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 王晓姝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2YJA752026)、2015中央高校基础业务费、2015自由探索计划项目(编号HEUCF151215)资助。
摘 要:艾玛·沃特森的12分钟演讲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获得了较为强烈的反响,可以说是演讲中的成功之作。本文从接受修辞学的角度,在演讲内容选用、词法、句型、修辞以及受众传播的选择等层面,对艾玛·沃特森的女权主义演讲进行分析,探索艾玛·沃特森的演讲广泛认可和赞赏的关键,进而揭示修辞学在演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演讲;受众接受;交际修辞
作者简介:
陳晶,女,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
王晓姝,女,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2
(一)引言
在言语交际方面,以往的学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KL表达者,认为表达者,作为话题的主宰者,决定着交际的目的和结果。相对来说,接受者的地位不受重视,被认为处于附属地位。事实上,接受者才是话语建构与表达的真正制约者,修辞活动必须是在人与人的合作下完成的,就是说,仅有表达者是无法完成的。如今,为了更好的交际效果,言语接受者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修辞活动中,接受者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承担着实现修辞价值的任务。本文借鉴修辞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接受修辞学的视角,尝试归纳接受者在艾玛·沃特森的演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二) 巧取内容 激发想象
修辞作为言语交际活动的审美化,正是在选择中完成价值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选择了一个独特的修辞接受角度,往往是接受成功的一半,艾玛·沃特森则是从接受修辞学的交际修辞的角度出发,探索了交际修辞中内容与语境的关系,将演讲的主要内容定位在女权主义和和谐社会理念上,不失为本篇演讲成功的关键。
艾玛·沃特森的演讲可以说是合时、合地、合宜。首先,为什么说合时?因为现在是相对开放、平等的时代,而非父权至上、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毋庸置疑,如果这个演讲发生在父权制社会,那么艾玛·沃特森非但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反而还会被谴责,会被冠以不守妇道、违背传统的骂名。
这篇演讲出现的场合是代表着正义和威严的联合国,那我们不难知道艾玛·沃特森面对的观众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因此,他们会很容易的接受她的反对性别歧视、男女平等的正义主张。最后是说这篇演讲的合宜性,艾玛·沃特森的一句话来证明合宜性再好不过“if not me, who, if not now, when”.She said: “I was appointed six months ago and the more I have spoken about feminism the more I have realized that fighting for womens rights has too often become synonymous with man-hating. If there is one thing I know for certain, it is that this has to stop.For the record, feminism by definition is: “The belief that men and women should have equal rights and opportunities. It is the theory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equality of the sexes.In 1997, Hilary Clinton made a famous speech in Beijing about womens rights. Sadly many of the things she wanted to change are still a reality today.But what stood out for me the most was that only 30 per cent of her audience were male. How can we affect change in the world when only half of it is invited or feel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从以上可以看出,艾玛·沃特森把演讲重点放在了女权主义上,但是她并没有只是在一味的传达理论,她将她的演讲与希拉里·克林顿在北京作的一场关于妇女权利的著名演讲(1995年)联系在一起,寻找其共同点,这无疑为她的演讲增加了说服力,同时,她也选择了某个接受角度表达她自己内心的反对性别歧视,主张男女女平等的主张,正如著名主持人于丹所说:“一人有一人所得,千人有千人所得”,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理解艾玛·沃特森的演讲。
(三)选词严谨 句型多样
作为联合国妇女署亲善大使, 艾玛·沃特森的演讲的用词必须是极其严谨且正式的,具有较明显的书面语特征,她代表的不再仅仅是她个人的意愿,而是在发表全世界女性的心声。
在人称代词的选取上,文章中高频率出现的作为第一人称的“I和We”,“I”的使用主要是表达演讲者的个人思想,而 “We”使用的奥妙之处就是从听讲者的角度出发,把听讲者拉到了自己的一边,这是演说者所使用的一种语言技巧,这样一来就会使听众感到亲切,更容易赢得听众的支持;而且,第一人称特别是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可以唤起一种团体意识,使团体内部的差异最小化,例如:If we stop defining each other by what we are not and start defining ourselves by what we are—we can all be freer and this is what “He For She”is about。该句的第一人称复数代词:“we”将女性和男性区别开来,唤起了全世界女性的共鸣极其责任感,使演讲具有了强烈的煽动性。
形容词的选用富有感情色彩 让句子变得生动形象,演讲属于鼓动性的语言,演讲由于受到听众、场合、传媒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于其他语言活动的特色,演讲者通常借助选用恰当的词汇来达到自己的煽动效果,形容词就是这样的手段之一,在艾玛·沃特森的演讲中,在讲述事实、阐明理由、提出见解、抒发情感时她有意选用很多表主观判断和感情色彩的形容词.
如:uncomplicated,unpopular aggressive,isolating,unattractive等这些词语不但帮助演讲者准确生动精彩的传达思想,更重要的是给观众以准确、严谨、庄重的感觉,从而吸引听讲者的注意力,更容易说服和打动听众。在艾玛·沃特森的演讲中,在语言以及排比句、反复句、问句等句型的选用方面,充分体现了对交际修辞学中的表达方式和接受者的重视。
在演讲中,运用排比,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例如:When at 14 I started being sexualized by certain elements of the press.When at 15 my girlfriends started dropping out of their sports teams because they didnt want to appear “muscly.”When at 18 my male friends were unable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其排比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是一种诗画的语言,是一种适合于此时此景的审美化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艾玛的对男女平等和谐社会的渴望,可以说间隔反复的使用排比既突出了思想内容,又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
巧妙的问句成功地引起听众的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例如:“Why is the word such an uncomfortable one?”
问句穿插于整个演讲中,是完全出于对接受者的考虑,艾玛运用问句来给观众一些想象的空间,让大家融入到演讲的气氛中来的同时也能深刻的去考虑这个她所讲的问题,从而接受她的女权主义思想。
绝妙的反复表现了演讲者的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I think it is right that I should be able to make decisions about my own body. I think it is right that women be involved on my behalf in the policies and decision-making of my country.I think it is right that socially I am afforded the same respect as men。
艾玛·沃特森的演讲中的这段反复是在说“我认为身为女性,我应该和男性同行获得一样的报酬。我认为我应该自己为自己的身体做决定。我认为应该有女性代表我参与政治,以及我的国家的决策制定。我认为在社会上,我应该和男性获得相同的尊重。”这段话可以说是很好的表达了艾玛的女权主义思想,并且也给听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将整个演讲推向了高潮,对平等权利渴望的呼吁,极具号召性。
(四)结束语
成功的演讲不仅仅局限于表情达意,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此达到说服和号召听众的目的,这就要求演讲的内容以及传达的形式都要有嚴谨的逻辑性,艾玛·沃特森的演讲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将交际修辞融入贯穿于整篇演讲中,恰当选取内容,巧妙安排句式,运用生动的修辞手段,使演讲者、演讲行为和接受者三个基本要素达到融合,使她的演讲变得生动精彩,从而在整个交际过程中达到完美的语言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1.56
[2]Leech,G.N.and M.Short.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man.1987.12-23
[3]曹德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宗廷虎、李金苓教授治学育人双丰收探因[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56-78
[4]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3-34
[5]谭学纯 唐跃 朱玲.接受修辞学[M]安徽:合肥大学出版社,2000.10-12
[6]张秋娥.评点修辞:修辞学史研究的新领域[J].扬州大学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