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源虎++张春阳++王洪东
摘 要 佳木斯大学近年来在不断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适应国际竞争和满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7-0155-02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21世纪人才应具备七条素质:1)具有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2)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3)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4)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具有终身学习的本领,能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6)具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7)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本文佳木斯大学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为例,以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趋势为切入口,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并对实践中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
1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教学体系建立的意义
200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条例中明确国家鼓励中国教育机构与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认可的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鼓励在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在这种大环境下研究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教学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可以引进国内急需并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的课程和外文原版教材,可以逐步建立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使国内高校在专业、学科建设等方面及时补充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本模式在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的应用,及时更新教学参考资料,经常采用互联网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不仅可以补充我国高等教育国际教学资源的不足,而且可以通过办学上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建立起新的教学体系,如采取学分制,建立选课制。还有利于我国教育市场化,增强高等教育的自我更新、自我修复能力,使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此外,外国教育资源的引入,可以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而原版教材的引入,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做到内容新颖、实用,时代性强,学生可以从外文教材中学习和了解国际最新的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中国的具体体现是中外合作办学,由于这一课题地域特性的限制,自然导致相关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国内。国内研究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WTO与我国高等教育、跨国高等教育的体系建立等方面,主要观点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桥梁,是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主要补充形式,可以弥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可以满足大批高中生的求学愿望;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可以加强规范管理,在办学的观念层面上还应加强实践研究,积极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中外合作办学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经济全球化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国外的合作化办学进程出现较早,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比较晚,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发展迅速的领域。
3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方法
以培养国际通用性人才为目标,积极倡导“1+2+1”中外人才培养模式 “1+2+1”中外合作办学体系培养模式定义为:第一年,在中方大学完成大学本科第一学年的学习,占25%的学分;第二和第三年,在国外大学完成第二、三学年的本科学习,占50%的学分;第四年,返回中方大学完成第四学年的学习,占25%的学分。修完相应的要求学分,并达到中外双方大学对合格学生的要求的学生,可获取由中外双方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这种培养模式符合国务院提出的“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中外合作办学原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语言优势、专业优势、综合素质优势和就业及进一步深造的优势。
引进核心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推动课程体系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个模块组
成,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同步提升“三维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外方专业课程为主线,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根据学以致用原则,对基础平台课进行整合优化,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
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中核心课程教学聘请外方教师承担。中方教师可以全程参与听课,共同组织学生辅导答疑,课余时间还可以组织学生学术研讨。该体系中的学生经过国内和国外教师的共同教育,培养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管理素质和创新精神,能独立从事跨国企、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工作。中外合作办学体系培养重点在于现代管理理论的学习、创新管理模式的建立、现代信息手段的应用以及全球化观点和我国企业管理实践有机结合,向我国各阶层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新生力量。毕业生经过中外合作办学体系培养模式的培养,可以在管理、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领域任职,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专业管理人才。
开展校际合作,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促进实践教学延伸 合作项目启动前已先行进行师资培训,教师赴加完成课程进修,培养了一批能够承担合作项目课程英语或双语教学的教师。建立专业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为教学延伸有效实践平台,由外方教师来校参与指导实践教学。
采用“4+0”办学模式,注重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 项目办学模式为“4+0”模式。“4+0”模式即四年均在中方学校学习,毕业成绩合格可获得中方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专业核心课程完全按照国外合作方学校的相关专业设置,且费用比出国留学大幅减少,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成本。“4+0”模式是佳木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一大鲜明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应用型商务专门人才,部分学生进入全球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
本文构建具有鲜明的“本土化、国际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内容,以期有效利用和借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成功经验;通过与国外著名大学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系统引进国外大学先进的课程体系及教学管理模式,并与自身实际相结合,为我国培养既了解中国国情又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精通外语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国际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及区域经济建设战略的实施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魏胜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37-46.
[2]刘恩伶.我国高校校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王晓辉.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3):98-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