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湘的“眼高”与“手低”

2015-05-12 07:21郭爱香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造境眼高手低天门山

郭爱香

近日,接到好友玲湘的电话,得知她的《语文教育的“大”和“小”——为生长而教》要出版了,很是为她高兴。高兴之余着实夸了她一阵。电话里传来她爽朗的笑声,我脑海里不断出现的一个词就是“眼高手低”。放下电话,美女才女玲湘的形象和“眼高手低”这个词在眼前交替出现。我知道称自己“眼高手低”当然是她谦虚的缘故,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这样的成就岂是徒有高远的目标却没有能力的人所能企及的?但我又从她的语气里分明听出了真诚的意思。我想,她是觉得自己的理想信念永远在远处,在高处,她是怀着对教育深深的敬畏,让自己以“低”的姿态,执着前行。

没错,她的“眼高”是对自己的要求高,欣赏水平高,奋斗目标高;她的 “手低”,是脚踏实地,勤奋好学,不辞辛苦,俯下身来做人、做事,处处接地气。

1999年的夏天,我们一同去厦门听课,被支玉恒老师执教的《太阳》一课深深地吸引了。听课后我们都很激动,在宾馆里讨论、在去鼓浪屿的公交车上争执、在芒果树下交流。“支老师的这堂课始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他为什么能如此让学?”“一篇文辞相对枯燥的说明文,他为什么能领着学生读得这样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情趣盎然?”玲湘自言自语。听到她的嘀咕,我诧异了。她从“让学”和“文体”这两方面去思考,这是多么鞭辟入里的思考呀!没有平时的积淀,怎么可能问出这样有水平的问题呢?想起平时在教学上和她接触的点点滴滴,想起她对自己上每节课的严格要求——备课,重自我解读消化;上课,视若公开求实效;比课,寻找差距重提升。她的“眼高”与“手低”也就释然了。难怪她在2006年全国大赛中脱颖而出,成绩斐然,技压群芳!

全国大赛之后,前往各地讲学的邀请接踵而至。接触先进理念的机会多了,视野更广了。她与全国的大家大师交流,如海绵般倾听与吸纳。她站到了学术的前沿,理念先进了,内涵丰富了,境界高远了,怎么不是“眼高”呢?但作为教研员,她确实“手低”。她能俯下身来,走进一线课堂,对每一堂课都踏踏实实地研究、分析,用自己的课例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2009年,她带领南昌市的小学语文教师研究古诗文教学,重新通读了朱光潜的《诗论》、周振甫的《诗词例话》、葛兆光的《汉字的魔方》等系列诗词理论。为了尝试用古诗的方式教学古诗,体现“汉字本身的图画性”“诗即歌也”“诗与画同源”等理念,她摩拳擦掌,准备执教《望天门山》一课。我们一块聊课时,她说:“《诗论》开篇即言,‘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他的祖先和环境,所以我想尝试从汉字的图画中去感受古诗的意境。”

她开始查找资料,向字理大师厦门的金文伟老师请教。她采取了“古字切入,据形索义”的方法,分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抓住古字的形,切入课题,展开想象;第二,抓住古字的形,理解字义,读懂诗句;第三,抓住古字的形,字理分析,举象造境。如,在“■”(断)字上做文章。有刀有斧的“断”,刀能砍断“丝”,斧能劈断“丝”,是什么样的“刀”和“斧”啊!学生在据形索义中,在举象造境中轻易地理解了天门山的雄伟险峻、楚江水的汹涌澎湃。她从低处着手,通过把对字、词义的准确理解提高到对诗句的准确理解;她从高处着眼,既遵循了汉语与汉字间的关系规律,又克服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片面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开辟了“古字切入,举象造境”这一古诗教学的新路径。

一日,在路上碰到玲湘的儿子,我问他:“你妈妈在家干吗呢?”他脱口而出:“望天门山!”我笑了,仿佛看到,她站在书桌前,念着“天门中断楚江开”,手有力地向下劈去,她是要用自己的体态语的形象性和表情性,来帮助学生走进诗词描写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降低理解古诗的难度;她更是要在课堂上达到无声的指挥,让学生感受节奏和音韵美。

一次次创新,一次次超越,玲湘在她的“眼高”与“手低”中一次次涅槃、提升。从农村到省城到京城,她把激情洋溢在大小课堂上,把钟情贯注到教育事业中,把温情流入学生心中。

祝福玲湘,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地继续走下去。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造境眼高手低天门山
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的野猪
观物造境——李昂界画世界的生态隐喻
天门山
造境、起伏、强化——妙用技巧增强故事感染力
《望天门山》
唐·李白《望天门山》(草书)
中国·庄河天门山第二届冰雪节
眼高手低
论沈从文小说的造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