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科研投入、产出及绩效分析

2015-05-10 08:17陈晓琳
中国科技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农林科研经费规模

陈晓琳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农林高校科研投入、产出及绩效分析

陈晓琳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文章在分析不同类型、地域和层次农林高校科研投入产出要素差异基础上,基于自助法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估计了2009—2011年43所农林高校科研绩效。结果表明:中国农林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快速增长,但个体差异较大;农林高校整体纯技术效率低于规模效率;各高校绩效个体差异明显,尤其是纯技术效率差异较大;不同类型高校绩效无显著差异,东部高校的规模效率显著高于西部,“211工程”高校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显著高于一般高校,但 “985工程”高校无明显绩效优势。应注意农业科研财政在农林高校中的均衡配置,加大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力度。

绩效;科研;农林高校;自助法;数据包络分析

1 引言

当前,农业科研财政投入要素在农林高校中配置并不均衡,各高校科研绩效也存在较大差异,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是完善基于绩效评价的财政科技拨款体制的关键之一。

关于科研绩效评价的研究较多,其中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公共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绩效评价的一种较好方法。2005年以来,许多大陆学者运用DEA方法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高校科研效率进行了研究,少数学者对农林高校科研绩效进行了研究,如杨传喜对28所农林高校科研效率进行了分析,指出28所农林高校中有19所高校为全效率单位[1]。鉴于DEA“对样本依赖性较大,样本较少时评价存在偏差,可能会将大量无效单元判断为有效”[2],国外学者引入自助法 (Bootstrap)来进行校正。目前,Bootstrap-DEA方法在国内外环境、能源、银行、医疗、农业、交通等领域的绩效分析中有广泛运用,但在科技绩效方面应用较少。相关研究主要有,Astrid等对OECD成员国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3],Boon等对澳大利亚37所高校的科研绩效的研究[4],尹伟华、袁卫比较了校正前后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绩效差异[5]。

本文拟以43所农林本科院校 (含涉农综合大学)为样本,分析不同类型、地域和层次农林高校科研资源禀赋与科研产出能力,并在已有高校科研绩效评价常用指标基础上,增设代表投入和产出质量的指标,采用 Bootstrap-DEA模型估计2009—2011间农林高校科研绩效水平,分析不同类型、地域和层次农林高校科研绩效差异。

2 农林高校科研投入产出要素分析

2.1 农林高校科研投入资源差异分析

资金和人力是高校科研投入最主要资源要素,下面从科研人力数量与质量、科研资金总额与人均经费几个方面,对不同类型、地域和层次农林高校科研资源差异进行简要分析。

(1)农林高校科研资源配置两极化趋势明显。2011年,43所农林高校平均科技活动人员1785人,最多的高校为13671人,最少的为479人;各校年均科研经费27668万元,人均13.32万元,其中财政拨款20130万元,人均10.07万元;财政经费最高的高校 (209476万元)是最低学校 (1575万元)的130余倍;人均财政科研经费最高的学校 (44.59万元)是最低学校 (人均2.54万元)的17倍多。5所 “985工程”高校集中了农林高校55%的科技经费、54%的财政资金和44%的科技活动人员,即其余38所高校共拥有约45%的财力资源和56%的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显示,当前中国农林高校的科研资源配置高度集中,无论是科研人力资源还是财力资源,在各农林高校中的分配均表现出严重两极分化,多数科研资源集中在极少数高校,部分高校科研投入力度十分薄弱。

(2)不同类型农林高校科研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43所高校中有农业院校24所、林业院校7所、水产院校4所、涉农综合大学8所。科研人力方面,涉农综合大学平均每校教学科研人员4646人,而其他三类农林高校均只有一千人左右;生源质量方面,农业院校略低,涉农综合大学略高,但差异不太明显;科研财力方面,涉农综合大学科研经费总额最高,但人均科研经费 (15.32万元)低于水产类院校 (18.30万元)和农业院校(16.56万元)。数据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农林高校的各类科研资源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尚无某类高校形成集合优势,涉农综合大学虽然人力和财力绝对数量占优,但是人均资源并不占优。此外,农业院校财政拨款比例 (82.85%)最高,涉农综合大学财政拨款比例 (64.92%)最低,这说明学科较为单一的农林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涉农综合大学的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更加多元化,尤其是吸引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科研投入的力度更大。

(3)不同地域农林高校科研资源配置差异显著。按照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地域分类,全国43所农林高校中,东部地区有18所、东北部地区有7所、西部地区有11所、中部地区有7所。东部、东北、西部和中部地区农林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分别平均为1888、2791、1344、1211人,东北农林高校科研人员规模略高于其他地域;东部农林高校生源质量相对更好 (83.15),西部农林高校生源质量相对最差 (75.89);东部农林高校科研经费总额与人均科研经费均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农林高校科研经费总额和人均科研经费最低,不及东部地区的40%,人均经费只有东部地区的50%。数据分析表明,农业科研资源分布区域差异十分显著,东部地区农林高校财力和生源质量方面有较显著优势,而西部地区高校财力和生源质量方面相对薄弱。

(4)不同层次农林高校科研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43所农林高校中,有 “985工程”高校5所、“211工程”高校9所,一般高校29所,不同层次高校资源禀赋差异非常大。表现为:一是 “985工程”农林高校平均科研人员6826人,是 “211工程”农林高校的4倍多、一般省属农林高校的6倍多;二是 “985工程”、 “211工程”和一般省属农林高校生源质量得分分别为89.61、81.86、78.09分,“985工程”高校明显占优;三是 “985工程”农林高校平均科研经费总额13.12亿元,是 “211工程”农林高校的6倍多、一般省属农林高校的近11倍多;“985工程”农林高校人均科研经费19.22万元,是 “211工程”农林高校的1.3倍、一般省属农林高校的1.7倍。数据表明,科研资源在不同层次的农林高校中的配置严重不平衡,“985工程”高校在资源占有上具有明显的优势,“211工程”相对次优,一般高校相对弱势。

2.2 农林高校科研产出情况差异分析

高校科研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下面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分析不同个体,不同类型、地域、层次农林高校科研产出能力差异。

(1)农林高校科研产出个体差异巨大。从科技创新成果来看,2011年,全国43所农林高校平均发表科技论文1623篇,最多的高校为8390篇,最少的仅为131篇;人均每年产出科技论文0.91篇,最高的学校人均论文3.82篇,最低的人均0.19篇;每篇论文平均被引用4.45次,最高的学校每篇论文平均被引9.47次,最低的只有1.37次。各校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平均1482人,最高为9070人、最低为60人。从产生的经济效益来比较,各校社会服务收入平均为7538万元,人均4.22万元,最高的高校人均5.37万元,最低的为0.02万元。可见,不同农林高校间产出差异悬殊。

(2)不同类型农林高校科研产出差异较大。科技创新成果方面,农业高校人均论文数最高,为1.04篇,水产高校人均论文数量最低 (0.54篇),涉农综合大学论文质量最高 (4.89次/篇),林业院校论文质量最低 (3.95次/篇)。人才培养方面,涉农综合大学每年在校研究生3225人,远高于其他三类农林高校1100人左右的规模。在社会经济效益方面,涉农综合大学和水产高校人均社会服务收入较高,分别为5.37万元、5.18万元;农业高校最低,为2.84万元,这可能与农业高校人均财政拨款较高有关。总体而言,涉农综合大学表现较好,林业院校表现相对较差。

(3)不同地域农林高校科研产出能力差异明显。在科技创新成果方面,东部地区农林高校人均论文数量与成果质量都相对较高,中部地区人均论文数量相对最低。在人才培养方面,东北地区农林高校研究生规模更大,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林高校研究生规模相对最小。在社会经济效益方面,中部和东部地区农林高校较高,是东北和西部地区农林高校的2倍多。数据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方面都有较好表现,而西部高校在各方面表现相对较差。

(4)不同层次农林高校科研产出能力差异显著。5所 “985工程”农林高校在产出方面表现出绝对优势,其人均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人均社会服务收入均高于 “211工程”农林高校和一般省属农林高校。与前面的投入要素配置差异相比,除了人才培养数量之外,产出要素的差异不及投入要素差异大。

3 农林高校科研绩效实证分析

Bootstrap-DEA是利用bootstrap方法对DEA估计结果进行校正的一种方法。Bootstrap即自助法,它是一种从给定训练集中有放回的均匀抽样的方法,由此解决总体样本过少的问题[6]。Simar和Wilson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非参数包络分析中,称为Bootstrap-DEA[7]。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研人员、科研财政拨款、学生质量3个投入指标,研究生数量、论文与专利申请总数、论文他引频次、社会服务收入4个产出指标。基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论文与专利申请数、论文他引频次两个指标分别取滞后1年的数据。

3.1 农林高校科研绩效实证结果

采用迭代次数为2000次的 Bootstrap-DEA模型,对全国43所农林高校2009—2011年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估计,校正前后绩效估计结果差异见表1。

表1 校正前后农林高校科研绩效估计结果

校正前 (DEA模型)农林高校平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 0.918、0.937、0.980;校正后 (Bootstrap-DEA模型)平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0.852、0.870、0.979,校正前绩效值总体高于校正后。校正前,有11个单元技术效率值为1,即有11所高校完全有效率;校正后,不再有全效率单元,技术效率平均下降了0.066;纯技术效率平均下降了0.066;规模效率平均下降了0.001。校正前的原11个全效率单元,在校正后排序有较大变化,有6个单元的技术效率值均由原来的1降到了0.9以下,排序位列中游。

校正后,不同高校科研绩效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整体技术效率分布在0.575~0.939之间,其中0.9以上的有12个单元、0.8~0.9的有22个单元、0.8以下的有9个单元。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个分解指标中,规模效率高于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个体差异相对较小,最低值为0.875,其余单元均在0.93以上;纯技术效率的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广泛分布在0.588~0.945之间。

表2 43所农林高校科研绩效水平聚类结果

在数据包络分析中,规模效率是由规模是否恰当决定,纯技术效率受管理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我国农林高校科研工作整体处于规模效率高于纯技术效率阶段,即科研组织管理体制、研究方法和技术创新流程设计等方面可能存在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导致整体技术效率较低。

3.2 农林高校科研绩效的聚类分析

为深入分析各农林高校科研绩效的差异,下面采用系统聚类方法,以校正后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为聚类变量,对全国43所农林高校进行聚类。鉴于全国43所农林高校绩效值呈负偏态分布 (偏度系数为-1.65),选择两次聚类。

根据拟合结果,当第一次聚类数为5、第二次聚类数为2的时候,聚类有较好的经济解释意义,聚类结果如表2。第一类中的2所高校属于纯技术效率高但规模效率相对较低的单元;第二至五类中,各类规模效率都比较高,差别主要在于纯技术效率及其导致的技术效率,第二类的1所学校纯技术效率位于0.55~0.65,第三类2所学校纯技术效率处于0.65~0.75之间,第四类8所学校纯技术效率处于0.75~0.86之间,第五.1类16所高校纯技术效率位于0.86~0.90之间,第五.2类14所高校纯技术效率位于0.90~0.95之间。说明中国绝大部分农林高校科研绩效水平相近,少数学校拖尾。

4 不同类型、地域、层次农林高校科研绩效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见表3)显示,按照95%置信水平标准,不同类型农林高校科研绩效无显著差异,不同地域农林高校存在规模效率的差异,不同层次农林高校间存在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差异。

第一,农、林、水、涉农综合等不同类型农林高校中,林业院校的技术效率相对较高,林业和涉农综合大学纯技术效率相对较高,林业和水产院校规模效率相对略高,但是整体上四类学校之间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第二,东部、东北、西部、中部不同地域农林高校中,东部高校规模效率 (0.987)显著高于西部高校 (0.966),其他两两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地域农林高校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无统计上的显著差异,相对而言,东部高校的技术效率略高,西部的纯技术效率略高,东北高校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最低。

表3 不同类型、地域、层次农林高校科研绩效差异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第三,“985工程”、 “211工程”和一般农林高校中,“985工程”高校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处于中等水平,与一般高校或 “211工程”高校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是一般高校与 “211工程”高校之间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有显著差异,“211工程”高校的技术效率 (0.897)和纯技术效率 (0.909)均显著高于一般高校的技术效率(0.836)和纯技术效率 (0.856)。三种层次高校的规模效率无显著差异。

5 结论与建议

第一,中国农林高校科研绩效整体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纯技术效率是农林高校提升整体绩效的突破点。整体而言,农林高校科研技术效率有14.8%的提升空间,纯技术效率有13%的提升空间,规模效率有2.1%的提升空间。说明近年来,经过国家农业科研投入强度和农林高校办学规模调整,农林高校科研规模已趋于比较合理,但是管理体制和模式、科研能力发挥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农林高校需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 “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着力深化科研管理制度和体制改革,包括建立长期稳定增长的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增加基本事业费比例,降低专项经费比例,形成合理、良性的竞争机制,避免研究者主要精力投入到 “跑课题”上。同时,要完善质与量兼顾的科研工作者绩效考核体系,避免科研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与水平评价相结合的科研机构评价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潜力,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和效益等。

第二,农林水高校应借鉴综合大学的科研管理体制,而涉农综合大学应适当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和投入规模,以提升科研绩效。在高校合并浪潮中,大部分农林高校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少数农林院校并入综合大学。但测算分析显示,当前中国农、林、水、涉农综合四类农林高校科研绩效无显著差异,保持独立性的农林水高校与涉农综合大学绩效水平相当。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对独立的农业高等教育体系是正确选择。但从数值上看,涉农综合大学纯技术效率略高,而独立农林水高校规模效率略高,即综合性大学科研管理水平上略胜一筹,但农林水高校规模更合理。因此,今后中国农林水高校应借鉴综合大学的科研管理体制,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和集成应用,以及促进科研团队建设;而涉农综合大学应适当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和投入规模,强化科研资源的产出绩效。

第三,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农林高校的投入力度,提升其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测算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林高校的规模效率显著高于西部地区,其他地区农林高校间科研绩效无显著差异。西部地区规模效率之所以偏低,可能是因为西部地区人力和财力投入相对不足导致,西部地区高校科研人均科研经费只有东部地区的二分之一。因此,提升中国农业科研水平和效率,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农林高校的投入力度,使西部农林高校科研更加规模经济,并进一步充分发挥他们在服务西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第四,国家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应更注意在农林高校中适当的均衡配置,以提高公共科研财政利用和产出绩效。研究结果表明,科研资源占有量居中的 “211工程”农林高校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显著高于一般农林高校,而科研资源绝对占优的“985工程”农林高校却无绩效优势,一般省属农林高校最低。由此可见,剪刀差的农业科研资源配置政策不利于提升 “两极”单位的科研绩效,而适中的投入有利于高校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提升科研管理水平。从公共财政绩效角度讲,中国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应更注意在农林高校中适当的均衡配置,以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公共财政绩效。国家拟淡化 “985”、“211”是一个非常及时而合理的政策选择。

[1]杨传喜.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81-87.

[2]Simar L.Aspect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EA-tape Frontier Models[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6,(7):177-185.

[3]Cullman A,Schmidt-Ehmcke J,Zloczysti P.Innovation,R&D Efficiency and the Impact of 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A Two Stage Semi-Parametric DEA Approach[EB/OL].2009-05.http://hdl.handle.net/10419/29763.

[4]Lee B L.Efficiency of Research Performance of Australian Universities:a Reappraisal Using a Bootstrap Truncated Regression Approach[J].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2011,41(3):195-203.

[5]尹伟华,袁卫.基于Bootstrap-DEA方法的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效率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06):61-68.

[6]Efron B.Bootstrapping Methods:Another Look at the Jackknife[J].J.Ann.Statistics,1979,(7):243-267.

[7]Simar L,Wilson PW.Sensitivity Analysis of Efficiency Scores:How to Bootstrap in Nonparametric Frontier Models[J].Management Science,1998,44(1):49-61.

(责任编辑 刘传忠)

The Input,Output and Performance of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 Xiaolin
(College of Economics&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put and output in the aspect of different type,area and hierarchical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sed on Bootstrap-DEA method,it evaluates the performance of research of 43 agriculture universities.The results shows great development occur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research,but ther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each universities.Generally,th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is significantly much lower than the scale efficiency.There's a big gap between 43 universities'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types,but the scale efficiency of the eastern universitie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western,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211 project”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general,performance of“985 project”hasno obviousadvantag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quilibrium configuration funds in universities,and further reform should be taken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research system.

Performance;Research;Agricultural university;Bootstrap;DEA

F323

A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 (nycytx-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1473282),华中农业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 (2012RW001)。

2014-11-29

陈晓琳 (1977-),女,重庆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政策。

猜你喜欢
农林科研经费规模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川东北地区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研究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规模之殇
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