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平扬 毛超群
深入探讨古邛窑陶瓷的彩绘艺术
文/何平扬 毛超群
邛窑是中国古代少数几个著名的陶瓷窑址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四川青瓷系的代表。在邛窑发展鼎盛时期,尚未有官窑和民窑的概念区分。我国文物和考古专家一致认定邛窑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光辉的一页,对长江中下游乃至中国各大窑系的影响显而易见。“南青北白”之外尚有一个邛彩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其艺传播于江南诸民窑,湖南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成为姐妹艺术。
名家谈论邛窑,多次称誉它的无铅高温釉上和釉下彩多彩装饰,并给它取了个美名,叫做“邛三彩”,又称“蜀三彩”,一是为了区别于洛阳的“唐三彩”,二是为了突出它鲜明的地方风格。它的器物造型、装饰图案、釉色质地制造等有着浓郁的民间陶瓷气息,闪烁着民间艺术的魅力。
“邛三彩”是邛窑陶瓷艺人独到的彩绘装饰技艺制作以铜、铁、元素、无毒装饰多彩的瓷器,它以高温三彩瓷为主,后来也生产有中低温产品。它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就是具有我国的书法艺术特色和书法美。结合近几年来,在邛窑具有代表性的十方堂窑址所发掘的实物为例,谈谈我们的学习体会。
发挥具有书法韵味的“点”来装饰陶瓷器物造型,在古邛窑中长久用过。点没有具体的形象,似乎是抽象的。可是在邛窑民间陶瓷图案的领域里,它却富有美感的、有生命的形。远远看去好似颗颗珍珠嵌在器型的外表,又好似小孩两条秀眉中间一点红,使器型显得秀雅活泼,天真可爱。
1.小点彩
它有小楷点的韵调,笔意含蓄。
图1是一件邛窑隋代时期的器物,米黄(泛灰)釉,点深赭彩。
图1 《点彩豆》
在器口一周的边缘上,装饰了几个笔势文锋、凝重的小点。点虽在等分圆,但又不按等分来平分圆。好似要点破器口的圆形(有规则),以突出点的自由(无规则),加强点的活泼、跳跃的动势。这种打破器口边缘的破边点装饰,唯独在邛窑中才有所见。
图2是唐代器物,点用绿彩。
罐身肩部上的点彩,是以罐口的破边点来取势、排列。即罐口的两点间,在罐肩上点上一点。点的随意、自由的形式,依然服从了图案美的组织法则。使不同部位(口、肩)的点形成统一的整体效果。
图2 《青灰釉点彩罐》
图3 《点彩碗》
图3属唐,点用黄褐彩。碗内与碗外的点彩排列不同,取势各异,但有明确的图案节奏。
图4 《点彩五脚炉》
图4 是晚唐至宋时期的器物,点用绿彩,又是破边点装饰,可见是有意识的巧妙用笔。
图5 《点彩双耳罐》
图5 是宋代器物,点用兰绿彩。
点的组织排列与前相同,即取势于鼎足的形式。从每一点(局部)来看,形虽小;但从构成鼎足的三点(整体)来看,形却扩大多了,有稳重、活跃之感。这是因为鼎足三点之间的“白”,构成了“虚”的形。这是“无墨有形”的手法,在这样极其简略的点彩装饰中的运用。
2.大点彩
它具有行草书法的韵调,笔意奔放。
图6是唐代器物,米黄釉点赭彩。
以盂口的圆,来展开点的排列,发挥各种点法的用笔变化。行草书法上的投掷点、俯仰点、长斜点、方头点、双带点等等,在这里都有明确的表现:用笔挥洒,纵擒得宜。每一点起笔的笔锋,都与盂口的圆心,形成意连笔不连的气势。这是图案组织形的排列,在圆中求同心的构成方法的运用。看来古邛窑的点彩装饰,并非乱涂也,而是有章法、有板眼,其妙在将书法美与图案美融洽一体,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境地。
图6 《大点彩小水盂》
图7 《水点纹碗》
图7 是宋代器物,浅渴黄化庄土点赭彩。
这碗的内外均点彩,现只谈碗外壁的四组点纹。三点一组,与行草三点水的写法,完全相同。起点的笔锋向左,收点在反笔上向右,中间一点萦带着左右两点,形成起承转合的节奏。而且每一组的点纹,用笔取势也有所不同,只要细细揣摩,仅仅在提笔换锋方面,也能看出。
图8 《点彩器盖》
图8 这件作品属唐,米黄化庄土点褐彩。
点彩在这里似乎要表现三组同心、同形(同一圆心,同一图案单位)的花纹。由于笔法所取的点势不同,形成三个不同的动态韵律。如左方一组,三点的排列以平稳取势。右方一组则以凝聚取势。上方一组却以放纵取势。可以说:这种书法体式图案的形成,从法则上,打破了一般图案板、刻、结的处理手法,形成邛窑的独特装饰风格。
图9 《兰绿点彩壶》
图9 是五代器物。青灰釉点兰绿彩。
这是以大点彩为主,配上小点彩装饰器型的例子。若用俯视角度去欣赏,就可看到,在壶身的口部下方,以壶口为中心,左右点饰了两个大点彩,与壶把上的一个大点彩,形成鼎足点。由于小点彩装饰在器盖上,恰好居中,给以衬托,小中见大,使气势更加丰满。
若变换方位,从壶嘴的正前方去欣赏,又是另一番情景。在本来壶嘴与壶身,处在对称平衡的状态下,却要在壶嘴接连壶身的部位左下方,点饰一个长头点,使平衡的状态,失去了平静,产生了动势,觉得别致异常,这很有书法上用笔求险、求奇之韵。若移到左侧,只见三个大点彩,以笔法凝重的气势,进入我们的欣赏视点。
图10 《点彩杯》
图10 是唐代器物,残。
米黄化庄土点赭、绿二彩。大、小点相间,点满器型的内外。在赭彩点中穿插着绿彩点,加以米黄底色的衬托,彩斑闪闪,好似阳光洒在花丛中。这样的联想,并没有离开眼前的实物。从这里看来,图案艺术语言本来是丰富多彩的。像这样抽象的图案语言和表现方式,早已存在的了。
看来,古邛窑的陶瓷图案装饰艺术,擅长于自由式的图案组织法则,可能是力图使每个角度,给人有不同的艺术感受。细想起来:这是因为器物的造型,是立体的,有实在的三度空间。看到左方,就看不到右方;看到前,也就看不到后。这与平面图案的欣赏视点大不相同。古邛窑的陶瓷图案处理手法,正好适应立体的、多角度的欣赏视点。因而我们在谈论和研究它的图案艺术的时候,也应该从立体造型的特点出发,具有立体观念。
3.梅点彩
这是具有格律式的点彩装饰,点势多取于行、楷笔法,一般以五点“”或六点“”组织格律,形似梅花,故一般称为“梅点彩”。
图11 《梅点彩瓷粉盒》
图11 是唐代器物,青灰釉点褐绿彩。
这是用六点组成的梅点彩,也是有花心的梅点彩。取势近于工整、稳健。然而用了一点,破其边。别致。这一点,点活了整个器型,在工整中获得了自由,在稳健中求得了活泼。
图12 《黄釉点彩碗》
图12 作品属唐代,褐黄釉,点泛兰墨彩。
这是一件别开生面的、用六点组成的梅点彩。前面说过:古邛窑在器型上的装饰,有十分明确的立体观念。这件碗很能说明这个道理。你看,碗边的五点梅花,亭亭在上;碗中的一个花心点,隐隐于下。从俯视角度欣赏,装饰与造型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妙境。
图13 《梅点彩小盂》
图13 作品属唐至五代的器物,灰绿釉,点赭、绿彩。
环绕小盂的口部一周,点上用五点组成的梅点彩。若按六点来看,省略了中心一点。在这里巧用了盂口产生的空洞圆形,达到了既省略又加强的艺术效果。
图14作品属系唐至五代期间的器物,米黄釉点绿彩。
图14 《黄釉点绿彩器盖》)
围绕盖顶,点上五点,显然又巧用盖顶为花心点,又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梅点彩。
这里又启示我们:如何运用图案的组织格律,结合器物造型的特点,去灵活地创造出生动、别致、优美的图案形象。
4.“皮球花”点彩
这是按“皮球花”格式的点彩装饰,多以行、楷笔法取势。
图15作品属唐代器物。米灰釉点赭,兰彩。
图15 《赭、兰点彩平顶器盖》
把珍珠点按圆形串联成小团花,已是很美的了。然而,再把一个一个的小团花给以穿插排列,大小相同,时疏时密,好似繁花似锦,优美异常。形成民间称为的“皮球花”装饰。
图16 “皮球花”点彩
图17 大点彩皮球花
再看下面两个陶瓷碎片:一个是米黄釉点赭彩的小点彩皮球花(图16),一个是土黄化庄土点赭墨彩的大点彩皮球花(图17)。这里的图案形象有着严谨的格律。但在不同的用笔下,产生不同的节奏韵味。
5.条花点彩
这是以连续排列形成条带的图案格式,取未达到行草笔意点彩装饰的效果。
图18 《点彩杯》
图18 为唐代器物,米灰釉点赭褐彩。
草书笔法写出两个不同的单独纹样,再给以连续排列。在重复的节奏之中,又求小异。觉得比起不断重复同一个没有多少变化的单个纹饰,要生动自由得多。
这杯上的花草纹,在草书的用笔下,显得格外抽象了。一个以直立式的四点水写法画出草纹,一个以横式的顾盼点画出花纹,顾盼两点,表现花瓣,中间的钉头长尾点,表现花葶、花杆。像这样抽象的表现手法,在古邛窑的陶瓷彩绘装饰中是比较多见的。特别是唐代时期的一些作品。
图19 《点彩四耳罐》
图19 作品属唐,化庄土点赭褐彩。
行草用笔的点法,画出五个连续排列的花叶纹。在这四耳小罐上体现得多么完美,称得上是唐代邛窑彩绘图案的代表作品。下钩点、顾盼点、方头点、带钩点等的笔锋运行之处,转承、顿住、提收、露芒的笔势,多么明确确定、活泼有力。而且有严谨的组织规律,每个不同姿态的点,它们的笔锋向着一点(虚)聚集起来,形成花叶招展的图案形象。逆锋向左,转锋下按,虚提露锋的下钩点为叶,其余四点为花。以点画花,与梅点彩相同。
邛窑的彩绘,不仅它运用的图案构成的形式独特,而且它使用的图案语言也十分独特。正是在这个方面,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
图20作品是唐代器物。米黄色化庄土点绿、褐赭彩,绿彩系琉璃釉。
点在这里组成了富有节奏的点彩咏调,按八等分圆的节奏来组织点的团花图案。从碗内、碗边,至碗外都是点。点的形象,在不同的节拍上,有着不同的姿态。从整体看去,点在运动着,向着内心聚集(圆心),恰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图20 《八等分团花碗》
6.团花点彩
这是以团花图案格式,即在同一圆中,求同一圆心组织图案的点彩装饰。
图21 《五点破边团花碗》
图21 作品属晚唐至五代期间的器物,米白釉点兰绿、赭三彩。
这碗的破边点,十分突出,用意明显,每组赭彩三点,绿彩两点,把碗口给以三等分,形成鲜明的节奏。碗中用一个大点居中,十个小点环绕,形成小团花图案。三组破边点的每一点的笔锋,都向着小团花求得同心。于是使碗内一大片空白之地,成了实在之形,一幅简练、完整、饱满的团花纹饰,展现眼前。这种着墨不多,而富有个性美的图案形象,实为难得。
邛窑的点彩装饰是这样的丰富而多彩,完全可以说,妙得神奇。可见,这不是随意的吧!这正是土生土长的民间陶瓷装饰艺术的最大特长。若从现代艺术观点来看,它完全属于“抽象”。这些点彩,确实具有抽象美的意味,而且愈看愈浓,正如书法的行草一样。这是具有我国传统抽象艺术气派的民间图案。
古邛窑的线彩装饰,在民间陶瓷彩绘中更是独树一帜,以它浓郁的书法风格,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民间陶瓷,特别是实用性强的日用品,都十分注重,以最经济的艺术手段,取得满意的装饰效果,达到价廉物美的社会功能要求。邛窑中的优秀作品,一般都具有这样的民间艺术特色,它的线彩装饰尤为突出。
图22 《兰草纹线彩四耳罐》
图23 《云纹线彩大口罐》
图22 作品属唐代中、晚期器物,米黄釉、赭彩线。
这件四耳罐上的纹饰,以行草的笔意表现出两对不同姿态的兰草纹。中锋用笔,画活了兰草的品格,朴实秀美。再看:笔划的简练,书写的纯熟。可想见得到,给制作工艺带来了多么的方便,达到快出产品,多出产品,又有艺术特色的经济效益。所以这样的装饰工艺和手法,可称得上是最经济的艺术手段。与那些费工、费时、艺术低下的制作工艺比较起来,确实高明得多。
表现兰草纹的线,与行草书法上的划、撇、捺、钩、挑、环转的笔法作风完全相同,不仅有行草运笔的特色,而且有行草艺术美的境界。试想若没有在立体器型上,悬空运笔,得心应手的功夫(这与在平面的纸上书写完全两样),那有这般笔势飞舞,一气贯通的气概。笔划之间,那“细如游丝、圆如转圆”的萦带处,笔力劲速,丝毫没有浮滑之感,却有“草书不草”的风采。
图23作品属唐中、晚期器物,无釉,化庄土、赭彩线。
在简洁、饱满的造型上,在观赏视线最佳的地方(即器口至肩一带),把草书的艺术特色发挥得多么完美。云纹的流云舞姿,以流畅连绵,活泼奔放的笔意,表现了出来。也可以说,充分发挥行草的萦带笔法的长处,恰到好处的表现了流云的动态美。
图案的组织法则,在这里这是常见的连续排列。因连续排列,在图案上意味着形的同形,等距、等分的组织法则。在这里面以独创的方式形成:同一物(云),以不同的姿态来连续,如我们从器物造型的立体构成来欣赏,在不同的角度,玩味着不同的云舞风姿。正是在这些地方,显示了民间陶瓷图案艺术的充分活力。
图24 《花叶线彩四耳罐》
图24 作品属唐代器物,青灰釉,赭褐线彩。
前图23,我们认为是邛窑线彩装饰中的“象形”手法,这件则是“象意”手法。若我们从邛窑装饰的书法风格来看,这件罐上彩绘了四个花卉纹,它们的形象处在似字似画之间。花卉纹的上端三笔短线,近似弧形排列,是花瓣。花瓣下面似“纟”旁的行草,是花蒂花杆,接着在花杆下侧画出是叶。这样的卷叶纹在邛窑纹饰中是常见的。用书法的线,表现具有书法(行草)特征的图案形象,这是邛窑花卉纹,具有独特韵味之所在。
从这里可以看到:邛窑彩绘的图案形象,在唐代时期已具有“象形”与“象意”的特点了。这一特点,与我国汉字的造型相近。汉字初创阶段,就有鲜明的象形特征。如日、月,鱼,鸟等字。这里所要强调的:这些字又有鲜明的图案形象的特征。在汉字中,有些字为了简洁的表达字意,就有鲜明的象意特点,它是象形字的升华。如美字,以取羊健硕为美之意,所以上从羊字。又如明字,取日月光明之意。从“象形”演变为“象意”。这与我国传统美术中十分讲究“形似”与“神似”的美学原则,是相通的,有关这个问题,后面还要进一步谈到。
图25 《蒜磨陶鱼》
图25 作品属唐,米黄釉,赭褐线彩。
这是一件研磨蒜泥的用器,造型别致。最吸引人的是鱼身上,具有唐风的缠枝图案,这是邛三彩中少见的工笔线彩装饰。
一般陶塑表现鱼身,多以鱼甲来装饰。这件陶鱼却反其常态,不用鱼甲,而以多变的缠绕,丰富的穿插,圆润有力的线,如篆书用笔,表现出花纹的美姿。图案构成的起和收,也是耐人寻味的。从胸鳍起手,缠绕腹身,收于尾鳍,形成一幅十分得体的适合图案。这种表现形式,就是民间图案称为的“花中有花”的格律体。
图26作品属唐代器物,米黄釉,褐绿线彩。
图26 《重笔线彩花瓶》
在邛窑的线彩装饰中,还有一种重叠加彩的方法。由于运用重叠的笔法加彩,简称为重笔线彩。这件花瓶上的纹饰,绿彩和褐彩重叠,形成线的笔势的重叠,书法上是没有的,但在图案上是可行的。运用重叠笔法,既达到彩的丰富和对比,又保持书法的笔意特征。
若说邛窑点彩装饰的书法味,还不算十分浓郁。那么,在线彩装饰上,其书法味,表现得更为突出了。图案形象,有的带有明显的草书上的象意性,它的抽象性十分突出。有的却具有行书上的象形性,虽然可以认识,但又不十分具体,处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就是说,这里的图案形象,并非自然形态的模拟,而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邛窑的彩绘图案艺术中,除点彩装饰和线彩装饰外,还有前两者结合起来的点、线彩装饰。
图27 《点线彩高足杯》
图27 作品属唐代器物,青釉(泛黄),赭、绿二彩。
杯上是三个不同的单独图案排列构成法。点彩与线彩依然泾渭分明,即点彩是点彩,线彩归线彩。点彩完成一个图案形象的表现,又由线彩完成另一个图案形象的表现。这与点、线彩同时完成一个图案形象的表现有所不同,因而形成鲜明的图案节奏变化:点、线、点。
图28 《点线彩四耳罐》
图28 作品属唐代器物,青釉、以赭色点、线彩。
这罐上也是三个不同的单独图案形象,所构成的图案节奏,则是线、点、线。
图29 《扁肚四耳罐》
图30 《宝顶碗式盖》
图29 作品属五代至宋期间的器物,米白化庄土,以褐彩点、线。
梅点彩与兰草线彩,组成图案连续的整体布局,形成线、点、线、点的节奏变化,与前两者不同。可以说,邛窑的彩绘装饰,在这里创造了独特的图案韵律和节奏美。
图30作品属唐代器物,米白化庄土,以粉紫彩点线。
这是点线彩相结合表现的团花图案。用连珠破圆,各其一半,两半圆中的布局大致相同,不求严格的同形、等距和等分,只求等量的均衡感。尤其是从一点、一线领略其行草书法的韵调,正是这一韵调,统一了图案的整体布局,绝妙地画出了一幅草明花秀,轻盈起舞的装饰图案。
图31 《点线彩小罐》
图31 作品属唐代器物,无釉,化庄土、赭彩点、线。
这里的花卉纹,以顾盼点起笔,画出了花。右边一点,向左提锋后,以虚接笔方式、萦带中间的一笔长宜画,行笔到底,提笔收住,画出了茎和杆。接着以点、撇的笔势相结合,画出左右呼应的叶,笔意虚虚实实,干脆落利。看来,点、线结合的表现方法,更是意趣深长。
图32作品属晚唐至五代期间的器物。青灰釉,褐绿彩点、线。
这碗中的纹饰,在团花图案的格律中,只守其图案节拍单位的骨架,从而求得多样的变化形。在笔法上,多以左、右环转与钩、挑相结合,表现给人更多联想的图案印象。既象盛开的花朵又似团聚的彩云。
图32 《点线彩折腰碗》
从点、线彩装饰中我们又领略到什么呢?我们知道,楷书守格,行草破格,图案的用笔也然,约形取势,法而能化,使图案形象富有诗意和美感。
若把邛窑器型上的相同的图案形象,收集起来加以比较,便可看到图案的结体和笔法的变化。以下图中常见的花草纹为例:
图33中上部这类结体较复杂,笔划多。比较“象形”,可以识别。下部这类结体较简,笔划较少,已经带有抽象的意味,含有一定的“象意”性
图34中,上部图形的结体、笔划较前者精练得多,抽象意味较重,从“象形”向着“象意”演变,象意特征突出。下部图形的结体、笔划更为精练,抽象意味也更浓,象意的特征更为突出。
从以上花草纹的变化,可看到“象形”到“象意”演变过程。这也是从生活中写实的形,提炼为抽象的形的创作过程。正如新石器时期彩陶上的鸟纹、蛙纹,从写实演化为抽象,形成图腾符号,具有鲜明的象意性,从而达到更高的图案美的境界。正是这种富有我国传统图案的独特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在邛窑的彩绘图案艺术中得到发扬光大。另一方面,隋、唐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楷书,还是行、草,都显示出隋、唐书法的鲜明特色。隋唐邛窑的彩绘图案艺术,正是充分吸取了它那个时代书法艺术的长处,融合于图案艺术之中,形成崭新的图案装饰风格,开创了我国四川陶瓷彩绘艺术的先河。
前面所举的那些实例,是按装饰艺术特点来归类的,可以勾画出邛窑彩绘艺术大致的发展轮廓了。在点彩装饰中的第一个图例,是邛窑在隋代时期的典型器物,这种豆的实用造型,称为“浅盘喇叭形圈足豆”。从它那比例和谐轮廓秀美的身影中,依稀见到巴蜀时期的遗风。如与冬笋坝船棺葬,大邑五龙船棺葬以及新都马家战国墓等地出土的陶豆造型十分相似。它们的圈足直径都恰好是自己口部直径的二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口径刚好是足径的两倍左右。这是因为古代陶瓷器物实用造型十分注重比例关系和节奏美,有一定的传承性,从这里似乎隐隐约约看到巴蜀文化的传承性以及对邛窑的影响。
话说回来,这件豆的点彩装饰,是目前所见到邛窑彩绘的早期作品。再从前面所举邛窑唐代时期的实例来看,是它彩绘装饰发展的成熟时期。从点彩装饰发展到线彩装饰以及点、线彩装饰,形成了它的彩绘图案艺术,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点,为四川陶瓷彩绘艺术,奠定了基础。邛窑的宋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作风并给以发展、创造,也留下不少使人赞叹不已的作品。
邛窑的彩绘图案艺术,这种具有融书法和图案于一炉的装饰作风和气派,从当时(即隋唐时期)来看,不仅在四川,而且在全国是不多见的。它在陶瓷装饰艺术上的影响,自然不小。仅从成都青羊宫窑的唐代三彩,琉璃厂的窑“宋三彩”,西昌会理鹿厂窑元、明时期的黑彩、三彩、青花以及近代荣昌安富镇窑的点釉画花、土子点花和现代的泥彩点花等等。虽各有不同,但他们的装饰作风和气派,却与邛窑的特点相同,或是相近。都具有泼辣,豪放的书法图案风格,都具有巴蜀民间陶瓷艺术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