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霞,王璋琳,许振丹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对1万份人事档案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在个人事业方面,智能、专业技术、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1]。同样,护理工作离不开人际间的交往与沟通,护士在工作中与病人及其家属、医生接触最多,处于医疗保健工作中人际交往的关键地位[2]。有关调查显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学生时强调:“知识够用就行、关键是看沟通能力[3]。”因此,提高临床实习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对护生未来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Spitzberg等[4]的人际沟通能力的三维结构理论,该理论观点是1981年被提出的,它将人际沟通能力划分为沟通动机、沟通知识、沟通技能3个维度。该理论观点认为,沟通动机是指个体在沟通之初对沟通结果的期望,能影响个人在沟通情景中的反应和情绪;沟通知识是指当个人决定要去沟通时,个体将从自己的认知模型中找出合适的规则,让个人评价如何去表现行为,在表现行为前设定适合的策略和目标,有助于在特殊的背景下成为适当的沟通者;沟通技巧则表现在行为上。该理论结构兼顾了个体的内部因素和情景文化因素,理论验证性较高,应用面广。
1.1 研究对象 选取正处于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220人 ,男生占5.42% ,女生占94.58%,本科占36.25%,专科占35.42%,中专占28.33%,年龄(20.47±1.63)岁。纳入标准:①全日制统招护理专业学生;②正处于实习期,已参加实习时间不低于3个月;③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调查者。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及工具
1.2.1.1 人际沟通能力问卷 包括3个分量表,分别是沟通动机量表(CMS)、沟通知识量表(KNS)和沟通技能量表(CSRS)。前两个量表是Spitzberg于1981年编制的,后一个量表是由Spitzberg等于1987年编制的。沟通动机量表用于测量个人对沟通情景的内在需求,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即非常符合、符合、不确定、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得分越高沟通动机越好;沟通技能量表用于测量个人与他人面对面地进行沟通的技巧,30个条目5个维度,分别是改变自我、交互作用、镇静、表达和自我沟通总评。2002年台湾学者王泳贵[5]对3个量表进行了修改。
1.2.1.2 人际沟通满意度量表 该量表最初由Hecht于1978年编制,后经孙瑜雯改编。共有20个条目、3个维度,即对谈话整体性满意度、对个人谈话内容反应和自由互动,量表得分越高,个人对与他人沟通的满意度越高。
2.1 人际沟通能力与沟通满意度的相关性(见表1)
表1 人际沟通能力问卷得分与沟通满意度得分的相关性(r值)
2.2 临床实习护生人际沟通动机、沟通知识、沟通技巧对沟通满意度的预测力 以临床实习护生的人际沟通满意度为应变量,分别将沟通动机、沟通知识、沟通技巧的改变自我、交互作用、镇静、表达、人际沟通能力总均分作为自变量,运用逐步回归分析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见表2。
表2 人际沟通满意度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镇静、沟通知识、改变自我引入方程,三者共同解释应变量变异的53.1%,即其中镇静最大,因此,可得出影响临床实习护生人际沟通满意度的因素中,镇静相关性的贡献较大,沟通知识和改变自我二者的相关性贡献较小,三者均属于影响人际沟通满意度的正性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人际沟通技能总均分分别与人际沟通满意度总均分、对谈话整体性满意度呈高度正相关,与个人对谈话内容反应及自由互动呈低度正相关;人际沟通技巧中的改变自我分别与人际沟通满意度总均分、对谈话整体性满意度及自由互动呈正相关;镇静与人际沟通满意度总均分、对谈话整体性满意度及自由互动呈正相关;表达与人际沟通满意度总均分和对谈话整体性满意度呈正相关,与自由互动和个人对谈话内容反应呈低度正相关;人际沟通能力总均分与人际沟通满意度总均分呈正相关,而与其他3项呈低度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人际沟通动机总均分与人际沟通满意度各总均分及其各维度间均呈正相关。符合动机成就理论,与王泳贵[5]研究结果一致。在动机与满意度研究的其他领域,国秀玮[6]研究得出成人学习动机与学习满意度呈正相关一致。人际沟通知识、人际沟通技巧与人际沟通满意度均呈正相关。可以说明,沟通知识的掌握是做好沟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技巧是做好沟通的桥梁。知识掌握得越扎实、越丰富,沟通技巧运用得越娴熟,就越能更好地应付临床护理工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动机、沟通知识与沟通技巧三者间并非相对独立,而是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一种关系。
作为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提高沟通技巧,掌握沟通知识,明确沟通动机,用自己的行动提高临床工作的满意度,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打下基础。
[1] 常金奎.人际沟通障碍及其破解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12):58-59.
[2] 李湘平,唐莹.护理人员人际沟通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5,20(22):19-20.
[3] 宋战路,杨建勋.高职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教创新导报,2011(8):1.
[4] Spitzberg BH,Cupach WR.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Beverly Hills CA:Sage WR,1984:1.
[5] 王泳贵.国小教师人际依附风格、人际沟通能力与人际沟通满意度之关系研究[D].台湾:国立屏东师范,2002:1.
[6] 国秀玮.成人学习动机和学习满意度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