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怡
(上海市徐汇区逸夫小学,上海200231)
线是美术创作中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用线来表现绘画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岩画时期。岩画是人类早期活动的产物,可以说这种岩画在世界很多地方普遍被发现。中国原始社会运用线条创造出了象形文字,后来线条被应用到了青铜器和陶器上。最能体现线条美的就是中国画了,中国画能表现出线条的韵律、线条的灵动。线条对中国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线条也蕴藏着强大的艺术魅力。西方社会对线条也是情有独钟,在许多绘画、雕塑、建筑作品中都有体现。抽象艺术大师康定斯基就著有《康定斯基论点线面》。达芬奇也在其著作《论绘画》中对轮廓和线条的完美曲折、清晰模糊等有清晰的定义。
线条在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达芬奇用线条绘成速写,探索人类身体的奥秘;吴冠中用行云流水的线来展现中国画的魅力。美术中常常用到线条,如何让学生表现美的线条?这是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写生教学中线条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写生教学中,自信心的建立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生有自身的年龄发展特点,刚接触到写生的学生在绘画作品中以临摹为主,作品中体现的线条往往是零碎的、不连续的,或是毛糙的重复线。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美术教学内容中接触各类实物的写生,高年级学生对线条的表现也从毛糙慢慢地过渡到追求行云流水、自由流畅。同时对线条的运用也从不自信逐步到充满自信。
写生教学的实践研究,要从美术教育的特点出发,和其他学科不同,美术学科更注重于培养每位学生独立的审美情趣与创造能力。不同的学生画出来的作品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作品的体验和审美感受也是不同的。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示范太多反而局限了他们的思维。学生对于同一个写生对象有不同的认知,对写生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能利用一些线条对写生对象进行取舍、变形、装饰,能够将自己感兴趣的特征强烈地表现出来。如果学生总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对这种形式的使用上(用这种形式去创造),他们就会渐渐地对自己的作品丧失自信心和满足感,甚至不知所措。在学生第一次写生结束时,笔者把他们的作品全部展出在大黑板上,让学生进行互评,说说自己觉得最好的作品是哪一幅,理由是什么。学生觉得模仿教师才是好作品,笔者传达的观点是:“像”是一种写生风格,班里有40几位学生,应该有40几种风格。点评一些“另类”的作品要充分挖掘其优点,如构图大胆、富有个性、线条肯定等。第一次的写生课,给学生的感觉就是满载而归,个个心里乐滋滋的:“原来我也很有天分哦!”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将有助于增强他们写生的自信心,提高参与的热情,形成成功自信的健康心理。
小学高年级学生写生的自信心还表现在线条运动的速度上。动作越是熟练,线条就越快且圆滑,他们的自信心越强。正如书法的发展也会呈现出一个由直线发展到曲线、由断笔发展到连笔、由缓慢的书写发展为快速的草书的过程。反之,落笔犹豫,线条多处停顿,就愈表现出学生的不自信。因此,笔者采取了相应手段来提升写生过程的自信心。
第一,先看后画。看懂写生对象,理解后在脑海中形成形象,然后动笔。在四年级第一学期《画画立体物》这个单元中,包括了写生书包、绒毛玩具和跑车等的立体物。学生先观察,把要写生物体解构成不同几何形状以便于理解造型,然后在不同的角度下再进行观察,了解物体空间的变化。理解了所写生物体的造型和透视,用线也就更加肯定和自信。
第二,肯定用线的改错方法,允许多根线重复形象。在最初写生时,我们往往会看到有些学生画一笔擦一笔,画的进度缓慢不说,纸也破损地厉害,极大地影响了作品的效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建议学生别用橡皮,如果认为这根线条位置画得不正确,可以把正确的再画上去,或者“将错就错”,接着画下去,即使外形不太规则,甚至歪歪扭扭,也不难看,因为“稚拙”也是一种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学生渐渐减少了线条重复造型,从而摆脱了由于不自信而对橡皮产生依赖心理。
自信心是适应未来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心理素质的基础,教师在整个写生教学中,应努力维护好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写生兴趣倍增,从而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有些学生开始写生时总是抱怨不会画,教师只要在练习时有意识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就能够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笔者在进行写生线条的课程时,让学生通过回忆、观察,举例说说生活中、自然界中的线。他们很快地描述出树的年轮、柳条、毛线、水的漩涡、电线、蜘蛛网、人的长发、面条、五线谱、铁轨等这些线型的物体。然后笔者再引导他们观察墙角线这类依附于具体形体的线,如操场的边缘、叶子的边沿、门框等。通过说线,学生就会意识到“线”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它们的造型不同、个性不同,只要注意寻找就能发现。保罗·克里曾说过:“一根线条可以成为一幅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有它自己的一种生命、一种表现力,以及它自己的个性特征。”
这个阶段教师不要有太高的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大多会注意对象的细节,让他们把细节精细地表现出来,不要去强求整体比例的精准性,因为学生知觉的水平还不成熟。在进行观察细节写生时,笔者通过以下4个方面来练习:
1.相近物形,不同结构的练习。像生活中的饮料瓶、卫生间洗涤用品的瓶子大多造型相似,但细节方面又有着很多的差异,都值得来比一比、画一画。它们造型简单,在引导学生时要注意观察瓶子之间外形、瓶口的细节变化及瓶身的弧度有哪些不同。
2.相近物形,不同材质的练习。比如在写生书包时,我们选择不同质地、花纹的书包来写生。虽然它们的造型相似,但材质的不同需要我们通过细节来表现:点的大小变化、不同形式的线条和线的疏密,包括上面的商标、缝纫线等的细微变化。
3.同一物形,不同角度观察的要求。画跑车玩具的时候,不同的角度呈现出的造型是不同的,要让学生理解跑车的透视规律,这是写生的前提。在小学三年级《身边的立体物》这课中,学生已经对透视有初步了解,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透视。
4.同一物体,不同光源的写生练习。在写生毛绒玩具时,不同角度的光源呈现出的明暗的变化也是不同的。引导学生用线条表现明暗,并且了解明暗调子的规律。线条可以画出黑白灰的效果,线条排列得越密集,用笔越肯定,调子显得更“黑”;线条越疏,用笔越轻,调子就显得更“白”。
心理学认为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实践中通过训练而获得的,学生绘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观察力水平的高低。要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不同造型形成不同的线,如学校的树、花、建筑、门、窗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生能力。
丹纳的“模仿说”认为:自然是艺术模仿的对象,由感受对象的形体产生的强烈情感才能形成艺术家笔下创作的源泉。线条与生活的关系始终是相互交融、形影相随,小学生的造型力随时随地受到生活的影响,如房间里的装饰品、家具等。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尝试对线条的表现进行了一个实验:选取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形状简单的立方体作为绘画对象,统一选用的作画工具是绘图铅笔和铅画纸。通过学生对它们的观察和写生,探究高年级学生对线条的解读能力,以及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对线条的提炼和组织能力的差异。为了让学生少受到干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进行任何示范。
案例1中,先后选取了五年级第二学期中的《方体的成角透视》,写生“三本书的组合”,分三个步骤实施:
(1)教师什么都不说,学生自己画;
(2)指导学生从细节入手观察、写生;
(3)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观察、写生。
图1 “三本书的组合”学生写生作品
通过这样的实践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教师指导他们先画细节最多的面或挑选最醒目的物体开始画,如图1中第一幅作品,因为学生的注意力来自主观选择时的兴趣,是因学生已有的认识、经验、爱好的介入而形成的注意点;而对具有一定理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喜欢教师指导从整体到局部的写生方法。由此看出不同高年级学生在同一画面中,视觉的注意力具有主动选择性,这就是阿恩海姆称为的“视觉注意机制”的能动作用。大部分的学生会把复杂的东西看得很概括,淡化细节,线条表现自由、流畅,如图1中第二幅作品。但他们在表现多个前后高低有遮挡关系的物体时,会凭直觉把被遮挡的地方也画出来,这正符合“完形说”的理论,如图1中第三幅作品。而具有一定理性思维能力的学生还应花更多的精力在整体造型上,初步形成空间感,我们有意识地指导他们表现物象的前后、大小、高低关系,细节也不可忽视。在线条的表现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确定性较强,体现为线条的重复和拖沓,说明他们对自己行为的不自信。
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写生同一物体,无论在观察中怎样向学生介绍有关这一物体的各种属性,在这些学生的头脑中它并不一样,他们的作品当然也就不同。这是因为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面镜子,只能被动地反映出所看见的东西,他们的大脑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对其所感知的东西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身的理解。同样,学生所画的也是他们所感知的,并经过他们头脑加工和处理过的东西。所以,小学生写生教学过程重在训练观察方法,写生的过程是学生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研究,以及手、眼、脑的并用,这一过程能使儿童智力得到发展。
写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线条表现力的最佳方法,虽然临摹也能提高表现形式、观察力,但临摹与写生的最大差异在于临摹是磨去个性的练习,写生是从源头上感悟线的存在,以鲜活的线条样式激发学生个性的张扬。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写生前期往往缺乏对对象的仔细、深入的观察,形象具有明显的“样式化”、“概念化”特征。
案例2,上四年级美术教材《我的同学》这个单元的《铅笔速写》这课时,开始教师什么也没说,请一位学生上前表现坐姿,无论是坐在正面的学生,还是坐在其他角度的学生,都画成了正侧面的人物,而且人物的比例和角度、动态、外貌特征都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这个过程结束后,这个时候笔者就会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去教学,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困难,在很多方面产生了问题,但也会获得一定的认知优势。这些学习实践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学习促发机制,这个过程被称为“有价值的失败”。有证据表明,经过学习任务失败的学生,在接受后续指导后的表现优于那些没有经历过失败的学生和后续指导的学生。此时,教师不急于教会学生怎样去画,关键要引导他们怎样观察,引导学生去发现观察人物坐姿、不同角度所呈现的差异;如何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发型、五官等。通过师生讨论、交流等形式,学生能注意到人物的比例、角度、动态、外貌特征等,标志着他们开始客观地观察事物,不再凭主观绘画。接着教师利用实物投影进行现场示范,用简练概括的线条写生坐着的人,在添画服装的褶纹和细节时,绘画主要的线条,省略次要的线条。小学生可以看清每个细节,包括用笔的轻重缓急、用线的粗细深浅,更能树立起小学生心目中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个现场示范的过程,可以让小学生对观察到的物象用怎样的线条表现一目了然,逐步培养他们线条组织的能力。这时的学生会意识到其绘画水平已经能够表达认知到的一些事物,线条组织能力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写生最要紧的是寻找合适的写生对象,让小学生有东西可画是作品成功的基本条件,而且对象具有可画性也是成功的关键,就是说景物本身要具有值得一画的价值,反映在画面上应该是好看的。美术教师应引导学生共同开发当地资源,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课程,如果有机会可以走出校园,开发更多的写生课程。上海虽然是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也有古朴的一面,七宝老街、枫泾古镇等都是写生的对象。水乡的建筑非常注重局部、细节的装饰,线条又有明显变化,尤其以年久失修的老屋最有可画性。零乱的瓦片、剥落裂开的墙壁,在用线时不必拘泥于线条是否挺直,歪歪扭扭的线条最能体现古朴的美感。近景中用密集的短线表现瓦片,适当的地方要留白,使画面更有意境;远近之中琐碎的地方要舍得去掉,线条简练概括,使画面近、中、远景层次分明。当学生感觉到自己将创作出一幅不同凡响的作品时,其投入到创作中的热情是空前高涨的。
对于小学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一味地追求画面的写实,这不是艺术发展的方向,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毕加索对儿童画中天真自然的表现十分欣赏,他更愿意探索用孩子的绘画方式去创作。小学生无意识的、无目的的涂鸦是天性的体现,他们所表现的线条是美的、感人的,不单是艺术的美,还是对小学生身上的细致的、真挚的、富有生命力的反映,它是人性自然的美。小学生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随着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用线条表现形象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熟悉生活,改变造型元素枯燥的、概念式的教学,及时摆脱图式对学生的抑制,打开他们观察世界的窗口,增强他们的自我表现力,提升综合能力,使学生在观察想象与表现的实践中牢固地掌握“线”这一造型元素。
美术学科本身就是“美”的学科,调动人的一切感官,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是教师一贯的指导思想。教师应顺应学生身心发展,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完善所要表达的感受。
[1] 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 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 徐建融.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 张家素.追求卓越的美术教育生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7.
[6] 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道格拉斯·费舍,南希·费雷.带着目的的教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8] 潘丽芳.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