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
【摘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讨论与反馈来实现作文的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写作、表达情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写作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从理论与实践上思考与认识作文教学,在教学中扮演好引导者,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起来,实现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调整教学,学生不断修正、补充自己的观察结果与观念的目标。
一、在观察中实现互动
大部分小学生由于阅读量小、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因此找不到写作素材;而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方式枯燥,导致了学生对写作提不起兴趣。教师应避免呆板僵化的作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事物的特点以及细节。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与学生进行互动,实时了解学生观察的结果,在学生回馈的信息中逐步加深观察的广度和深度。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收录了描写我国山水的作品,而该单元的“语文园地”中,要求学生学习描写自己的校园。于是,在习作前,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中,让学生自由结伴选点观察校园。观察结束后,笔者让各组学生选出代表向全班介绍该组观察的地点、景物以及他们所联想到在这个地方发生过的故事,笔者则通过提问“学校的哪个地方最美?”“这个地方美在哪里?”“你们和这个地方是不是有什么故事?”等问题,不断挖掘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步深化对校园的认识。经此过程后,学生创作速度加快了,内容也丰富了。
二、在讨论中实现互动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其实,写作教学也是如此,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作出自己的判断,发表见解,在向他人陈述自己的观察结果、思考过程、观点过程与听取他人的相关想法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我对事物的想法。在互相讨论中实现生生互动,是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事物的了解程度,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好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习作六”要求学生写作表达出父母的爱。鉴于各个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方式各不相同,相关事例也五花八门,而写作的重点在于挖掘出最触动学生心灵的某个“点”,所以笔者采取了讨论会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首先,笔者让学生前后桌组成四人小组,用十分钟时间互相介绍自己的父母、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什么事情里父母最让自己感动,然后,笔者随机抽取几名学生询问,并通过“你的父/母是什么长相?”“你的父/母工作忙吗?”“这次事情的最后是什么结果?”等来不断加深学生对父母的认识,再次深化学生对父母的感情。
三、在反馈中实现互动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讲评多以书面作文形式出现,教师批改后再稍作总体上的点评,形式单调枯燥,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实际上,教会学生观察、讨论以及独立思考完成初步创作后,教师还应及时对学生的写作成果进行检测,及时对学生的成果做出改进性的评价,帮助学生在再次审阅与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锤炼字词运用,加深语言文字表达出的情感效果,升华文章的主题思想。当然,前提是教师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指导学生根据主题、结构、字词运用等方面,对文章进行初步评判。
在实行对写作的反馈互动中,笔者根据学生学段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第一学段的学生,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喜欢模仿,但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因此笔者采用读作品的方法,选出学生在课堂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品。第二学段的学生认知能力相应提高,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但社交经验浅薄,因此笔者在作文讲评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评判别人的作品,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三学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具备初步的批判眼光,注意力集中,抽象思维与逻辑能力也加强了,形成了个人性格与人生观。在此基础上,笔者这样展开:第一,完成习作后,让学生组成小组组内互评,评出文章的优缺点;第二,各组选出一篇优秀习作并选出一名组员向全班大致讲评,教师做出点评;第三步,全班学生上交习作,教师逐篇认真评改后选出佳作复印并张贴在教室内供学生学习借鉴。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讨论与反馈来实现作文的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写作、表达情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