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及应对措施

2015-05-12 18:07魏文君
甘肃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应对措施特征

魏文君

【关键词】 幼儿;攻击性行为;特征;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5—0044—01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的时期,幼儿开始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玩耍,具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欲望,但同时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少一定的社会交往经验,这两者之间产生矛盾,于是幼儿就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

1.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一般来讲,在幼儿成长发育的早期,争吵、打架、说谎、骂人、破坏、发脾气等攻击性行为就有所表现,而且男孩发生的次数比女孩多。

2.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是否提供模仿的样例密切相关。当前,大量电视、电影、录像片中的武打动作、枪战场面、凶杀情景等暴力情节,引诱幼儿模仿打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都是幼儿模仿奥特曼、怪兽、宇宙超人的打斗游戏,长此以往幼儿就会表现出凶残、冷漠等性格,甚至行为失常形成攻击性人格障碍。给幼儿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不仅会增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会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甚至会走上暴力犯罪的歧途。

3.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奖惩手段的不同而发生性质上的不同。研究表明,溺爱或任何形式的奖惩都会增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4.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攻击性行为的反馈而发生态度上的变化。研究发现,对攻击者攻击性行为的消极反应会强化攻击者的攻击行为,而对攻击者攻击行为的积极反应会制止攻击者的攻击行为。

二、应对措施

第一,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控制环境影响,这是从观察学习角度提出的控制幼儿攻击行为的一个策略。这要求成人自身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具有攻击性。避免幼儿看暴力影视等,帮助幼儿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幼儿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

第二,创设良好条件,降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后,以表象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并重新整合成一种反应模式。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经由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或激发,实际的攻击性行为才能发生。儿童年龄小,大多数攻击性行为发生在争抢玩具等一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时。

鉴于上述特点,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如提供数量充足的玩具,请幼儿遵守合理的游戏规则以减少彼此争抢参与或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设置的活动区域应根据班级幼儿的情况合理分布、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而引起无意的碰撞或造成摩擦;此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让幼儿能愉快地接受老师、同伴的建议,使幼儿形成正向情绪和经验,善待他人。

第三,教育方法得当,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家庭在矫治幼儿攻击性行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如过分放任、纵容,幼儿就会形成自我专横的个性特征。另外,家长过分专制,易导致幼儿严重的挫折感,并引发其攻击性行为。例如,家长对幼儿各方面要求过于苛刻,幼儿只要有一点做得不好的地方,家长就会责骂、批评幼儿。长此以往,幼儿的心里就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他们会把自己内心的压抑情绪通过攻击他人而得以释放。所以,教育好幼儿先要教育好家长。

第四,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他认为个体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依靠反馈进行自我评价。所以,个体的行为即使未受到外来的强化,自己也具有调控行为的可能性。父母及教师对幼儿进行长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让幼儿知道骂人、打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通过在具体事件发生时的具体指导,就会让幼儿自己亲身感受到攻击性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培养幼儿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

总之,在幼儿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产生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足为奇。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次数增多,强度增大,既会影响幼儿当前的生活和学习,更会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因此,家庭和幼儿园要共同教育,正确疏导幼儿的心理,帮助幼儿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应对措施特征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