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威海) 商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目前物流学界普遍的认识是,物流管理属于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尽管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一个主要手段,但是供应链管理课程还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缺乏一个基本的统一框架。不同学校、不同教材在教学内容、方法、甚至理念上千差万别。这一方面让教学人员无所适从,难以选择合适的教科书,备课和讲课过程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学生如果不能接触到一个统一的供应链概念和架构,势必会感到茫然,难以把握供应链管理的精髓,使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学生的认识中大打折扣。
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其包含的内容来看,供应链管理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一方面供应链管理使得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课在物流管理中得到应用。另一方面又是物流管理专业所有专业课的理论平台。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框架的统一是物流管理专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在统一的概念和框架基础上,通过供应链管理的教学灌输给学生正确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和理念,学生才能够准确地理解物流管理的含义及其物流管理专业的整体构架,为以后的个人发展奠定明确、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科学地对供应链管理教学进行设计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演化历程的规律性把握,对各个高校所开设的供应链管理课程进行总结性归纳,以及对优秀企业实践的探索性演绎,提出一个关于供应链管理教学的基础性框架。供应链管理教学人员和学生都可以通过此框架准确把握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知识架构,以避免当前供应链管理教学中存在的无序现象。
在传统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是分散独立的,这导致了企业运营无法最优化。在学术领域,由于系统观念的缺乏,高校课程一般都局限于单一职能领域。供应链管理教学的特点主要是整合和应用性。整合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改变促进了供应链的整合。由于供应链的整合特征,在教学时不能把供应链各个职能分离开来。Chandra和Kumar(2006)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系统观念下的整合,系统科学、系统工程、工业工程,运筹学、管理学理论都是供应链管理的学科基础,应以此进行供应链管理课程的设置。系统科学关注系统的性质,了解系统的复杂行为。在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从系统科学角度看待供应链才能实现供应链的优化。由于供应链管理的系统特征,供应链管理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
Charvet等人(2008)认为,供应链管理的各种理论思潮从1985年才开始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但是仍然缺乏整合,以至于得出结论认为,供应链管理这一学科还没有形成思想上的统一,还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结构。Burgess等人(2006)系统分析了100多篇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学术文献,目的是为了了解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结构。他们认为,供应链管理还缺乏系统一致的理论,这可能是由于供应链管理尚属于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此外他们还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也缺乏统一。
供应链管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属于应用学科,在当今企业运营中越来越起到关键作用。Lummus和Vokurka(1999)提供了不少企业成功应用供应链管理的案例。他们认为,那些把供应链管理职能整合起来的企业都实现了更低的库存投资、更短的现金流周期、更低的物料获得成本、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强的客户满足能力以及更低的物流成本。对于供应链管理教学,Powell(2003)认为,供应链管理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应用,而供应链管理经理需要接受的教育包括基本的管理理论、先进技术以及供应链管理原理。对于供应链管理所需的技能,Van Hoek(2001)发现,物流教育并没有满足用人企业的要求。具体地说,Van Hoek指出物流教育的三个问题。第一是缺乏市场关联,第二是缺乏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第三是学生的研究能力较差。Van Hoek指出,这些问题要求物流教育应该有更大的市场关联以及提供研究技能。Myers等人(2004)也响应了Van Hoek关于市场关联的观点。他们认为人力资本的发展在新世纪越来越重要,这一需求对物流职业来说尤为重要。供应链管理演化为了一个科技含量更高更加复杂的实体。这要求学术部门开发更正规的供应链管理教育项目,提供具有技术革新能力和能够管理联盟性组织的专业人才。但是,学术界所提供的供应链管理教育与潜在劳动力与产业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这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劣势(Wu,2007)。大学供应链管理教育与产业要求的不匹配引起了极大的关注。1990年代所发表的81篇供应链管理教育的文献中有60%的主题是关于供应链管理教育如何能够更好地满足产业需求(Gravier和Farris,2008)。
本文的数据来源包括以下几个途径。首先,通过网络和邮件等形式从国内、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欧美著名高校搜集了50个供应链管理教学大纲,目的是为了从各个角度对供应链管理教学大纲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对这些教学大纲的比较,找到供应链管理基本的核心框架。
第二,通过查阅国内外主流供应链管理教材,寻找各教材之间的异同,并归纳出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供应链管理教材的内容多来自于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理论和应用文献,因此这些理论诞生的时间一般都比较久远。要想获取最新的供应链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并且把握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未来发展趋势,学术期刊是一个理想的来源。
第三,通过对相关高校教研人员和企业相关经理的访谈进一步了解供应链管理人才需求特点和教学理念及方法。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对加州州立大学系统十所高校以及犹他州立大学的供应链管理教研人员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是供应链管理课程设置的原则、框架和方法。此外,笔者还对一些生产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商业连锁企业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经理人员进行了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要求以及对当前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同时,笔者还浏览了多家企业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相关职位的招聘信息,并从这些信息中获取企业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导向。
在收集到以上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理,提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框架。
在供应链管理出现之前,供应链管理的各个职能大多属于高校商学院的课程或是章节,比如生产管理、采购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组织理论。在供应链管理理论出现之后,这些职能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职能,而是放在了以整合为目标的供应链管理框架之下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并没有弱化供应链管理各个职能的研究,各个职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而为传统的职能研究赋予了新的内涵。
根据对国内外多所高校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对比,同时考虑企业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笔者对供应链管理教学进行了设计,主要包含内容结构,各个部分内容以及相应配合的大量案例、辅助文献和视频材料等,主要内容见表1。由于供应链管理发展时间尚短,相关理论还不够完善和精确。因此,供应链管理在逻辑推演中依靠大量的案例作为依据,案例教学成为了供应链管理的一种主要方式。案例方法能够对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和决策,并且从特殊案例中找到一般性的知识。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整合,即整合供应链各个职能以及各个企业的运营。因此,整合理念贯穿于课程的始末。各部分内容仍然强调供应链的各个职能,但是与传统企业运营不同的是,这些职能是作为供应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出现的。下面就对各个部分内容进行简短的介绍。
表1 供应链管理教学结构
供应链管理介绍部分主要描述供应链管理的哲学理念及其在当前环境下对企业运营的重要性。供应链管理的哲学理念就是整合,整合包括把供应链看出一个系统,而各个职能和企业都是供应链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整合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合作,即摒弃传统的零和游戏观念而追求双赢。双赢是通过合作实现的,比如信息共享、共同决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供应链管理属于跨学科课程,因此在本部分也需要介绍供应链管理与其他学科比如营销管理、管理科学、工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关系。
库存控制与报童模型在供应链管理出现之前早已存在,在运营管理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同样,供应链管理也把库存控制放到了核心的地位。库存控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企业运营成本的巨大影响上,而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主要就是通过降低库存成本而实现供应链总成本优化的。供应链管理框架下的库存控制与传统库存控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主要关注单一环节的库存,而前者是把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库存看成一体,通过供应链的库存配置优化供应链的总库存,比如有可能为了降低产成品库存而增加零部件和物料库存的数量。因此,供应链框架下的库存控制同样融入了整合的理念。
网络规划对应于传统的选址理论,但是供应链网络规划的目的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即在高服务水平约束下的供应链总成本最小。由于供应链网络十分复杂,包含多个节点,因此在本科阶段的网络规划进行了简化,一般都是侧重于仓库和配送中心的网络配置,通过库存成本与运输成本的权衡实现配送中心数量、规模和位置的最优。
交易管理和供应链合作充分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精髓。供应链上下游之间商品的流动都是通过交易进行的,即上下游之间属于交易关系。传统的交易决策一般都是买方根据自己的产销情况向上游供应商下达订单,上游供应商则按照订单满足下游用户需求。在交易过程中双方缺少信息沟通和合作,使得供应链利润没有实现优化,而且容易导致缺货或者库存的积压。在供应链管理下的交易管理中,上下游根据供应链总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协商确定订货和生产决策,对增加的利润进行分配,从而使每一方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供应链交易管理暗含了供应链合作和供应链优化,是双赢思想的充分体现。交易管理中的合作一般体现在不同的供应合同当中,而供应链合作则不仅仅局限于交易管理,而体现在供应链合作方的任何领域,比如销售和生产信息的共享、共同制定补货决策和库存决策、共同开发新产品以及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牛鞭效应给供应链的运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供应链库存水平高居不下,另一方面却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牛鞭效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供应链成员之间缺少足够的信息沟通和合作,各自为战的结果是双输的结局。从牛鞭效应的原因可以看出,信息在供应链中的准确传递至关重要。信息取代库存这一说法一点都不为过。
传统的产品设计可以用象牙塔来比喻。研发人员在实验室根据自己的构思进行产品设计,但是这种设计方法往往会增加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加生产的复杂程度、增加供应商零部件的生产成本,甚至新产品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在供应链管理中,产品设计是与供应链目标相一致的,即产品设计一方面要有助于降低供应链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增加客户服务水平。为此,产品设计需要融入到供应链管理框架中来。最具有革命性的产品设计策略就是延迟策略,即通过把产品差异化的环节延迟到客户订单下达后进行。延迟策略在供应链管理中占用重要地位。延迟策略的学习更多的是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因此该部分重点介绍成功采用延迟策略的一些案例企业。
配送策略主要说的是产成品向市场的流动过程。传统的配送策略主要是采用以仓库作为主要节点的配送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配送是基于对产品需求的预测,根据预测提前布局产品,这就需要根据预测水平提前把产品存放的仓库当中等待需求的到来。但是在新的环境下,需求不确定性不断提高,预测的难度越来越大,在仓库中所布局的产品数量越来越难以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其结果往往导致库存积压或者缺货。在配送策略领域,供应链管理的革命之处在于以存储产品为主的仓库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配送为主要功能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主要职能是根据订单进行产品的配置。当前,以配送中心为核心的配送策略成为各个供应链的主要配送模式,对于电子商务企业尤为明显,而且这种模式还延伸到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配送环节。
采购管理是一门相对古老的学科。然而,传统的采购管理更加关注采购交易本身,也就是说采购管理更多关注一次交易的结果,因此更加注重交易价格。在供应链管理中,采购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企业的采购额占到了销售额的一半以上,通过采购管理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是很大的。采购管理不仅仅能够有效降低产品成本,还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产品的交货期等服务水平指标也能有效改善。因此,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章节是以一下逻辑顺序展开:首先从一家企业的零部件的获取入手,该企业可以选择自制,也可以选择购买。这就是自制与购买的理论框架,如果放弃自制而选择购买就是一个外包的过程。这就需要进行外包的收益和风险分析。最后,如果选择购买,企业就需要进行采购管理。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采购战略。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动态的学科。它来自于不断变化的时代,也必将根据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当前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电子商务则成为了新经济的代名词。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也有必要成为供应链管理课程的一部分内容。由于缺乏时间的检验,这一部分还缺少相对成熟的理论,更多的内容是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方面与传统供应链管理进行比较。
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个主要驱动力是全球化的普及。因此,国际供应链管理也必然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相对于国内供应链,国际供应链更加复杂,运营的难度更大。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供应链管理的标杆企业多是具有国际运作背景的跨国公司。大部分电子产品和服装等轻工产品都具有明显的国际供应链运作特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位于不同国家。此外,在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家企业的运作都多多少少与国际挂钩,比如购买国外的设备和零部件,产品销往国际市场,采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等等。尤其是当前中国作为世界的加工中心在国际供应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国际供应链管理进行利弊分析以及探讨国际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和战略就变得十分重要。
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掌握供应链管理的精髓,除了以上内容的分析,笔者还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以下内容和活动。
第一,利用应用软件或其他实验增强学习效果,同时了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过程。如果学生仅仅学习供应链管理理论而忽视理论的应用过程,这就相当于只建立了空中楼阁,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许多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是通过应用软件应用到实践当中的,给学生足够的软件模拟训练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软件模拟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供应链管理在现实中的运作,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应用基础。
第二,聘请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客座讲师。由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发展较晚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供应链管理理论还不够严谨,与企业实践还有一定的差距。来自企业的客座讲师对企业运营具有更深的真知灼见。因此,聘请客座讲师能够很好的弥补这一差距。Van Hoek等(2011)认为,客座讲师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学校掌握的理论是怎样在实践当中应用的,反过来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理论,甚至还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与客座讲师的互动和相识能够增加学生与企业合作或者就业的机会。
第三,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在供应链管理中,实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实习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甚至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实习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沟通技能和人际关系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企业参观的形式进行实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短期实践。
通过对国内外多所高校的供应链管理课程进行对比,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整合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框架。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整合,各个章节的内容尽管属于供应链的各个职能或者分支,但是通过整合这一供应链管理理念各个章节有机的衔接到了一起。此外,笔者还根据各个章节的特点配置了相应的案例、文献和其他辅助材料,有助于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除此之外,笔者还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所需的预备课程以及通过客座讲师、应用软件和实习等手段改善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本课程框架不仅仅适用于高校本科供应链管理教学,还能应用于对企业供应链管理岗位员工和经理人员的培训。当然,由于供应链管理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本课程框架并不一定适应未来的需要,因此也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培养学生最新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在学术造诣和就业市场都具有竞争优势。
[1]Burgess K,Singh P J,Koroglu R.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structured literature review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Production Management,2006,26(7):703-729.
[2]Chandra C,Kumar S.Supply chain design curriculum:Models and methods development[J].Informa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Education,2006,1(3):249-280.
[3]Charvet F F,Cooper M C,Gardner J T.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bibliometric approach[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8,29(1):47-75.
[4]Gravier M J,Farris M T.An analysis of logistics pedagogical literature:past and future trends in curriculum,content,and pedagogy[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8,19(2):233-253.
[5]Lummus R R,Vokurka R J.Def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J].Industrial Management&Data Systems,1999,99(1):11-18.
[6]Van Hoek R I.Logistics education-achieving market and research driven skill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01,28(7/8):508-523.
[7]Wu Y-C J.Contemporary logistics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07,37(7):50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