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探微

2015-05-12 18:40裴明芳
甘肃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观察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裴明芳

【关键词】 数学教学;观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102—01

数学教学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的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察看。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再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一、 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1. 以美引趣。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四个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无一不吸引着学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进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2. 以用促趣。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观察在解答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与系数”的教学中,提出如下观察材料:已知x1、x2是方程x2+(K+2)x-1=0的两个根,且x13-11x1=x2,求K的值。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得出:x1+x2=-K-2①,x1x2=-1②,x13-11x1=x2③,由此,根据与系数运用时含有的特性——对称性,要求学生进行如下观察:1.③式中的x1与x2的指数是否相等;2.能否用x1的倒数表示x2;3.通过②③两式形变等式,能否表示成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在观察中发现简洁、明了的变形,实施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

3. 以成导趣。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获得愉悦的体会,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家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体会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二、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1. 培养观察的目的性。初中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面感知的能力,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例如,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对要求观察的材料: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1)2=2,②x2-2x+1=2,③x2-2x-1=0可提出如下观察要求:1.①式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2.②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3.③式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通过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实现观察目的。

2. 培养观察的全面性。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在观察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3.培养观察的深刻性。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观察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