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旸
本文为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立项课题(WGW120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印度裔英国小说家拉什迪是二十世纪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人物,被称为 “后殖民小说教父”。本文分析了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与后殖民写作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拉什迪的作品,分析并探讨了其作品存在魔幻现实主义倾向的原因。
关键词:拉什迪;魔幻现实主义;后殖民写作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02
作为后殖民文学的领路人,拉什迪创造力无与伦比,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成长,故土以及西方的人文典故经常提及、宗教信仰以及民间传说穿插其间,虚虚实实,相互辉映,创造出既具魔幻色彩又有写实风格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他的英语具有独特的印度特色,尤其能让人感受到其作品的魔幻色彩。其作品立足于现实,对现实保持强烈的关注度,这使他经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評论界认为他是当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魔幻现实主义”与后殖民写作
“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是弗拉茨·罗于1924年创造出来的,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后来借用这个词来描述一些拉丁美洲作家的奇幻作品。这些作品写作手法别具特色,把波澜壮阔、波诡云谲的拉美历史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看到现实世界的另一幅场景。
拉丁美洲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地,随后这种写作手法便风行世界,为各国作家所仿效。其他国家与地区也创作了许多带有本土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如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之子》(1981)。
大英帝国的解体、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后殖民文学的兴起。第三世界国家涌现出许多后殖民作家,大多在第一世界接受过教育。他们能够用非母语进行创作,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他们使用的英语,并非纯正的英语,而是受各自国家母语影响的英语。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细致研究并分析了后殖民时期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和非殖民化的进程,同时对于后帝国主义秩序的产生及确立也做了深入研究。
许多人认为,现实主义与殖民主义文学密不可分。他们把实证主义当做殖民主义的哲学基础,而实证主义这个所谓“先进的、科学的”哲学思想正是宗主国竭力强加给殖民地的。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拉美反殖民反侵略的过程,它颠覆了西方传统现实主义,将现实与想象融为一体。在殖民帝国统治时期,殖民地作家通过魔幻现实主义这种文学创作为殖民地国家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对于如今为前殖民地国家争取话语权,仍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拉什迪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
拉什迪通过魔幻现实主义这种创作手法来表达自我意识。他总是利用嬉笑怒骂等魔幻的方式来突出宗教与政治等广义主题。在《魔鬼诗篇》中,虔诚的穆斯林吉百利突然生了一场病,又莫名其妙的康复了。最大的变化是,他的宗教信仰发生了改变,由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变成了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像元叙事这样的后现代主义是拉什迪创作中经常采用的叙事手段。在《羞耻》、《午夜之子》这两部小说中,他蓄意操控内容,安排小说中的讲述者与书中人物探讨小说种种写作事宜,颠覆了传统的写作模式。
叙述时间不是单一直线条的模式,这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在《午夜之子》中,多样化的时间模式就交替出现。拉什迪接受过印度传统文化和西方系统教育,这两种教育的哲学内核极大地影响了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观。通过研究拉什迪的时间多元融合模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创作时的文化背景,体会其作品中所含有的变化多端的种种形式。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作家思想的不同层次,对其魔幻现实主义创作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离奇怪诞的情节最能表现拉什迪小说的魔幻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魔鬼诗篇》中两位主角从二万五千英尺高度的空难里幸免于难,《午夜之子》中撒利姆等人在卡梨女神庙中死于非命的情形,《摩尔的最后叹息》中五百年一个轮回的“叹息”,《哈伦与故事海》中拉西德语言能力恢复的神奇时刻,《格里姆斯》中的两性人、不死鸟和炼金术等等,出色的叙述者高超的智慧和精彩的民间故事随处可见,同时也加强了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思想深度。但是,拉什迪喜欢在作品中使用一些光怪陆离的情节,不是为了不择手段的吸引读者,而是为了他的创作目的服务的,也就是要以魔幻的写作方式,来隐射客观现实。
在现实中融入虚幻而又不完全失真,这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一大特点。拉什迪在创作中,将真实与虚幻相融合,创造出一个独特的世界。在《午夜之子》中,拉什迪将人物的经历放在相应的历史事件中,通过叙述萨利姆一家人的独特遭遇,让人们了解印度独立前后几乎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拉什迪想象力丰富,利用描述人物的遭遇来展现重大历史瞬间,从而反映现实事件。
三、拉什迪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成因
拉什迪来自印度,印度传统对他影响很大。在《午夜之子》中,他大量引用印度传统经典,印度各大教派的经文以及圣徒、传奇人物和民间传说。此外,还引用了两大史诗《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民间传说、谚语、套话、俗语、外来语等,也大量地充斥其间,使作品带有浓厚的印度文化色彩和现实生活气息。毋庸置疑,拉什迪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是根植于印度传统文化的。拉什迪在创作中,构思的源泉来自印度。拉什迪创作中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并在内容上与印度紧密相连,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书中无处不在的印度自然和人文环境描述,第二是印度神话遍及全书;第三是印度哲学极大地影响了作家的个人感受。
魔幻现实主义诞生于拉美,原因之一就是拉美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奇现实。而印度有着同样的特点,也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地理环境变幻莫测、人文环境包容多样。印度人口众多,是一个多种族与多民族的国家。印度有大约100多个民族,400多个部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种族构成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经过长期的融合与分化后,各种族群体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印度文化。
殖民统治是拉丁美洲与印度共同经历与面对过的阶段。印度的政府形式、法律体系和教育体系等等都受到殖民统治的极大影响。印度文化包罗万象,与拉丁美洲一样,提供了极其肥沃的土壤来促进魔幻现实主义的产生。
此外,拉美大陆“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神话主题在印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神话思维深入人心。印度神话往往富于想象和象征,对后世的文艺思维有着深刻的影响。印度的古文论学家在历史进程中创立了非常成熟的理论系统,从修辞格的角度论述隐喻,而隐喻背后有着众多深刻而隐秘的文化内涵。人们利用隐喻进行丰富多彩的联想,寻找具体而生动的事物或可供参照的现象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寻求表象与本质的统一性。这种理念,与魔幻现实主义具有相似性。魔幻现实主义通过变形夸张的表象来表现真实可感的生活。
拉什迪年少时就去了英国,并在西方接受教育,创作的高峰时期正值后现代主义全盛时期。后现代思想对于他进行魔幻现实主义创作起了推动作用。对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宗教信,他极尽冷嘈热讽,而不是带着体谅和宽容的态度。他生活在欧美主流社会,所以毫不奇怪,他完全从欧美主流文化的角度来评判印度的宗教文化。他精神上完全脱离了自己的故土,因此始终遭到自己同胞的怨恨。
拉什迪受西方文学的深刻影响,从而促使其选择了魔幻現实主义。拉什迪采用变形、象征、怪诞等表现手法,重视心理描写,这是他作品魔幻风格的一大特色。在《午夜之子》中,拉什迪描绘了“佛陀”在战争中的沧桑、悲观心态,让人感受到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及其给人造成的心灵创伤。《羞耻》中索菲亚的变形同样具有象征意味。《魔鬼诗篇》中萨拉丁的变形,能让读者很自然地想到卡夫卡笔下格里高里的变形。
拉什迪看待历史的角度与众不同。拉什迪认为,历史包容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他带着一种复杂的眼光来阅读过去和现在,认为历史是不确定的,永远变化着的。历史很难有确定的事实,人们可以给予不同的理解。因此,拉什迪极力想要扩大作家的话语权,而不仅仅只是被动地接受官方的说法,他认为描述世界的事情一定要掌握在作家手中。
在拉什迪的小说中,故事与历史相互掺杂,融为一体。与此同时,在拉什迪看来,历史不是永恒不变的,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析历史事实。在创作中,他喜欢从历史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鉴古知今,把历史和故事有机地融合在一期,打破虚构与真实、故事与历史之间的界限。在拉什迪眼中,真实与记忆相互联系。拉什迪对记忆持怀疑的态度。在《午夜之子》中,拉什迪借萨利姆之口传达了对记忆的怀疑:“我告诉你们真相,记忆的真相,因为记忆有不同的种类。”
四、结语
拉什迪创作的基本特色就是魔幻性、后殖民内容与政治历史维度。拉什迪博览群书,通读了许多本民族与西方的宗教典籍及神话故事,形成了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神话思维。在西方所受到的教育,让他熟悉了后现代主义思想,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具有怀疑和否定的批判精神。此外,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也为他的思想最终成型奠定了基础,使他对历史和文学都持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拉什迪眼界开阔,想象力丰富,关注现实,创作手法独特,在其影响下,魔幻现实主义在后殖民语境下再次得到关注。通过他的创作,我们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整个当代英国文学,并探讨魔幻现实主义在后殖民语境下的意义与作用,学习透过表象来观察这个变化万端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2]任一鸣,瞿世镜著.英语后殖民文学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萨尔曼·鲁西迪著.羞耻[M].黄灿然译.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2.
[4]萨尔曼·鲁西迪著.午夜之子[M].张定绮译.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
[5]尚会鹏.印度文化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