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教肓刻不容缓

2015-05-13 18:09顾季尧
亚太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城镇化

顾季尧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城乡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城镇化进程的冲击,阶层固化趋势的加剧使得农村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优秀师资;投资意愿方面和城市的差距在不断加大,为了实现全民素质的提高,尽快实现中国梦,本文认为应从重视乡村建设,塑造别样乡村文化;重树乡村教育文化高地地位;要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教育等举措来大力提升农村教育。

关键词:乡村教育;城镇化;新农村政策;扶持年轻人

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则要靠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给国家培养具有崇高理想、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中高级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教育出现了“马太效应”,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学生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一流的教育设施和优越的教学环境,参加各种兴趣班,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却面临着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优秀师资得不到保证等种种困难。

一、目前存在着的严重问题

1.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手段陈旧

乡村教师学历层次复杂,所掌握的知识陈旧,教育思维形成定势,基本没有教研活动和参考资料。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问题更严重。

由于环境的闭塞,缺少各种新的教学信息的获取,使大多数的乡村学校固守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习惯于“我讲你听,我灌你取,我考你做”的单调乏味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重单干,重封闭,重学生单一的学科成绩的提高,少合作,少竞争,依然扮演着“井底之蛙”的角色,在“坐井观天”中“无声无息”地“重复着昨天的教育教学故事”。其次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学校教学设施不足,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手段陈旧,各类仪器、器材的欠缺使一些实验教学、实践活动以及新时期必备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不齐全,使教学行为无法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大大降低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一种枯燥无味的苦差事,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更做不到主动的学习。

2.优秀师资不足,结构老化

优秀师资不足是乡村教育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师资结构严重老化。现在在编的乡村教师,很多都是从民办教师转过来的,年纪大、观念陈旧;而年轻老师的观念比较新,水平也高,更适应现在的素质教育。但是,愿意来乡村学校的年轻教师实在是太少了。很多乡村学校老师的平均年龄都在50岁左右,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寥寥无几。甚至有些学校几乎没有一名青年教师。年轻老师少,意味着很多课上不了。在乡村学校,最缺的是英语和计算机老师,而这直接影响了乡村孩子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导致了很多家长带着学生“出走”。而且乡村学校还缺年轻的体育、音乐和美术老师。在很多乡村学校,体育课只是做做操、自由活动而己,很多乡村孩子几乎没有上过一节像样的体育课,更别说系统的的音乐课和美术课了

3.农村对教育投资意愿下降

教育费用和就业问题对农村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使农村家长昂贵的教育投资收益率正在变得越来越低,导致农村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降低。“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使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甚至农村教育中“重男轻女”的思想再次复燃,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即打工”的现象非常突出。对一般农村家庭来说,相比通过教育改变家庭命运的道路,打工经济来得更快捷,更直接。

二、产生的原因

1.城乡差距逐年拉大,教育发展极不均衡

受到地域影响,政府长期以来在农村教育投入的不足,使得城乡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严重不平衡。首先是两者在硬件设施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校园、操场、教学手段、实验设备等。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收入的拉大,使城乡教师之间的待遇、工作环境、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科研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不断被拉大,这不仅吸引了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城市、甚至大城市工作,也对基层的优秀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城乡教育在软件方面也出现了较大的差距:更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平衡。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单调,教学手段日趋的陈旧,很多教学研究活动几乎陷于停滞。

2.城镇化进程的冲击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浪潮的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广大农村原有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进而导致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资本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持续单向地从农村流入城市,使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他们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青年都羡慕改革开放初闯天下的老乡,已经在城市娶妻生子,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他们也想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跳出“农门”成了越来越多农村青年最现实的选择以及家长的期盼。现在的农村青年对农民身份的认同度逐渐降低,农业生产严重的低利化,使很多出门打工的年轻人一直迷恋城市生活,宁愿干最脏最苦的活,也不情愿回生他养他的农村耕田种地。绝大多数农村考上来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他们宁愿成为城市待业青年也不愿意回农村去干一番事业。这些无疑影响到了农村济社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逐渐造成了传统乡村社会的衰落,农村文化的虚化或者空洞化现象日趋明显,教育的衰败自然也在所难免。

3.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阶层固化趋势加剧

教育从来都是实现社会各阶层良性流动的最有效手段,而目前农村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上升通道,直至推动社会良性发展之路正越变越窄。首先是考入名校的几率在逐年缩小。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教授调查发现,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也不断滑落。其次是农村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遭遇到越来越多的就业困难,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这些因素大大降低了农村对于教育投资的意愿。

三、采取的措施endprint

为了正常社会之良善和文明之传承,政府尽快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设施的差距和农村教师的差距,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其次在政策的导向性上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视乡村建设,塑造别样乡村文化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乡村赋予更多的诗情画意,是知识分子的家园,是传统中国社会田园牧歌生活的载体,也是所有成功人士衣锦还乡的最终归属地。

互联网和高速交通网的发展也为乡村生活的便捷性提供了基础,政策的支持,城市经济的反哺,生态农业、绿色种植、农家体验、农村博物馆等形式的探索与实施必将使农村焕发出新的活力,塑造出别样的乡村文化,构成中华民族整体的家园感、归属感。

2.重树乡村教育文化高地地位

乡村学校成了农村的文化教育中心,村民尊敬老师,老师也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好务,如今的乡村,村民们陆续发家致富,乡村教师则一如既往清贫度日,二者的价值取向也渐行渐远,乡村学校和乡村社会之间的藩篱自然形成。学校和村民已近乎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改变这些现象就要和乡村需求相连接,提高乡村教育的地位,塑造特色农村教育。

3.乡村教育的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

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发展会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乡村教育的繁荣又会给乡村建设注入活力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所以首先要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投身乡村建设中来。留住农村年轻人,一方面要在坚持现有惠农政策前提下,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在推动农村改革的过程中,让留在农村发展的农民真正能致富。另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着手,真正使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拓展农村年轻人才成长渠道,多渠道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农村养老、教育医疗等保障措施,吸引农村新生力量回流。

4.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教育

在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外,政府在大学录取、毕业分配等环节可规定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的招收比例,来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的教育投资意愿,这也是实现教育公正进而促进社会公正的方式。同时更需要从个人待遇、进修学习、发展平台等方面给与大力的政策支持,吸引观念新、有活力、有激情、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投身到乡村教育中去。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只有这样,农村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农村的教育才会迎来大的发展机遇,中国梦的实现才会指日可待。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城镇化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要重视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