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措施对脊髓损伤肌痉挛的干预效果

2015-05-05 06:18尹秀玲邵秀芹刘玲玲
实用临床医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痉挛脊髓肢体

尹秀玲,邵秀芹,刘玲玲,冯 珍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南昌 330006)

康复护理措施对脊髓损伤肌痉挛的干预效果

尹秀玲,邵秀芹,刘玲玲,冯 珍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SCI)肌痉挛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60例SCI肌痉挛患者按康复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全面系统康复评定后,对照组给予物理治疗、矫形器治疗、药物治疗等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措施干预。2组治疗前、后进行改良Ashworth 量表(MAS)及疗效评定。结果 Ashworth评分:2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痉挛频率分级:治疗前2组痉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07,P=0.612,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Z=2.452,P=0.014,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加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SCI肌痉挛,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脊髓损伤; 肌痉挛; 康复治疗; 护理干预

肌痉挛是脊髓损伤(SCI)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阵发性痉挛及肌强直。SCI患者中有12%~37%患有痉挛,其中超过25%以上系严重的痉挛[1],有40%患者因为痉挛而影响康复治疗的实施[2]。痉挛限制了大多数患者肢体活动,甚至有的患者因肌张力的增高导致关节僵硬、强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并延迟了康复训练的进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康复医学科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SCI肌痉挛患者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龄18~65(38.45±11.27)岁;损伤部位:颈16例,胸20例,腰24例;完全损伤26例,不全损伤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部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例

1.2 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训练的基础上加用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

1.2.1 常规综合康复治疗

1)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作业治疗等。如截瘫肢体综合训练:包括关节活动训练、主动或被动活动双下肢各关节,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注意动作轻柔、缓慢、有节奏、达关节活动的全范围,并限制在无痛范围内;肌力训练:采用渐进抗阻练习,尤其注重痉挛拮抗肌的训练;持续牵张训练、站立训练:可在电动起立床、站立架、平衡杠或佩带支具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主被动上下肢智能训练器治疗、气压治疗等。

2)药物治疗。积极去除各种诱因,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遵医嘱给予巴氯芬,起始剂量5 mg,每天2 次或3 次,3 d 后视患者情况可增至10 mg,通常最大剂量是20 mg,每天4 次,最大剂量可达100~150 mg ·d-1。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减少用量,避免突然停药。

1.2.2 康复护理

1)将患肢置于抗痉挛位,以抵制痉挛和异常反射,如下肢伸肌痉挛,卧位时在膝下放置枕头,促使膝关节屈曲。

2)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定时变换体位和缓慢活动肢体,鼓励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动作要缓慢、稳定,力争牵张到关节活动的全范围,每天至少2次,预防压疮和关节挛缩;从肢体远端开始向心性按摩,以改善痉挛肌的血液循环。

3)保持适宜室温,避免不良刺激,不穿太紧的衣服、适当处理大小便等。

4)心理护理:自我意念控制训练,维护患者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治疗后肌痉挛缓解情况,并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每月评定1次。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及每天痉挛频率量表评定患者的肌痉挛情况。0级:无痉挛,1级:每天有1次痉挛,2级:每天有2~5次痉挛,3级:每天有6~9次痉挛,4级:每天有10次以上痉挛。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后痉挛评分降低2级及以上;有效:治疗后痉挛评分降低1级;无效:治疗前后痉挛评分无变化。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shworth评分:2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痉挛频率分级:治疗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07、P=0.612,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Z=2.452、P=0.014,P<0.05),见表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2 2组治疗前后Ashworth评分比较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04.20±0.92*2.43±0.89#△对照组304.23±0.973.10±1.32◇

*P>0.05(t=0.272)与对照组比较;#P<0.05(t=2.285)与对照组比较;△P<0.001(t=14.253)与治疗前比较;◇P<0.001(t=6.998)与治疗前比较。

表3 2组治疗前后每天痉挛频率比较 例

表4 2组疗效比较 例

*P<0.05(χ2=6.903,P=0.009)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由于痉挛常导致肢体酸胀疼痛、关节挛缩、畸形,从而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康复治疗效果。及时有效地干预肌痉挛是恢复患者运动功能、减轻残疾的重要措施之一[3]。因此,肌痉挛的预防对SCI患者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康复治疗措施的不断完善,SCI肌痉挛患者得到了一定的治疗,但SCI肌痉挛患者的致残率高和生存质量差仍然是医务人员面临的问题。

中枢抑制减弱是导致痉挛发生的重要机制。高位中枢损伤或传导通路中断,直接影响到脊髓中间神经元,尤其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造成牵张反射亢进,是导致痉挛产生的主要原因。严重者轻微的外界刺激即可引起强烈的肌肉痉挛,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训练,并妨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因此,正确的抗痉挛体位和每天进行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是处理SCI痉挛最基本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同时,要尽可能地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预防肌痉挛的发生。体位控制可以降低肌张力,提高躯体功能,改善预后[4],正确的体位护理是控制痉挛保持肢体良好功能的关键。体位护理时注意侧卧位的稳定性;肢体被动活动时,关节保持在有效的活动范围,对肢体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痉挛,消除运动后疲劳;动作应缓慢、稳定,避免突然的快速动作,以免发生或加重肌肉的痉挛;注意避免诱发和加重肌痉挛的因素,如寒冷刺激、被动活动时用力过度、过紧的衣服和鞋、不良体位及姿势、紧张不安的情绪等。

本研究从康复护理着手,结果显示对照组经康复治疗肌痉挛得到改善,但加以康复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每日发生肌痉挛的频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疗效。总之,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以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SCI肌痉挛,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卫波,李建军.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机制与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7):559-562.

[2] 赵文汝,Bernard S B,杜巨豹.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陈旧性颈脊髓损伤多疗程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7):490-493.

[3] Stevenson V L.Rehabilitation in practice Spasticity management[J].Clin Rehabil,2010,24(4):293-304.

[4] 颜玲,韩月明,刘凡,等.康复护理在创伤性脊髓损伤并发肢体肌痉挛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6):1-3.

(责任编辑:罗芳)

2014-10-09

邵秀芹,副主任护师,E-mail:shaoxiuqin@sina.com。

R473.5

A

1009-8194(2015)02-0082-02

10.13764/j.cnki.lcsy.2015.02.036

猜你喜欢
痉挛脊髓肢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