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文 王富丽
:邵局长,您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实际操作中,德育工作往往出现“表面荣光,实际低下”的局面。请问,张家港市如何成功“破冰”,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邵建华:落实立德树人,首先要把德育融于智、体、美教育之中,立足长远,虚功实做,将德育渗透于课程、活动、文化、生活之中。要重自主建构,轻外在灌输;重情感体验,轻道德认知;重系列设计,轻单一活动。我们重点实施“三项工程”:
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宝,是道德教育的源泉。我们要从孩子幼儿时期就开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近年来,我市建成中小学生“中华经典主题教育馆”,构建“书香校园”,推动“国学经典进课堂”,开展国学经典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组织读书活动和经典诵读比赛,引导学生接受中华经典文化的熏陶,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挖掘中华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开展“八礼四仪”文明礼仪养成教育,通过礼仪故事会、礼仪童谣传唱、礼仪读本阅读,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礼仪美德。
知行合一实践育人工程。“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教育工作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例如我们开展的“美丽港城我的家”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编写分别适合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学生学习的地方教材《我爱张家港》,在各校开设校本课程的同时,倡议家长利用假期开展以家庭为团体的“亲子文化活动”;为加强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我们自主开发了“主题教育、劳动实践、科技活动、素质拓展”四大系列、三个年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建成了“张家港市青少年主题教育中心”,每年接待全市近三万名学生参加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各校成立志愿服务队,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理解友善、学会团结、守护文明从关注身边的小事开始。
学生身心素质提升工程。我们将体育中考等身体素质状况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积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00%中小学建成“苏州市中小学合格心理咨询室”,城乡社区建有心理健康辅导站,由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实施网格化管理。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组建了“林老师”讲师团,开展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把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作为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的有效载体,实现了农村学校少年宫、新市民子女学校少年宫和乡镇中心少年宫“三个全覆盖”的建设目标,成为渗透道德教育、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第二课堂。
:德育的课程与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据悉,张家港市教育局今年以1号文件形式印发了推进美丽学校建设“八项工程”指导意见,其中一项就是《关于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工程的指导意见》,请问,张家港市在推进课程育德方面有哪些探索和实践?
邵建华:首先,持续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和形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讲话精神,小学阶段结合好懂好记的生动故事,组织学生讲、演;中学阶段结合时事热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高中阶段结合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提升修养、素质和能力。
其次,提升区域性德育课程的影响力。我市自2010年起,依托江苏省重点课题“基于体验的区域国学经典课程教学研究”编制出一套适合小学、幼儿园儿童阅读的国学经典篇目,纳入德育校本课程体系,涉及文化、音乐、美术、书法、体育领域等方面的内容;2013年,我市教育局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教材《我爱张家港》,提供给各校作教学参考用书;2014年教育局制订了《关于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搭建多元的课程平台”的总体构想;到2015年,在全市初步形成以“大阅读”为主题的综合阅读课程和以校为本的“美的历程”系列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将德育课程体系建设逐步覆盖到所有学段。
:各学校在推进课程育德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邵建华:近几年,我市很多学校极力寻找一些富有童趣,能真正促成学生道德形成,并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的德育素材。我市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开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学校培育目标的学校德育课程,编写了近二十本校本德育教材。如凤凰中学的《文化凤凰》、港口学校的《河阳文化》等,实现地域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云盘小学的《礼约》、妙桥中学的《礼善伴我行》、护漕港中学的《尚德》等,凸显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市一中的《与物为春》、梁丰初级中学《做一个可爱的梁丰人》,用校史、校训等学校精神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张家港高级中学的《视觉江南》、合兴小学的《小珠算 大世界》,体现了德育与学校学科特色课程的完美结合……
:“做成一个人”,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生态课堂就是对过去非生态甚至反生态课堂行为的一种批判,是在“做成一个人”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又一种教育追求。请问张家港市在构建德育生态课堂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邵建华:首先,品德课堂面向生活才能活泼生动,突出主体意识才能落地生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他们感受、体验、领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我市很多学校结合学情和师情,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开发”, 构建贴近生活、富有理性、充满情趣的德育校本系列,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孩子们的社会化意识,在思辨中明理,在明理中导行。每个孩子内心有着许多美好的情趣与幻想,都有着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全市品德课堂努力创设、渲染一种智慧的、让学生感到亲切、富有情趣的氛围:一是课堂形式要灵活多样,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二是社团活动开放多元,充分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部分学校还在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课程文化,并建立了课程基地。
其次,学科渗透是德育的支撑力,要持续发展。学生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各科的教学是相通的,都担负着品德教育的任务,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巧妙融合,潜移默化。每一门学科教学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体系,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某一个情感触发点作为突破口,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德育,做到潜移默化,避免牵强附会。
系列构建,循序渐进。我们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建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点进行系列组合,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跨科整合,资源共享。各学科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特别是一些活动类的课程,选取的教学内容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将这些教学资源灵活地进行共享、统整迁移,丰富学生的德育素材,避免重复教学,有利于德育的系列化建构。
第三,乡土德育是德育的生长点,要开放创新。乡土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我市各学校特别是乡镇上的一些学校,立足乡镇实际,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不断创新德育途径和方法,走出了一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特色之路,如第七中学白玉兰文化、张家港锦丰初级中学沙上文化,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2013年是中国的MOOC(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元年,MOOC热源于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渗透和冲击。请您谈一谈,张家港市如何以教育信息化来影响和变革传统德育?
邵建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教兴国思想不断地深入人心,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们德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四点:
一是加强德育的网络阵地建设。目前,全市所有公办学校均接入市教育城域网,并统一配置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管控、绿色上网,有效避免了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毒害。全市学校校园网中均建立了德育专题栏目,能及时发布各类活动信息和校园德育新闻动态。中小学、幼儿园通过开辟网上德育活动与学生互动,让老师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这样的检查反馈,迅捷、全面、细致,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二是加强德育的信息资源建设。我们在张家港教育网开设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乡土教材”“八礼四仪”“国学课堂”等专题,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对外宣传阵地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育导航”中开辟了“主题活动”版块,提供了“我们的节日”“向国旗敬礼”“美德好少年”等各类德育主题活动的链接,方便师生快捷浏览及参与相关活动。我们通过开展校园微电影大赛,校园电视节目评比活动等,将校园优秀电视节目在市网络教育电视台共享,由于相关资源都是身边的人和事,网络点击率很高,深受师生们的欢迎。今年,我市有七个德育专题及微电影作品获得中国校园影视金奖,其中我市实验小学小百花传媒社团制作的《让学校成为美好的童年记忆》入围中国中小学校园影视的最高奖“金犊奖”的最佳摄影奖。
三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德育整合的课题研究。我们承担了全国现代教育技术专项研究课题《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应用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体验式教学研究》,将信息技术渗透在德育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生动丰富的图文资料、视频短片,以达到更佳的德育效果;家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及资源,及时沟通,提高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四是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活动的开展。我们开辟了“中国梦·我的梦”网络读书活动专区,活动自开展以来,共上传作品九千余篇。为了持续创建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绿色网络空间,教育局联合文明办、电信局定期开展“文明上网 绿色上网”教育活动,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识别网络陷阱,引导青少年树立网络安全意识,不非法窃取他人信息和随意暴露个人信息,帮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上网,文明上网的习惯。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请问,张家港市采取了哪些方式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职业幸福感?
邵建华:第一,唤醒教师职业崇高感。举行新上岗教师师德宣誓活动,召开“身边的师德榜样”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以“爱铸师魂”为主题的师德教育征文活动,签订教师师德承诺书,开展师德教育专题月活动等,引导教师模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人人敬仰爱戴的学问之师、品行之师;激发教师爱教乐教、教书育人的热情,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开展师德典型表彰活动。定期组织评选各级各类师德模范,如“师德标兵”“爱生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美丽教师”等,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日,表彰为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先进典型,不断引领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美丽教师”评选表彰活动影响广泛,很好地激发了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神圣使命感,42名“美丽教师”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先进典范和榜样标杆。
第三,搭建教师学习成长平台。开展教师节赠书活动,引导各校组织开展好书荐读、读书报告会、撰写读书心得等活动,引领教师开展全员阅读行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教育局在教师节向所有教师赠送《剥开教育的责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和《人性的弱点》等图书,在广大教师中形成了争做阅读型“美丽教师”的新风尚。定期举办“名师讲堂”“特级教师工作室”“校长沙龙”“名优班主任工作室”等各类教研培训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让教师享受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幸福。
第四,关爱教师工作生活。在校园内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师文体活动室、心理咨询室、教师书吧等,创设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组建读书、书画、茶艺、摄影、瑜伽等教师社团,发挥教师特长,丰富教师校园文化生活;提供“净菜”配送服务,缓解工作压力,解决后顾之忧,营造了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内外部环境。教育工会和各校工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设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组织教师体检等,保障和促进教师身体健康,增强职业幸福感。
:张家港市还有哪些德育特色项目或活动,可以和全国的德育工作者分享?
邵建华:我市始终坚持将提升德育队伍素质作为推动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强化了四支德育队伍:德育骨干队伍、一线班主任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法制教育志愿者队伍。
实施德育骨干“提优”工程。2011年,我市成立了德育特级教师工作室,由苏州市首届教育领军人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钱爱萍老师担任领衔人。并通过开评市级“德育学科带头人”“德育能手”“德育新秀”,推动班主任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2013年,我市又分学段成立了四所张家港市名优班主任工作室:范丽芳工作室(挂靠苏州市名优班主任工作室)、朱军工作室、戴剑波工作室和徐静工作室,确立了在三年建设周期内承担德育科研、班主任培训、优秀班主任培养等具体目标。
实施一线班主任“提质”工程。一方面我市自2008年起,开始组织班主任参加苏州市中小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培训和进阶继续教育培训,取得苏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上岗资质,经过五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实现每校至少有一名教师持有“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市教育局又分片分学段组建了6个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通过开展常态化的集中研讨活动,举行市级层面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展示、评优观摩活动。另一方面我市自2009年开始,每年举行“班主任成长节”系列活动,内容包括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主题班会展示活动、家庭教育案例征集、主题班会教案征集、教育创新案例评选等,不断为班主任搭建展示和交流的新平台。组织优秀班主任赴台湾等地参加学术研讨活动,帮助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理论水平。
实施校外教育人才“提新”工程。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团自2010年成立以来,已吸纳志愿者20余人,每年在全市各镇开展“与心灵相约,与幸福同行”等主题的大型广场公益咨询活动;组建家庭教育“林老师”讲师团,每年举办家庭教育公益讲座20场次,有力提升了家长的家教水平;教育局联合市法治办、市法宣办,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了兼职法制宣传教育副校长,聘请36位法律从业人员为我市学校法制教育志愿者服务团成员。出台了《张家港市中小学法制教育兼职队伍管理办法》,该文件对上述两类中小学法制教育兼职队伍人员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聘任解聘、考核奖惩、管理领导等五个方面做出全面、具体的规定。
责任编辑/邱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