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早年游食颍州与驻留北照寺的历史考证

2015-05-06 01:10
关键词:颍州阜阳朱元璋

李 强

(阜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朱元璋早年游食颍州与驻留北照寺的历史考证

李 强*

(阜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朱元璋早年父母和长兄因饥疫病亡,迫于生计,到皇觉寺出家。不久,因灾情加重,成为游方僧,游食于庐州、光州、固始、汝州、颍州一带,并驻留颍州北照寺。本文根据明清典籍以及颍州(阜阳)地方志的记载,并结合阜阳民间传说,对朱元璋早年游食颍州与驻留北照寺的历史进行初步的考证。

朱元璋;颍州;北照寺

朱元璋出身贫寒,十七岁时,父母和长兄因饥疫病亡,迫于生计,到皇觉寺出家。不久,因灾情加重,成为游方僧,游食于庐、光、固、汝、颍一带,后返回皇觉寺,以后又参加农民起义军,最终成为一代帝王。学界对朱元璋早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对其出生地的考证方面,曾就此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使得这一问题渐趋明晰(1)。目前,学界对于朱元璋早年游食颍州和驻留北照寺等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笔者就此问题,根据明清典籍以及颍州(阜阳)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并结合民间有关朱元璋的传说,对此问题进行初步的考证,以求教于方家。

一、游食颍州的考证

1344年,淮北大旱,瘟疫流行,朱元璋父母、长兄皆病死。长兄的寡妻带着儿女回娘家,二哥朱重六夫妇外出逃荒,留下17岁的朱元璋在家,孤苦伶仃。同年9月,经邻居汪大娘引荐,入皇觉寺为僧。入寺不到两个月,灾荒加剧,该寺主持以年饥乏食为由,派遣寺内包括朱元璋在内的所有僧徒外出“化缘”,当游方僧。朱元璋由此开始了近四年的淮西、颍州一带的游食生活。朱元璋的游食路线是从凤阳出发,向南到合肥,折向西,到固始、信阳,又往北到汝州、陈州,东经鹿邑、亳州,到颍州,再从颍州返回濠州[1]283。

有学者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考证,最有力的证据是其本人的记载和陈述,或者是与此人关系密切者,如父母、兄弟、儿辈、同时代的人的记载也应可信[2]。关于朱元璋游食颍州一带,其本人在《皇陵碑》中,明确写道“归则无家,出则无学,乃勉而游食四方,南历金斗,西抵光息,北至颍州,崎岖二载”[3]71。解缙在《天潢玉牒》中明确地记载:“是年,旱蝗,十一月丁酉,寺主持以岁歉,不足给众食,俾各还其家。居寺甫两月未谙释典,乃勉而游食,南历金斗,西抵光息,北至颍州,崎岖二载。”[4]3解缙是洪武年间进士,官至中书庶吉士。由于年少才高,为太祖倚重,交往甚密,对于朱元璋十分了解,对其早年行踪记载应当可信。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登上皇位后,奉其旨意进行修订的《明太祖实录》得到其认可,其中对于其父亲早年游食颍州一带是这样记载的:“上遂历游光、固、汝、颍诸州,凡三年。”[5]4除此之外,明代的《皇朝本记》《明纪事本末》《国榷》以及清人撰写的《明史》也有类似的记载。

综上所述,不管是朱元璋本人所记,还是同时代与其关系密切的臣下以及亲属的记载,对于朱元璋早年游食颍州记载完全一致。这是不容置疑的史实(具体记载见表1)。

表1 明清时期关于朱元璋早年游食颍州的记载情况一览表

就笔者所能搜集到有关朱元璋的传记,对其早年游食经历,也基本采用这种说法(具体见表2)。这些传记中,以吴晗的《朱元璋传》(三联书店1965年版),黄冕堂、刘锋的《朱元璋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陈梧桐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传》(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学术性较高。这些著作全部认为朱元璋早年游食于淮西一带,具体州县可能与各自考证不同而有增减,但合肥、光州、汝州、颍州基本上得到认可。由于这些传记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资料的取舍还是比较谨慎的,这些作者采用此种说法,一方面是基于朱元璋本人关于早年游食的陈述,另一方面也采用明朝官方史书的记载。由此看来,这其中有个不争的事实,即朱元璋早年游食颍州的说法确定无疑。

表2 目前有关朱元璋的传记对其早年游食颍州记载情况一览表

和氏璧 《明太祖朱元璋传》他先到到合肥(今安徽合肥),再折向西,到固始(今河南固始)、信阳(今河南信阳),又往北到汝州(今河南临汝)、陈州(今河南淮阳),东经鹿邑(今河南鹿邑)、亳州(今安徽亳州),到颍州(今安徽阜阳)。李屹寰 《名人大传:朱元璋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从庐州折西云游,经过了固始(今河南固始),再西行至信阳(今河南信阳),又往北到汝州(今河南临汝)、陈州(今河南淮阳),东经鹿邑(今河南鹿邑)、亳州(今安徽亳州),最后来到离家乡只有三四百里远的颍州(今安徽阜阳)。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

朱元璋的游食生活十分辛苦。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他在写《皇陵碑》时回顾了这段艰辛的求生之路。

众各为计,云水飘飏。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壁,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若沸汤[3]71。

朱元璋游食的颍州一带,是当时红巾军创建人彭莹玉潜伏活动的地区。彭莹玉也是游方僧,朱元璋在此地周游三、四年,即使他没见过彭和尚本人,也会与其门徒有过接触,对彭和尚所宣传的宗教思想有所了解,为以后参加起义军打下思想基础。同时,朱元璋游食过程中,足迹遍及名邑大都,熟悉了当地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身体也得到了锻炼。他逐渐形成了坚毅的品格和强健的体魄,日后参加起义军并迅速成为领袖,也与这一时期的锻炼分不开。

朱元璋游食的方向是当时灾情较轻、收成较好的地方,一路爬山涉水,穿村越镇,对着大户人家敲木鱼,唱唱佛号,讨些米或钱,晚上则要“暮投古寺”。朱元璋如果想生活有所依靠,投奔寺院,从事相应的劳动,获得临时的栖身之所,对他来说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这正是本文下面要研究的内容。

二、驻留北照寺的考证

关于朱元璋游食淮西、颍州一带具体多长时间,目前有三种说法。

一是“二年说”。如解缙的《天潢玉牒》:“崎岖二载,仍还于皇觉寺。久之,见有红衣道士在寺西北,言这寺中有好人。至正乙酉也。”[4]3认为朱元璋是至正四年离寺,五年即返,首尾为两年。解缙的说法显然来自朱元璋的《皇陵碑》。朱元璋在《皇陵碑》中说从庐州、光州到颍州,“崎岖二载”,但他在下文中又说:“一浮云乎又过三载,年方二十而强。”[4]3由此可以推测,朱元璋经过两年的游食,辗转来到颍州,在颍州作了较长时间的驻留,然后再返回皇觉寺。

二是“三年说”。如《皇朝本记》记载:“乃西游庐、六、光、固、汝、颍诸州,如此三载,复入皇觉寺,始知立志勤学。方四年,天下兵乱过寺,寺焚僧散。乃归祝伽蓝,卜吉凶,谋去就。”[6]由前文表1看出,明清时期主要的文献大多记载朱元璋游食时间是三年。按朱元璋至正四年离寺,至正十二年春投军,除去首尾,中间为七年。因此,其在淮西、颍州一带应该是整整三年。

三是“五年说”。如吴晗考订出的《朱元璋年表》中是至正八年底回皇觉寺,即朱元璋在淮西首尾为五年[1]259。其实,朱元璋是至正四年秋9月入皇觉寺为行童,仅五十天后,即年底便外出游食淮西、颍州一带。按吴晗的说法来推断,朱元璋外出游食时间应该是四整年。

朱元璋游食淮西、颍州一带,并驻留较长时间。以朱元璋游方僧的“身份”,加上之前曾有过在寺庙当行童的经历,他应该会到颍州一带有名气、规模大的寺院驻留,以暂缓颠沛流离之苦。当时颍州一带的北照寺应该是他的好去处。

北照寺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2)。根据乾隆《颍州府志》记载:“隋,汝阴县属颍州汝阴郡。侨置之许昌,改清邱。唐朝,汝阴初有永安、高唐、永乐,寻省。又省清邱、颍阳,皆入汝阴。”[7]卷一《舆地志·沿革》该志还记载:“清邱城,郡东五十六里。隋置,唐废。今清邱村北照寺基也。”[7]卷二《古迹》由此表明,随着清邱县被“省”以后,该县城渐趋荒废,成为清邱村,北照寺仍得以保存。关于清邱城遗址,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阜阳县志》也有记载:“清邱城,位于口孜集北10公里处的古城东侧,总面积0.62平方公里,城壕痕迹尚存,地下有大量砖瓦碎片,砖之侧面花纹多呈几何形。”[8]380由上述资料,不但可以看出当时清邱城的规模,也可以推断出北照寺就位于当时清邱县城一带。由于北照寺建于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加上位于县城附近,其兴建的规模较大。千百年来,北照寺香火一直比较旺盛,是颍州一带颇有名气的寺院。

元末的颍州,灾荒情况虽没有凤阳一带严重,但老百姓生活也难以自给,对于所谓“化缘”的和尚态度也不会太好,甚至不提供食物。朱元璋并非能够轻易得到足够的食物,挨饿是其生活的一种常态。而当时的北照寺庙产较多,每年出租给周边无地或少地农民的土地收成能够养活一定数量的僧人。朱元璋游食颍州一带,自然会在北照寺驻留。

关于朱元璋驻留北照寺,明清时期的颍州或阜阳的地方志对此均有记载(具体见表3)。明武宗正德与太祖朱元璋洪武在时间上相距并不久远,约近140年,该志的相关记载应该属实。据正德《颍州志》记载,朱元璋早年在此驻留,后参加起义军,并建立明朝,当上皇帝。洪武二十五年拨款重修北照寺。出于皇帝要善行天下的考虑,更名为善现寺。取“行善喜色,善观天下风色”之意。洪武三十五年该寺被乱兵焚毁。兵乱平定后,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初年下令重修,改名宿缘寺。此后阜阳地方志对此记载大多采用正德《颍州志》的说法。清乾隆《颍州府志》除了记载朱元璋驻留北照寺之外,还对其父母兄长因饥疫去世,孤无所依,入皇觉寺为僧,游食颍州,驻留北照寺、南照寺的史实加以摭拾,与前文正史文献记载相印证,可信度较强。

当然,这其中有些记载并不太一致,比如,明代地方志记载善现寺,认为“旧名为北照寺”,而清代的地方志则称“今名北照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歧呢?笔者认为,北照寺在明代之前其名一直为北照寺,明代因朱元璋及其子孙对其进行修缮,出于某种情结,将其更名为善现寺、宿缘寺。这种更名并没有得到后人的认可。到清代,地方志虽以“善现寺”之名对其进行记载,但明确表示该寺“今名北照寺”,恢复“北照寺”的名称。因此,清代至民国时期,北照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这种名称的变化,并不影响朱元璋早年驻留北照寺的历史事实,恰恰是明朝皇族对北照寺“厚爱”的真实体现。这也使北照寺成为明代著名的皇家寺院。

表3 颍州(阜阳)地方志记载朱元璋早年驻留北照寺情况一览表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考察朱元璋曾经敕建北照寺的史实。北照寺现存有几款地名砖,上面刻有“新淦县洪武”“临江府新喻县造”“新喻县”“新淦县均工夫砖”等字样。洪武二年,朱元璋营建中都城,所需城砖由水路交通比较方便的府县烧制。为了便于验收城砖的数量和质量,需要在城砖上刻上烧制单位、提调官员或者工匠的名字等。洪武八年,朱元璋以“劳费”为由罢建中都城。颍州城东50里外的北照寺一带,有七十二座连窑的遗址。这些古窑应该是为当年朱元璋营建中都城烧制城砖而建造的。烧制的城砖由颍河水运入淮,源源不断运往中都城工地。七十二座连窑兴盛应该是洪武二年至八年。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下令拆中都部分宫殿,移建龙兴寺[9]645。这是拆中都城移建别处工程的开始。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敕建北照寺时,颍州七十二座连窑已经停止烧制城砖。由此看出,北照寺修建的城砖之所以不是来自附近的砖窑,而是来自千里之外的江西一带,是因为这些城砖是朱元璋令人从中都城拆卸下来,然后运至颍州,用于修建北照寺。

由于北照寺是皇家寺院,其建筑规模宏伟。从现存遗址来看,整个寺院由前大殿、后大殿和东西廊房组成。到解放初期,北照寺还有庙宇18间,前殿三间,后大殿九间,东西殿各三间,分别供奉释迦牟尼、十八罗汉以及观音像等。随着僧人被遣返还俗,寺院逐渐冷落。到“大跃进”时期,由于该寺神像为铜铁所铸,大多被砸毁,用于炼制钢铁,加上后来“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具有一千年多年历史的北照寺全部被毁,只留下一片残破的砖石遗迹。

三、民间传说的印证

有学者认为,传说也是一种历史话语,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对所记忆的历史事实的阐释[10]。在皖北、皖西、豫东南一带流传着大量与朱元璋有关的传说。这些地区正是他早年游食经过的地方。而朱元璋早年没有去过的地区,则没有这些传说。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民间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民间,传说是当地人的主要历史,即便是历史,也被当作传说来讲述。也就是说,民众并不认为传说和历史之间有什么区别,他们从不担心历史被歪曲或者不真实。考据和求证不属于民间,而是史学家们的生存之道[10]。

笔者根据阜阳一带民间有关朱元璋的传说,进行搜集整理,具体情况见表4。民间有关朱元璋的传说在阜阳北照寺一带流传五六百年而不衰,这其中必然有一种基本的历史事实,即朱元璋早年确实游食颍州,并在北照寺驻留较长时间。这些传说的某些情节与历史的记载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这是历史事实在民间的沉淀,是传说历史性的具体体现[11]。

表4 阜阳颍东北照寺一带有关朱元璋传说情况一览表

方丈依言照办,后来老方丈果真坐地圆寂。北照寺的和尚们把老方丈塑成金身,供奉在罗汉堂内,于是北照寺的罗汉堂也就多了一尊神像。6 蜈蚣桥北照寺门前有一座桥。当地生长的一种蜈蚣原先都是黑色的,自从朱元璋来到北照寺,并经常经过此桥,桥下石缝里的蜈蚣全部变成红头蜈蚣,据说这种蜈蚣只有此地才有。于是当地人称此桥为蜈蚣桥。7 状元桥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有一新科状元带着娘子来北照寺上香,遭到和尚的阻拦,引起争端,状元被殴致死,状元娘子撞死廊柱之上。状元父亲在朝为官,将此事告到皇帝那里,由于皇帝当年在北照寺呆过,对和尚包庇,说:“打了,打了。罢!”状元父亲明白了皇帝的心思,圣意难改。于是将皇帝所说传为:“埋在地里,打了打了,耙!耙!”。将这些和尚活埋,并用耙在其头上耙过。后来,为纪念被打死的状元,将原先的蜈蚣桥改为状元桥。8 定都清邱城朱元璋想定都北照寺附近的清邱城。问计于刘伯温。刘认为此地四周高,中间洼,为圈地,“猪”入圈会好吃懒做,无所作为,应向南移一射之地为好。于是朱元璋搭弓射箭,箭被一凤凰叼至南京,因此,朱元璋便定都南京。这一传说和朱元璋定都凤阳的传说大致相同。

当然,民间传说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它具有明显的虚构特征,这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历史构建的本质[10]。阜阳颍东北照寺一带关于朱元璋的传说是对真实历史人物的虚构,通过某些历史的依据,增强传说的故事性和事件的典型性,也融入了人们的爱憎与良好的愿望。因此,民间传说是一种虚构的真实。如何处理这种传说与史实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历史记忆研究不是要解构我们既有的历史知识,而是以一种新的态度来对待史料——将史料作为一种社会记忆遗存。然后由史料分析中,我们重新建构对‘史实’的了解。我们由此所获知的史实,不只是那些史料表面所陈述的人物与事件;更重要的是由史料文本的选择、描述与建构中,探索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与个人情境(context),特别是当时社会人群的认同与区分体系。”[12]

尽管传说不是史学家们认定的历史,但它却是民众历史观念的反映,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构建起来的地方历史。朱元璋在阜阳颍东一带的传说,与众多明清史料和地方志记载有相印证的地方,其中包含着某些历史的真实;即使是虚构的部分,也不是完全脱离历史的奇想。因此,通过对阜阳颍东北照寺一带民间传说的搜集、整理,我们可以用来印证明清史籍以及颍州(阜阳)地方志对朱元璋早年游食颍州与驻留北照寺的历史记载,为这一基本的历史事实寻找到民间的依据。

四、结语

通过查阅明清时期主要历史资料、颍州(阜阳)地方志,并结合民间传说,对朱元璋早年游食颍州并驻留北照寺的历史考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朱元璋早年父母长兄因饥疫去世,迫于生计出家皇觉寺,因灾荒加重,寺院难以供给食物,成为游方僧,游食于淮西及颍州一带,并在北照寺长时间的驻留。出于对北照寺特别的“情结”,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曾对该寺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使其成为明代的皇家寺院。

今天,文化旅游兴起,地方政府纷纷打出地方历史文化的旗号,注重挖掘本地区历史文化遗迹,北照寺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如何充分利用北照寺这张皇家寺院的历史名片,来开发地方旅游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进步,是一个值得地方政府思考的经济问题。“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对北照寺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开发,打造地方旅游的新亮点,显得尤为重要。

注释:

(1)许永宁主编的《明光出了个朱元璋》(炎黄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提出朱元璋出生地是明光的说法,加上之前陈琳的“盱眙说”和夏玉润的“凤阳说”,从而引发学界关于朱元璋出生地问题的争论。2009年10月,在凤阳举办了“朱元璋暨凤阳帝乡文化学术讨论会”,王世华的《朱元璋出生地辨》、卞利的《朱元璋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孙祥宽的《朱元璋出生地考略》等文章,使朱元璋出生地问题的争论渐成定论。

(2)据张殿兵考证,认为北照寺应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大约在528—548年之间。传说建于晋代或者隋唐缺乏相应史料支撑。(张殿兵:《北照寺史考》,阜阳市颍东区政协:《颍东文史》(第二辑)2011年12月印刷)

[1]吴晗.朱元璋传:1965年三联版[M]//吴晗文集(第二卷 历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2]王世华.朱元璋出生地辨[J].安徽史学,2010,(2):77-78.

[3][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七)·国事类皇陵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4][明]解缙.天潢玉牒[M].北京:中华书局,1985.[5]明实录·明太祖实录(卷一)[Z].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62.

[6]沈节甫.皇朝本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7][清]王敛福.颍州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8]阜阳县志[M].阜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合肥:黄山书社,1994.

[9]凤阳县志[M].凤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10]万建中.民间传说的虚构与真实[J].民族艺术,2005,(3):71-75,108.

[11]黄克顺.皖西民间朱元璋传说探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0,(4):54-58.

[12]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136-147,191.

The Historic Verification of Zhu Yuanzhang’s Wandering and Begging in Yingzhou and Staying at Beizhao Temple

LI Qiang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When Zhu Yuanzhang was young, his parents and elder brother died from disease and famine. He had to become a monk in the Huangjue Temple for making a living. Before long, due to more serious disaster, he became a tour Buddhist monk,wandering and begging in Luzhou, Guangzhou, Gushi County, Ruzhou and Yingzhou and stayed at Beizhao Temple. Based on the record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Classics and Yingzhou Local Chronicles and the folk tales in Fuyang, this paper offers an initial verification of the history of Zhu Yuanzhang’s wandering and begging in Yingzhou and staying in Beizhao Temple .

Zhu Yuanzhang; Yingzhou ; Beizhao Temple

K24

A

1004-4310(2015)01-0016-07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5.01.003

2014-11-05

安徽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AHSKY2014D64);阜阳市颍东区文化广电局横向课题项目。

李强(1972—),男,安徽阜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史和地方史研究。

猜你喜欢
颍州阜阳朱元璋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得颍意甚奇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再至汝阴三绝
朱元璋与叫花鸡
商合杭铁路阜阳西站信号系统特殊点的运用
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并耀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军中的治军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