扎都与她所受到的苦难和不公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亲无故、无权无势、毁了容的穷苦女人,得不到真正的关爱,甚至要承受他人的压榨和欺骗。即使想要抗争,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她又能拿什么去抗争?另一方面,陈眉期盼着孩子出生,渴望亲自喂养孩子,孩子承载着她的希望与爱,而这样一个母亲却被人用谎言夺走了孩子,导致她后来神志不清,疯疯癫癫。如此情景怎能不让人悲痛、怜悯!

三、结语

书名《蛙》实际上涵盖着姑姑一生的心理路程。“蛙”如同新生婴儿的哭啼,代表姑姑用医术迎接新生命;同时“蛙”也特指追赶姑姑的青蛙,这代表了姑姑的“觉醒”,决定日后都要在赎罪中度过。笔者认为作者通过姑姑的心理变化,也揭示在理性与感性、责任与人情之间该如何割舍的问题。这样无解却又耐人寻味的问题,也是《蛙》给读者带来的余韵之美。无论如何取舍,都将造成另一方的缺憾。这样无法解脱、无助渺小的哀愁恰恰就是日本人心中的物哀之美。

“物哀”之美是日本文学传统审美观念的内核,它已经深深根植于日本人的心灵深处。“物哀”作为日本文学审美取向之一,它指引着日本国民对“美”的感悟,启发着日本国民从“物”到“哀”,由“哀”生“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叶荭.以悲为美: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J].世界文学评论,2002,(1):229.

〔2〕叶渭渠,唐月梅.日本人的美意识[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57.

〔3〕叶渭渠.川端康成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82.

〔4〕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32.

〔5〕叶渭渠.谷崎润一郎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161.

〔6〕叶渭渠.不灭之美——川端康成研究[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315.

〔7〕刘德有.日本文化人写真 聚焦中日文化交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52.

〔8〕刘春波,王国军.川端康成掌上小说中的“物哀”美[J].文艺争鸣,(4):161.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物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俳句里的物之哀
以悲为美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日本动漫的未来想象与“物哀”美学
动画作品中地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传播价值分析
“丑”的元素在动画形象中的体现
浅析和服图案中的自然崇拜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