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金县集锦

2015-05-14 09:51
中国西部 2015年24期
关键词:小金县马尔锅庄

今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成果,人人共享”。来到小金县,也能感受众多民间技艺的独特魅力,领略嘉绒藏族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小金县已有嘉绒绣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马尔锅庄、川西藏族山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皮革制作工艺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个,“琼”“德尔蹦”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9个。

◇马尔锅庄◇

马尔村位于阿坝州小金县宅垄乡境内,全村近800人,以嘉绒藏族为主,村民友好和善,民风淳朴。马尔人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闲适生活,至今都还保持着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习惯,马尔村锅庄尤其典型,是马尔村世代相传的古老锅庄。马尔村的“马尔锅庄”于2005年已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尔锅庄没有文字、影像的记录,主要以祖辈传唱的方式传承。现在马尔锅庄的主要传承人是牛富强,现任马尔村党支部书记,现年66岁,藏族,是马尔锅庄第三代传承人。马尔锅庄的实物有莽筒、海啰、萨拉、啰、鼓、铂、服装、串铃等。

◇大哇布扎◇

“布扎”作为一种藏传佛教法舞,是藏传佛教寺院在举行祈愿大法会的宗教仪式时跳的“金刚驱魔神舞”,藏语称“羌姆”,蒙古语称“跳布扎”,在青海叫“跳欠”,在汉族典籍中多叫“打鬼”。汉族地区理解为“祈福送崇,摒除不祥”的神舞。多见于明清典籍中,诸如明刘若愚《酌中志》、清徐兰《塞上杂记》、清汪启淑《水曹清暇录·喇嘛打鬼》等典籍。所以,“布扎”一词最早可以考证的年代在明朝,属于汉译词。“布扎”一词应该是汉族典籍中对发源于藏传佛教法舞的特殊称谓。

大哇“布扎”本身就内涵丰厚、魅力迷人、潜力巨大。大哇村的“布扎”是一种集神话故事、音乐、舞蹈、表演、吟颂、传唱于一体的藏传佛教法舞表演剧目,其推广和商演潜力巨大。

“布扎”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根据藏族文献记载“八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修建桑耶寺时,莲花生大师为调伏恶鬼所行轨仪中率先应用的一种舞蹈”,现在桑耶寺的壁画中也有相关表现。后来,这种仪式活动逐渐形成了整套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大型宗教仪式舞蹈——“羌姆”,也就是说“布扎”的前身就是“羌姆”,最早源于西藏山南地区的桑耶寺。

《大哇布扎》在2009年成功申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金县乡财政对非遗的传承投入逐年增加,2014年投入20000元将《大哇布扎》推广到全县舞台。

◇嘉绒藏族编织、挑花刺绣◇

藏族善于刺绣、纺织,精巧的工艺为其服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是藏族服饰地域风格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其刺绣,工艺精湛,针法不受经纬限制,适宜绣花草纹样;而嘉绒藏族编织由各种直线和几何形组成的纹样简洁美观,具有方、折的力度感。

小金嘉绒妇女心灵手巧,她们用各色丝线织出的花腰带图案丰富,款式多样,宽窄皆有;绣出的花围裙、花褂子色彩艳丽,线条丰富,楚楚动人;花鞋垫的针扎法和用色都十分讲究,图案匀称多样,特受广大中外游客的青睐。2011年,其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小金县马尔锅庄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论藏族嘉绒锅庄“达尔嘎”的传播历史——以四土地区为例
四川偏远山区教育扶贫改革研究
藏族锅庄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小金县旅游业发展对策分析
小金县甜樱桃栽培技术及发展前景探析
锅庄舞与学校体育文化融合研究
小金县旅游市场营销推广研究
好一个“救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