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有效措施

2015-05-12 21:23任隽
甘肃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数感数学教学培养

任隽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感;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7—0095—01

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基本内涵之一。所谓数感,狭义地讲是指学生对数的感觉,对数的敏感性,即学生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是一种自觉的态度与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一、就地取材,在生活情境中建立数感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广泛应用,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的意义,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如,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数文具盒中的铅笔的个数、小组内的成员人数、图片中食物的种类、口袋里糖果的颗数。在这些数数的练习中去感知数的形成,感知数与实物的联系,感知数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实践证明,通过以上丰富的观察和操作活动能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进而建立数感。

二、实践感悟,在活动体验中强化数感

数学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并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才能建立起数感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实践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数感。

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让两个学生站在操场的两端,准备相对而行,并请另一位学生喊口令:“出发”。一会儿两个学生就“撞”在一起,让其他学生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并告诉学生这就叫“相遇”。教师再让另外两个学生一人在前面慢行,一人在后面快走,进行追击表演,又让学生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叫“追击”。操场上一片欢声笑语,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是老师领着他们玩。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相向”、“相遇”、“追击”等概念和数量关系,并且强化了数感。

三、培养习惯,在估算中增强数感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形成较强的估算能力,最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如,“一本书9元,全班52人,全班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在估算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10×50 = 500,估计在500元左右;有的学生认为10×52 = 520,不到520元;也有的学生认为9×50 = 450,肯定比450元多。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要加以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数感。

四、激活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感

数学教师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再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在上实践活动课“旅游中的数学”时,可创设情境:春天来了,同学们最想做的是春游。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方面的、购票方面的、耗油量方面的,还有根据路程与速度估算时间的,有设计路线的。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如此教学,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而且还能使学生不断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激活了思维,培养了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形成良好的数感。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数感数学教学培养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