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国际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5-05-07 08:54
物流技术 2015年11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法物流

(长春财经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1 引言

《国际物流学》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与国际物流相关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给国际物流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国际物流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物流人才输出的高等院校,如何完成物流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良好对接,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然而,就民办高校《国际物流学》课程教学来说,普遍存在着学生仅仅掌握基本理论,依靠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缺失等问题。因此,对目前的《国际物流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国际物流方面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以长春财经学院为例,《国际物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既要符合学院倡导“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又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情分析,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关于《国际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物流人才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如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李开在《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中指出,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为培养社会需要的理论知识丰富,应用能力强的国际物流专门人才,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第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如杨霞芳等学者在《国际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中指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对课程的教材的建设和完善,教学形式的丰富,教学内容的调整,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第三,多维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如左雪莲在《高校多维互动式教学探讨与实践》中剖析了多维互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内涵,并介绍了其在国际物流课程中的应用。第四,职业能力导向基础上的国际物流课程改革。如戴晶晶等学者在研究中分析了在职业能力导向的基础上,进行国际物流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同时,探讨了改革的方式,以此,促进我国国际物流专业可持续发展。第五,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如秦娟娟等学者在研究中,以物流管理《国际物流》课程教学为例,基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高校国际物流课程“四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民办高校学情分析

《国际物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需要进行学情分析,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既不同于一本、二本学生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又不同于职业学校的学生仅仅专注于某些技能的学习。民办高校的学生中,大约有20%的学生,学习主动、自我约束性好、成绩好;大约有50%的学生,学习比较主动、自我约束性较好、成绩较好;大约有25%的学生出勤较好、但学习缺乏主动性、自我约束性较差;大约有5%的学生,出勤差、经常缺课、经常挂科。从总体上来看,民办高校的学生情商高于智商,思维活跃,动手操作能力较强。针对以上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具有的特点,《国际物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在《国际物流学》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

4 以学生为主体,优化《国际物流学》课程教学内容

依据长春财经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国际物流学》作为专业课核心课程之一,其先修课程为《物流学》、《国际贸易实务》,后续课程为《国际货运代理与报关实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层次,首先是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地掌握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重要单据的性质,报检、报关的流程,保税制度等基本理论知识;其次是能力目标,本课程的教学,侧重提高学生国际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填制重要单据及计算运费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是素质目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态度、品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1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精选教材

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国际物流学》课程涵盖五个模块,即基础知识模块、国际贸易业务模块、与物流活动有关的国际物流运作模块、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国际物流运作模块、国际物流管理与服务模块。根据五大模块的内容,精心选择教材。国外教材,以美国Pierre A.David教授编写的《国际物流》为代表,该教材涵盖了David从事“国际物流”教学20余年的结晶,又配合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对国际物流中各个要素进行了详尽地描述,已被美国多数商学院选为“国际物流”课程教材。该教材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物流专业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的国际物流教材。但该教材偏难,不适合作为民办本科院校的教材。国内教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偏重理论型的教材,另一类是偏重实务的教材。依据长春财经学院学情分析,从众多的教材中,选定逯宇铎编写的《国际物流学》作为本院学生的教材,该教材的特点是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适合作为民办高校的授课教材。

4.2 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依据教学大纲及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作为高校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亦不能按部就班,需要教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最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体系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选定的教材包括9个章节的内容,见表1。

表1 《国际物流学》的章节构成

在这9个章节中,第2章、第4章、第5章、第6章和第7章为重点章节。针对这些章节,需要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在第四章,国际货物运输中,海上运输是国际物流的主要的运输方式,几乎承担了80%以上的货运量,而航空运输也是国际物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在本章的教学内容中补充了班轮运输和航空运输两类运费的计算步骤及方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在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补充了报检单和报关单的填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针对非重点章节,进行了相关教学内容的删减。由于物流专业的学生是物流信息系统的使用者而非开发者,因此,对第八章第六节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这部分内容予以删除;第九章第二节国际货运代理运作是其后续课程的重点内容,而非本课程的重点,因此予以删除。

5 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单一的教学方法会造成课堂单调、乏味,学生厌学等不良后果。对于《国际物流学》这门课程,同样提倡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使得授课形式丰富、灵活,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章节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

5.1 视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视频教学法的特点是真实、生动、形象。比如,在保税区的章节中选用了上海外高侨保税区的教学视频,学生就能够通过视频切实地感受到保税区的物流运作流程;在港口这一节中,选用了中国终极港口的教学视频,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港口的物流设施、物流运作等内容。

5.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情景和感悟问题的情景,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完成的结果检验学习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教学效果远远超越讲解法。在《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5个模拟演练项目,全面提高学生该门课程的实践能力。下面仅以提单的缮制与签发为例,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使用,如图1所示。

图1 提单缮制与签发的模拟内容及任务

5.3 图示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图示教学法能够使得教学内容得到简化,便于记忆。在教材中,关于班轮运输的过程用一大段文字叙述,即难理解又不方便记忆。因此,在班轮运输过程的讲解中使用了图示法,便于学生识记和理解其运输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图式教学法在班轮运输过程讲解中的应用

通过教学反馈,学生普遍认为该种教学方法好,有利于学习和识记班轮运输的过程。

5.4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案例教学法是目前应用的教学方法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教师通过实际案例组织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物流学》课程中,关于共同海损和单独海损,实际全损和推定全损,各类提单的性质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入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每学期不断更新案例,补充该课程的前沿知识。

以上分析了各类教学方法在《国际物流学》课程中的使用,教师在驾驭课程的同时,应该注意除了讲解法之外的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6 开展教学辅助活动,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高

6.1 注物流论坛,拓展理论知识

关于物流论坛,主要向学生推荐了福步外贸论坛和中国物流人论坛两个论坛,这两个论坛包涵报检、报关、单证等国际物流相关模块,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的论坛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识及专业知识,对于学生提高国际物流课程的学习及相关的实务操作能力非常有益。

6.2 跟踪教学活动,注重教学反馈

为保证教学质量,跟踪《国际物流学》课程教学活动,该课程教师建立了“国际物流学QQ群”,“国际物流学微信群”,通过这两个平台,学生和教师就《国际物流学》课程的相关问题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3 提升平时成绩比例,降低期末成绩比例

为避免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最后靠突击而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期末成绩这类现象,需对《国际物流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及成绩的比例构成进行改革。要提高该课程平时成绩的比例,教师应该根据各个学生平时的案例分析、模拟演练项目等方面的实际表现,给出平时成绩;再结合期末的卷面成绩及事先约定的比例,给出学生的总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水平,成绩才更有效。

[1]杨霞芳,卜雷,杨晟,黄君平.《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J].物流科技,2007,(5):147-149.

[2]王美俄,李巍巍.《国际物流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265-266.

[3]欧阳小迅.高级国际物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6):178-180.

[4]左雪莲.高校多维互动式教学探讨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9):281-283.

[5]曾名全.高职《国际物流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市场论坛,2012,(11):101-103.

[6]秦娟娟,李雪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国际物流课程实际教学研究探讨[J].中国市场,2012,(49):135-136.

[7]邓传红,王亚男.论《国际物流》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J].物流技术,2014,(11):467-474.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教学法物流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