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代社会人际交往中,受功利主义思潮、金钱至上观念、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已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感恩意识缺失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了培养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培养感恩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感恩意识;缺失
作者简介:王崇岩(1987-),男,北京人,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2
中国古语有云:“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在美国专门将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马克思也曾说道:“恩情是联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纽带,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感恩意识发自个人内心,不仅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展现了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所采取的生活态度。
然而,在当代社会人际交往中,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功利主义思潮、金钱至上观念、利己主义思想等观念意识的不良影响越来越深。同时,这种不良影响也逐步扩展到大学校园,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强调自我中心,不懂体谅别人的难处,对他人的关爱只知索取毫无感恩回报之意。因此,培养提升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感恩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感恩意识缺失的现实表现
身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并不是独自生存于世的人,而是在与父母、师长、同学、朋友及整个社会的交往互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感恩意识缺失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视父母的养育之恩为天经地义
对每个人来说,父母给予了自己生命,养育自己成长,是从小到大对每个人付出最多关爱的人,这份恩情需要每个人铭记于心。然而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首次脱离了父母对自己的约束,并从原来高强度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他们十分享受这种脱离父母拘束的生活,慢慢地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也越来越少,认为只有需要用钱的时候才需要联系父母,并且将父母给予自己各种各样的花销视为天经地义。如果父母不给或询问用途,就会招致他们的埋怨。家境富裕的不了解父母的辛苦,家境不好的不体谅父母的苦心,一味埋怨其不能给自己优越的生活。
2、视师长的教诲之情为理所应当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古人对恩师的重视。老师作为每个人引路人而言,不仅为自己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教会自己很多做人的道理。然而在大学校园里,一些大学生都缺乏对师长传道授业解惑之恩的回报之念,并把其看作是自己交了学费之后的理所当然,将美好的师生感情看作是简单的商品买卖关系,不珍惜老师的教导工作。表现为在课堂上,他们随意迟到旷课、大声喧哗、肆意打盹或看课外书;在课堂外,不按时完成作业,见了老师形同陌路,更有对老师出现辱骂鄙视的行为出现。
3、视朋友的关爱之谊为利益交换
友情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桃园结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都表现了朋友间的情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说话做事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愿望能否得到满足。对待朋友时,如果对自己的利益有所帮助,就会主动交往,无益于自身发展时,就会避之不及;如果自己有困难,就会寻求朋友帮忙,朋友有困难需要帮助时,酒水推三阻四;甚至出现问题时,也只会从别人身上找错误,视友情为利益交换。
4、视应付的社会之责为躲避对象
社会责任也是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就应该承担自己应付的社会责任,对社会给予的帮助进行回报。然而,现在的大学生由于感恩意识的缺失,对社会帮助只知索取不懂回报。他们把在学校的深造学习看作是今后实现自我利益的跳板,而没有将其看作是增强本领,为社会和国家多做贡献的机会。不仅如此,他们看待社会时,往往关注到的也是社会消极面,总是抱怨社会对自己的不公,总是因为自我利益得不到满足而提出质疑,却从不曾考虑自身的不足与缺点。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感恩意识的必要性
1、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心理的重要保证
健康的人格心理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立身处事的根本。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立人先立德,而立德必须要学会感恩,感恩品质是构成健康人格心里的基础,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前提条件。有了感恩意识,就能更好地看待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就能产生愉悦关爱积极的心理状态,形成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
2、建立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因素
人具有社会属性的特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然而人与人的相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感恩意识正是调和矛盾冲突的粘合剂。感谢他人的帮助可以赢得对方的尊重,原谅他人的错误可以获得对方的信任。帮助他人的困难可以获得助人的愉悦,相互尊重、相互感恩必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构建全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内在条件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心存感恩,就能自觉做到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体谅、互相信任,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石。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感恩意识的塑造。与父母、与师长、与朋友、与社会,用感恩的心态处理好这些关系,就可以构建一个个和谐家庭、和谐校园,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感恩意识培养的途径探讨
1、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契机入手,树立学生的感恩理念
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首先就是要提高大学生对感恩观念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高校和学生教育工作者要把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教育整体教学规划之中。有效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道德修养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课堂主阵地,将感恩教育与大学生人生观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理念。在教学内容中,也要注意通过引入生动的案例,来吸引学生强化感恩教育效果。在抓好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将感恩意识引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明确其为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遵守信条,丰富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
2、以情境互动教育为重载体,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高校和学生教育工作者要在感恩教育过程中,加入情境教学互动法,增强教育实效性。情境教育互动法指的是通过创设感恩父母、师长、朋友及社会等现实情境,有目的,有步骤地使教育对象,在情境互动过程中形成感恩意识,树立感恩观念,践行感恩行为及体验感恩情感。因此,对于高校而言,要善于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联系,抓住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机会,创设教育互动情况。如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设计孝心孝行活动,让大学生感受亲情的可贵;以班级、团小组、宿舍等集体为单位设计特色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让大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感受互助互爱的乐趣;开展感恩主题演讲比赛、小品汇演、专题讲座等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以实践活动教育为有效手段,养成学生的感恩品格
感恩教育只有真正渗透进入学生的内心,才能发挥作用。而作为抽象化的学习内容,感恩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因此,将枯燥的说教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活动,成为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为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与提升建立有效新平台,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感恩品格。如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街道、社区组织的空巢老人慰问、义务劳动、环保宣传等公益活动;可以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各种义务服务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联谊互助等活动,调动大学生践行感恩理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知恩图报,养成感恩品格,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9.
[2]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3]刘咏宝.关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4]陈军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