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彦
当全国各地不少教师在因轮岗问题牢骚满腹,且有抵触情绪时,福建省厦门市却有不少教师主动申请轮岗。这样的反差让我们不禁深入探析,其结果也让我们释然:只要用心,且制定相应激励机制,我们总会离教育理想越来越近。
记者了解到,2014年11月,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公务员局、中共厦门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厦门市财政局四个部门联合行文,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的实施意见(实行)》。它昭示着厦门市在推进教师轮岗上前行了一大步。
初探前路
2009年,按照福建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厦门市确定了思明区和海沧区作为省、市开展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试点;2010年,厦门市各区便相继试行教师校际交流制度。据统计,从2010年开始,每年厦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数均达到并超过当年应交流教师数的10%以上。然而,这年年增长的数据却依旧不容乐观:全市各区工作推进不平衡,思明、湖里区教师交流比例不足10%;一些区的教师交流覆盖面不够广,交流力度不够大,基本上是以个人申请调动和组织选派调动为主要交流形式。
调整步伐
2010年,教师校际交流在厦门市全面铺开,在一些区推进得不错,如湖里区的竞岗、海沧区的刚性流动等。但是,各区交流仍然存在种种问题,介于此,厦门市教育局及时调整策略,于2013年9月,启动市直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工作,让市属学校起模范带头作用。教师校际交流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
2014年,在总结上一年度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入调研,充分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方案,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实行刚性流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政策扶持与激励引导相结合,努力激发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交流形式以坚持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志愿相结合为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开展。
(一)指导性交流
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教师到新校交流履职的年限为3年,交流期间的人事关系、职称评聘和工资关系保留在原学校。交流期满后,教师回原学校工作,从优质学校交流到普通(薄弱)学校的教师可以选择留在新校工作。
2013年,市直属学校采取这种形式开展教师交流,共有21名教师进行校际交流;2014年又有29名教师进行交流。
(二)校际对口交流
开展区域内校际(片区)对口支援活动,把教师校际交流作为结对学校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
1.结对学校应互派中层及以上干部至少1人,完成为期3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
2.结对学校每学年必须互派专任教师至少1人,完成为期3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
(三)调动性交流
由于厦门市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各区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和新建、扩建学校的师资需求,统筹协调,引导教师队伍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城区学校向相对偏远学校流动,同时选派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到新建学校或薄弱学校任职、任教,促进学校发展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四)跨校竞聘交流
各区教育部门每年在普通(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中确定部分中、高级教师岗位,统一组织区域内符合条件的教师开展跨校岗位竞聘,竞聘上岗后办理人事调动手续,促进教师校际交流。2013年,全市共有21人参加跨校岗位竞聘进行交流。
成果初现
2014年,校际交流工作平稳有序发展,教师们的参与度和报名数都呈上升趋势,交流教师的素质整体上也有很大提高。
按交流比例要求,2014年,直属校共有29名教师参与轮岗,其中,19名是通过个人申请的,有一位获厦门市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的教师通过个人申请去轮岗交流。
加大力度
在深入调研,充分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之后,厦门市教育局认为,应不断完善教师交流激励政策。制定教师校际交流的政策措施,调动教师参加校际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师校际交流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于是便有了我们开首提到的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的实施意见(实行)》。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文件颁发后边的种种努力与艰辛。现摘取文件中的几个重要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参与校际轮岗的对象
1. 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在职教师为应交流对象,每年学校教师交流的比例不少于应交流对象的10%。
2. 从2014年起,新招聘的教师,在普通高中任教,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也列为区域校际交流对象。
3. 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可申请参加义务教育阶段校际交流,经学校同意后,纳入学校当年交流名额指标。
(二)激励保障措施
1.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市、区教育局和各学校要把努力改善教师交流的工作、生活条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校际交流教师的交通、午休等问题。学校领导要在工作、生活上关心交流教师,适时到交流教师进行家访和慰问。
2.完善教师交流激励机制。
(1)在城区之间交流的教师在交流履职学校工作满3年,经考核合格,申报高一级职称时视为有支教经历。交流教师在交流履职1年后,参加学校职称竞聘时,可提前确认支教经历并在学校量化评价中加3分。
城区学校到农村学校交流的教师,履职一年及以上的,申报高一级职称时视为有农村任(支)教经历。
(2)教师在交流履职期间的年度考核在人事关系所在学校进行,交流履职学校提供学年度工作情况及工作鉴定等考核材料,按同等条件优先的原则确定绩效考核等次。奖励性绩效工资在人事关系所在学校按满工作量计发。交流履职期间,担任班主任工作,其班主任津贴由人事关系所在学校发放;加班补贴由交流履职学校按实际发放。
(3)教师在交流履职期间的评优评先、继续教育等由交流履职学校安排,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对表现优秀的,纳入原学校中层后备干部队伍管理。
(4)对于具备中、高级职称资格教师调动交流到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工作,交流履职学校如没有相应岗位的,其在原学校聘任的岗位细分等级可以在交流履职学校保留3年。城区学校调动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满3年,表现突出的,经本人申请,并经教育主管部门考核认定,可在同一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内高聘一级。
(5)市、区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以学校(教学点)为单位核定本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区域内校际间教职工编制可以互补余缺,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总量内,按照班额、生源等,具体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交流片区内学校教师编制可以统筹使用。
(6)市教育局设立“校际交流奖”,作为市级单项奖,用于表彰在校际交流工作中作出成绩的优秀教师。
(三)工作流程
1. 每年5月中旬,市属、区属学校应将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所有在职教师花名册和教师调动申请表分别报送市、区教育局。
2. 市、区教育局根据各学校教师编制、岗位及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数等情况,下达各学校应交流的学科及交流名额指标。
3. 各学校应根据市、区教育局下达的交流学科及交流名额,采取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式,于当年5月底前将参与交流的教师名单报送市、区教育局。
4. 市、区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于7月底前确定交流教师的学校。
5. 各区教育局于9月底将当年度教师交流情况(包括学校、交流人数、交流形式、交流去向等)书面报告市教育局备案。教师交流后,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将编制使用情况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岗位聘用经同级人事行政部门认定后兑现工资待遇。
在此次颁布的公文中,记者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义务教育之外的普通高中也纳入了交流的范畴。
近期目标
在市教育、人事、机构编制和财政等部门协作下,到2016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常态化、制度化;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基本均衡,城乡之间师资配置差距逐步缩小;到2020年,实现市域内师资配置基本均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实行“区管校用”,即新招聘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试行人事代理制度,落实人事关系“区管校用”管理体制,以促进校际交流。
任重道远
困难总是无处不在。教师校际交流即便争取了相关部门的支持,但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
(一)教师交流意愿低
有不少教师家住学校附近,一旦调动交流出去,因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发生变化,家庭生活习惯改变,在照顾家庭,子女教育等方面都遇到新的问题。特别是优质学校的教师校际交流难度大,教师普遍有消极心理。
(二)政策保障配套措施还不完善
1. 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晋升、薪酬待遇等方面虽然都有相应配套政策,但仍不能满足所有教师的需求。
2. 教师交流后,增加的费用支出如交通、食宿等还未能有政策保障。
(三)建立“区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是一项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作
行文至此,应该有不少读者会说,厦门,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执行这校际轮岗相对容易。
诚然,作为经济特区的厦门,它在经济实力、人文环境,以及教师素质上占了不少优势,但是,如果没有努力,不断探索,他们终不会有今天的成绩。他们走过弯路,也碰过壁,这些不过是改革路上常见的风景,但切莫沮丧,切忌气馁。我们相信,只要用心、尽心,并拥有一颗坚定的心,我们终究会离教育理想越来越近。
(本专题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