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斌
80岁以上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分析
赵志斌
目的 评价尿激酶对80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方.25例80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 作为治疗组;32例80岁以下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为对照2组。两组予尿激酶100U静脉溶栓;32例同期80岁以上急性脑梗死家属未同意溶栓患者作为对照1组。采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分别于治疗前, 治疗24 h、7 d、14 d记录评分。采用治疗前及14 d爱丁堡斯堪地娜维亚评分(CSS)评价疗效, 统计NIHSS评分、CSS评分(疗效)、出血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1组;出血并发症较对照1组增加, 但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2组比较, 疗效、出血并发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选择合适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 予尿激酶溶栓治疗疗效肯定, 出血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非高龄溶栓及高龄非溶栓患者无增加。
高龄;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
脑梗死致残率高, 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 我国每年发病在200万左右。我国步入老龄社会, 80岁以上脑梗死临床常见。对部分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已经形成共识。但其适应症年龄<80岁, 对80岁以上患者是否能够溶栓需要临床研究证据[1];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相比(溶栓时间窗限制在4.5 h内), 尿激酶溶栓时间窗更长(6 h以内)[2], 鉴于高龄患者入院时间较非高龄患者入院时间明显延迟[3], 因此尿激酶溶栓可以给高龄患者带来更多的溶栓机会。尿激酶在95攻关课题中已显示其有效及安全性, 但在高龄患者的应用鲜有报道[4]。本院近4年选择性予25例年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了尿激酶溶栓治疗,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2013年收治的25例年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共分为三组:高龄溶栓组(简称治疗组), 高龄非溶栓组(简称对照1组), 非高龄溶栓组(简称对照2组)。治疗组及对照1组:除年龄外其他条件均符合《2011年中国急性脑梗死治疗尿激酶溶栓标准》, 排除既往糖尿病合并脑梗死, 排除明显脑栓塞及意识障碍患者, 共收集57例,其中25例进行了尿激酶溶栓治疗, 定义为高龄溶栓组(治疗组).32例因家属不同意溶栓, 仅采用一般内科治疗, 定义为高龄非溶栓组(对照1组)。在同期住院的<80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32例溶栓者作为对照2组。三组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治疗组与对照1组的年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发病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2组的神经功能评分缺损及入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年龄、入院NIHSS评分、发病时间的比较( x-±s, 分)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及对照2组均应用尿激酶(UK), 采用广东天普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的产品( 天普洛欣)100 U+生理盐水100 ml.30 min内静脉输入。24 h后复查头CT, 无出血表现, 加用阿司匹林100 ml.1次/d。按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要求控制血压、血糖, 规范预防处理并发症, 同时应用脑保护剂, 辅助应用活血化瘀中药针剂, 符合康复条件予康复治疗。高龄非溶栓组治疗不予溶栓, 入院阿司匹林100 ml.1次/d抗血小板, 余同对照1组及对照2组。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观察治疗前, 治疗后24 h、7 d、14 d的NIHSS评分, 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 CSS评分;不良反应:包括症状性及非症状性颅内出血, 血尿、消化道出血及死亡。疗效评定标准:痊愈及显效:CSS减少48%以上;有效:CSS 减少18%~48%;无效及恶化:CSS减少18% 以下及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计量资料的比较分析采用U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 三组的治疗前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治疗后24 h, 治疗后7 d, 治疗后14 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1组(P<0.05), 说明高龄患者溶栓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非溶栓组。治疗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24 h, 治疗后7 d, 治疗后14 d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治疗组与对照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基本等同。见表2。
2.2 三组的疗效评定 治疗组痊愈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P<0.05), 与对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 与对照2组 疗效基本等同,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1组。见表3。
2.3 三组出血并发症及死亡率的比较 治疗组出血较对照1组增加, 有1例致命性脑出血,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死亡率较对照1组下降(P<0.05)。治疗组与对照2组出血并发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三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三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s, 分)
注:三组比较, 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治疗组2522.5±7.213.5±7.1 9.3±6.2 8.2±6.3对照1组3222.3±7.118.2±7.216.1±6.915.6±6.9对照2组3222.8±7.313.2±6.9 9.8±7.5 7.9±6.8
表3 三组疗效评定比较[n (%)]
表4 三组出血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n, n (%)]
脑梗死发病与年龄相关。40~60岁, 每增加5岁, 发病率成倍增加, 60岁以后, 发病率增加更明显。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 高龄急性脑梗死很常见, 高龄患者致残及死亡率更为严重。静脉溶栓是脑梗死急性期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溶栓适应证年龄限制在80岁以内。rt-PA溶栓时间窗限制在4.5 h, 而高龄患者自觉症状能力差, 发病多以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多见, 求医主动及能力下降, 导致发病入院时间明显延后[4], 限制了溶栓的进行。尿激酶溶栓时间窗在6 h内,给患者更多溶栓的机会[5,6]。高龄溶栓风险主要在于出血,为减少出血发生, 本例高龄组(治疗组、对照1组)入组标准排除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明显脑栓塞患者、意识障碍患者(因其可引起溶栓后出血增加)[7,8], 治疗尿激酶用量均采取最低有效剂量100单位。患者平素身体素质较好, 并发肺炎、心力衰竭等老年梗死后常见并发症严重程度较低。对照结果患者治疗组治疗明显好于对照1组, 出血发生率较对照1组高, 但多为非症状性出血, 总体死亡率反而下降, 分析与脑梗死溶栓后梗死症状改善, 导致相关并发症减少有关。死亡原因主要为肺炎、心力衰竭、大面积梗死脑疝及致命性脑出血, 与一般统计一致[9,10], 治疗组及对照2组各有1例致命性脑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高龄是溶栓出血增加原因, 但本例治疗组与对照2组相比出血无增加, 考虑与治疗组为选择性入组有关。对照可以看出通过选择出血风险小的高龄患者进行溶栓不仅可以增加疗效/降低死亡率, 同时不增加出血的风险。尿激酶溶栓在我国广泛应用, 对高龄患者溶栓积累经验较多, 更赞同年龄并不是溶栓绝对禁忌[11]。
综上所述, 高龄溶栓患者相对较少, 本研究也存在病例数较少, 需要更多的对照试验。年龄>80岁不是目前溶栓适应证, 需要与患者家属充分的沟通, 取得理解。适合高龄患者进行溶栓的条件, 也需要更多的实验来证明。
[1] Jauch EC.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Stroke.2013(44):870-947.
[2] 刘鸣, 张苏明, 郝子龙.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的制定及解读.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6):369-374.
[3] 刘猛, 吴坚, 盛世英.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8):830-832.
[4] 孙新平.脑梗死病人疾病知识了解程度与入院延迟时间的关系.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1.16(9):562-563.
[5]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协作组. 急性脑梗死六小时以内的静脉溶栓治疗.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4):578-579.
[6] 贺茂林, 陈清棠.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6小时内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初步临床观察. 卒中与神经疾病.1999(4):202-204.
[7] 刘明, 马迅.尿激酶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实用医药杂志.2004.21(6):364-365.
[8] 李斗.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10):631-633.
[9] 陆琦, 陈卫东. 90岁以上脑梗死患者42例临床分析.中国老年病杂志.2006(26):1706-1707.
[10] 吴坚, 周建忠.高龄患者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现代医药卫生.2004.24(20):2675.
[11] 王万华, 徐丽珍.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超早期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苏州大学医学报.2010.30(5):1071-107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6.117
2014-10-13]
124000 盘锦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