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对策研究

2015-05-05 11:49徐家昱王晓辉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研项目成果

徐家昱,王晓辉

(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并针对当前创新链条上存在的裂缝:成果转化难问题,明确提出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层面上,高校研究成果商业化被视为推动市场创新的核心力量,因此,高校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也需随之发生相应改革和调整。

一、当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现状及亟待破解的难题

高校具有人才、信息、学科平台、团队等诸多创新资源和优势,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既是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主力军,又是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界、科技界就开始重视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评价的指标主要涵盖论文、项目、专利、获奖等方面。从目前的评价结果来看,我国高校科技活跃度和技术创新能力取得了很大发展,高校科技论文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已经在国内研究机构中处于主体地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进入世界第五位,发表于世界名刊Cell、Nature和Science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九位;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二位。高校承担的项目数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等都有了巨大增长。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正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其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

目前亟待破解的难题是高校很多科技创新成果没有得到有效转化。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每年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在6 000~8 000项,但真正实现有效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0%。这不仅直接导致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失,从而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而且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原因分析

当前造成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既有政府部门层面有关科技资源配置及管理政策、方式不够科学合理的因素,也有高校办学体制,特别是高校内部科研管理体系存在一些问题的因素。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当前高校科研经费配置导向与管理方式引致高校教师更加注重纵向科研项目

目前高校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获取的科研经费按照来源渠道不同被区分为“纵向”和“横向”两大类。其中“纵向”一般是指政府部门(包括政府背景的基金)下达的科研项目和提供的科研资金,“纵向”项目往往依据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级别不同又细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和市厅级三个等级;除此之外,从企业和社会机构等来源获得的项目和经费统称为“横向”。在当前的高校评价体系中,无论是对学校还是教师的科研评价与考核,“纵向”项目和经费往往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追逐高级别纵向科研项目已成为众多高校和广大教师的共同目标指向。

当前我国除了教育部以保障性经费的形式把部分科研经费划拨给高校外,政府财政科研经费主要是通过竞争性项目的形式分配给研究者,而同行评审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竞争评选机制。由于评审专家的组成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以及专家自身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局限性,高校教师在申报项目的过程中,不得不把很多精力花在如何迎合评审专家和管理部门的所好上,从而导致很多研究者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市场需求;甚至有些时候,由于评审过程出现的权利寻租和行政干预等问题,不但影响了高校教师潜心科研的良好氛围,而且还引致科研行为异化。

我国纵向科研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立项,轻管理”问题,项目结项主要采取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两种形式,验收专家构成往往和评审专家有所不同,因此一般只要提交的成果形式与合同相符基本都可以结项,相反一些探索失败的项目往往难以通过验收。由于管理中对项目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与研究目标的内在匹配度以及研究成果的后期推广转化等情况关注不够,很多高校教师就会把过多的精力投注到项目申报中,研究成果也愿意以容易量化的学术论文、专著和专利为主。

(二)政出多门的管理方式和高校的重复奖励无形中破坏了创新价值链的生态系统

国家、省及市政府在制定各层面科技整体规划之后,主要通过各级自然基金委、哲学社科规划办、科技部门和教育部门等四个机构垂直管理的方式来设置各层面的纵向科研项目。以上四个部门之间不但缺乏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即便是同一个部委,各级管理层之间仍然缺乏统筹规划,再加上政府资助项目共享平台建设滞后和当前科技评价体系存在的缺陷,除了一些已经获准立项的低级别项目仍在继续申报高级别项目外,其他情形的重复申报、重复资助问题也日益严重,同一成果多个科研项目交叉重复使用的现象也随之增多。

为了增加高级别纵向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很多高校通过设置预研课题、立项课题配套、科研考核奖励等多种方式来调动教师申报课题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对项目研究过程中发表的学术成果和获取的科研奖项还会通过其他途径进行不同形式的多种奖励。以上系列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纵向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滚雪球一样地快速增大起来,不但对学校公共经费的投入带来一定的吸虹效应,而且直接扭曲了科研成果的市场成本,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商业价值和可转移性,严重破坏了创新价值链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和高校内部科研之源分配的极化与不公现象,高校教师技术创新方向与市场需求偏离的裂缝被人为扩大。

(三)高校内部缺少必要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服务机构和相应的评价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或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所形成的无形资产,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授权项目归承担者所有。我国公办高校都是事业单位,纵向科研项目所形成的知识产权一般归学校和科研者共有。

专利转化是一个高风险的复杂过程。由于当前多数高校主要的功能定位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随着近年来高校规模的快速扩张,高校师资短缺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高校内部也缺乏一个有效的技术管理服务机构对拥有的专利进行推广转化,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一般由科研管理部门(如科技处、科研处等)兼任。科研管理部门作为高校的一个行政处室,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方式往往类似于项目、论文管理,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不但怠于对外宣传推广,而且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保护措施对已取得的知识产权进行相应的监管和保护,很多高校都将知识产权的后期维护和推广工作交由教师个人,仅以奖励方式来调动教师成果转让的积极性。在此管理模式下,除了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之外,还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科技成果的不规范转让交易行为导致国家和高校知识产权大量流失;二是很多教师因为看不到专利商业化利用的前景,不愿支付专利的维护费用,致使拥有的专利权提前终止,造成科技成果的浪费;三是在合理期限内没有实施的知识产权或者提前终止的专利,无人管理,更没有向社会推广。

三、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做好项目资助科研计划的顶层设计

提升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有效规避重复申报、重复立项资助等问题,关键在于完善科技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首先,通过设立一个国家科技规划统筹委员会,对当前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全国哲学社科科学规划办公室、中科院及其他部委的科技规划项目进行统筹协调,在有效发挥政府公共职能的前提下,通过错位发展的方式推动科技管理制度体系从碎片化向系统化方向发展演变。其次,项目主管部门应该形成一个从国家到省、市的梯度错位申报机制,并不断提高项目的评审效率,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有效扭转重复申报的不良风气,为科研项目的有序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再次,建立科技项目和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对项目的研究过程、取得的成果、成果的后期传播推广进行全程监控,对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已经资助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或较大市场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可以纳入行政级别较高部门或机构的项目库中进行推广和宣传,但是应避免财政经费的重复资助,同时应逐步淡化科研项目的横纵和纵向科研项目级别的区分。最后,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管理部门科技资源配置方式,通过政府管理部门的“微调控”及时做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瓶颈”修复工作。政府管理部门既是基础理论研究的引导者,也是市场“失灵”时的修复者,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改变当前封闭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不但在项目立项评审和结项验收过程中,适当加大企业专家构成比例,提高资助项目及成果的市场价值,而且资助环节也应该向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过程中出现的盲点区域倾斜,即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将科技资源资助的重点放在基础研究、科研公共平台建设以及科研成果传播和推广上来。

(二)高校科研管理的角色和定位要和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有效衔接起来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种渐进性的改革,自2013年以来,围绕市场化改革的主旋律,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已经从项目申报、经费管理和成果推广转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阻碍市场发展的制度藩篱正在逐步消除,但要进一步释放制度改革的红利,还需要上下管理部门的协同一致。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同时具备国家科技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两者之间的矛盾性是对立统一的。首先,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从大局和全局出发,自觉按照国家规定严格做好相关政策的执行,切实做好科研项目组织申报、实施和成果转化等过程管理,有效遏制违反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行为的出现。其次,做为国家政策的执行部门和学校政策的制订部门,不能一味为了追求短期量化考核而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迎合式管理方式,要加强对上级政策精神领悟和政策条款的研读,在对上级部门政策进行严格的监控过程中能够站在政策客体的角度对其进行公证地评估,通过正常的渠道尽快将有关问题反馈给上级相关部门,以便上级主管部门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同时还应站在政策主体的角度,通过学校出台政策的方式对上级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和出现的漏洞进行及时弥补和修复,有效避免和减少那些钻政策空子和影响政策有效性的科研异化行为的出现。再次,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制订学校科研政策的过程中,要和上级部门的政策形成有效错位,一方面要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需求,制订一些具体政策来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潜心从事科学研究,提高申报科研项目的立项率,通过发挥科研项目的滚动效应促进全校学术水平的提升和科研团队的建立。另一方面,结合本校不同学科发展特点,采取差异式管理方式,对于一些应用性强的学科不能简单地以提高纵向科研项目级别和数量作为发展目标,也不应单纯以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等所谓的自主创新作为考核目标,相反要提高这些学科的应用研究和服务企业的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为教师和企业合作搭建平台,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走出去”,深入基层,到企业中开展满足企业技术需求的应用性研究,对横向、纵向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考核,形成纵向科研项目出成果,横向项目出效益的发展目标,并充分借助高校人才和信息密集的优势,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迅速将校内的科研成果推向企业。最后,高校应逐步取消科研项目配套和科研成果奖励的传统资助方式,降低对立项科研项目及相关成果的重复资助和奖励,应逐步加大保障性经费和成果宣传推广的支出比例,一方面,可以为教师学术交流、项目预研和学术条件的改善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推动科研成果质量的提升,让广大教师研究成果的价值通过市场得以实现。

(三)设立专业的服务机构为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服务

成果转化是一个漫长的充满风险的过程,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之余,很难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成果推广和转化,要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必须依靠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科技中介结构和企业的协同推进。作为高校,首先,要改变传统的“重研究,轻开发”的管理模式,逐步将管理工作的重心向科研成果后期的推广宣传延伸,不断加大对已取得科研成果的保护力度,降低高校知识产权空置率的同时有效遏制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其次,逐步消除高校和科技中介机构、企业的合作壁垒,建立科学利益分享机制的前期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依靠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多渠道聚集社会各界的资金,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投入,提高科研成果的中试率。最后,明确划分学校和教师科研成果利益分配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教师通过技术入股、作价转让以及利用研发成果创办企业等多种方式获取知识产权带来的财产性收益,学校则将获得的收益用于本校知识产权的维护和推广宣传,当形成良性循环后,学校可以逐步加强小试、中试基地建设,以弥补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的缺失环节。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切实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落到实处,政府管理部门对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机制不但开始更多地与市场相联系,管理的方式也逐步转化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更好地释放制度改革的红利。在此背景下,高校之间的竞争将不再简单局限于发表的论文数、立项的项目数和到账的科研经费等传统指标,而在于市场的认可度,高校的学术研究成果只要能够更好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和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就能够不断地持续发展下去。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对市场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为有技术需求的企业和有专利、成果的教师搭建平台,做好服务。通过企业和教师的双向沟通,实现“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研究”和“提高已有科研成果转化”两条腿走路,不断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推动不同创新主体的协同发展。

[1]李曜明.高校在科技创新中大有作为[N].光明日报,2012-11-13(1).

[2]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EB/OL].2013-10-10.

[3]吴效刚,吴靖.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瓶颈”问题[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6):526-536.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科研项目成果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safety rating of Tui-Pushing chest-back manipulation for children with cough variant asthma
中国农机院科研成果:甘蔗和甜菜多功能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围绕科研项目建立定密管理框架的探讨
验收成果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科研项目需求变更与风险管理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工大成果
2018数博会4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