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峰++袁新华
摘 要 根据多年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探讨信息技术课的特性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问题与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创新力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7-0123-02
1 信息技术课的特性
科学性 信息技术课具备科学性特征。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或人工智能都持续改变和影响着人类的思维,并日益促进人的创新思维发展。信息技术发展成为时代发展和进步的必然需求,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科学性,使学生学会信息技术操作,可奠定其将来学习工作的良好根基。
工具性 信息技术学科具备工具性特征。现代信息技术广泛用于生活和学习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使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及网络等技术得到海量的资料信息,而且可打破时空制约实现交流互动,并提高整体知识水平,展现出信息技术的学科工具性特征。
2 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问题
教材的问题 我国目前已在全国各级学校中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但所用的教材内容陈旧单一、枯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许多学生都已具备简单认识并学会基本的操技能,所以很多学生觉得所用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太简单,不够实用,已很难引起学习的兴趣。
考核制度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课早已设立,但许多学校因并无科学高效的考核制度,使教师、学生和家长并未足够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甚至把这门课当作游戏课或休闲娱乐课,浪费了时间,降低了学习积极性,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无从谈起。
教学模式的问题 同语、数、外等各类课程相比,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许多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不足,也欠缺教学经验,信息技术课教法和教学模式单一,已大大制约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3 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转变理念,重视创新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同教师教学的理念、方法、模式是否多样有直接关联。不只需使学生学会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还应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科技素养,并培养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应转变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可以更好地提出问题,交流想法。教师则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使学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当作终身学习和持续创新的实用工具与手段。
重视实践,提升创新意识 创新来源于人类对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和求知欲。对学生而言,学习内驱力是兴趣,教师应发掘、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可设法设计出能激起其好奇和探索欲的内容,重视实践教学和提升学生创新意识,打好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根基。比如学习Word图文混排,可用“任务驱动”方式要求学生给同学、好友及父母做贺卡,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建议或提醒。在任务完成后,教师挑出优秀作品让学生做介绍和制作示范,如此不但能锻炼他们表达的能力,还能推动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成就感,并鼓励更多学生坚持创新。
质疑问难,引发创新思维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可把某些疑问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并妥善解决。学生为解决疑问,自然产生强烈的愿望,还可引发创新意识及行为。教师提“疑问”前,一定要适时引导学生由各不同视角和层次斟酌、发现问题的根本,应有意识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并由此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中可制作同学生心理与审美特征相符的PPT,并以此提高学生对幻灯制作的好奇及兴趣。教师可给学生展示自己设计和制作的各类精美幻灯片,而且可及时提出疑问(背景、艺术字怎样设计,如何将声频、视频置于幻灯片中,等等),而且要引导学生积极构思和设计幻灯片(怎样完成独特新颖又有创意的设计,怎样实现自己的设计思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创新兴趣,他们的参与意识可被有效调动起来。学生所做的作业各有特色,精彩异常。这时教师需把他们的作品全部进行展示,评点出各作品的优点,特别是有创意和创新之处,鼓励其继续保持。通过交流、学习,可更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意识,而且教师也可因此顺利达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学科融合,开拓创新空间 信息技术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且资源内涵极为丰富,所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常可有立竿见影之效。因此必须抓牢这一优势,实施多学科的融合,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为其创造发展的空间。如进行PPT教学的时候,可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循序渐进,为其布置有一定难度任务。
比如制作“配乐诗朗诵”资料,让学生用各类工具和软件给诗歌配乐,还可让学生选择内容进行适合的配图和配乐,并设计制作各类多样的多媒体作品。制作中可充分使用网络资源搜集和分析、整理资料,而且通过反复的实践和制作,不但可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拓展创新的空间,还可激起创新意识,将各疑难问题解决后,学生创新的能力也就获得整体增强。
教材改革,提供创新基础 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科技的日渐普及,许多学生早已对计算机及互联网有所了解,甚至早已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在编写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时,不但要根据计算机及网络科技的发展历史编排,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教材编写的难度,使教材中不但有简单的内容,也有具有难度的内容,适合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另外也应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比如增添可动手实践操作的任务,并适时添入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内容,来有效提升教材编排的实际可用程度。
科学考核,有效评价创新 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考核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创新能力水平及考试的成绩和综合性的评价等。除了评价学生,教师也应进行自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需及时学习和补充专业知识,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方法等;还要在实际教学中做到自我观察、监督及评价、反思,不断适应教学新需求。通过对有关内容的自我评价,通常会使教师通过反思性的评价探寻到自己的不足,并使用改进教法等不同措施,大幅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并有效提高对学生创新和技能的培养水平。教师也可通过此过程渐渐形成教学行为的自我调节,提高教学水平。
4 结语
总之,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中学信息技术课越来越成为一门重要和实用的课程。怎样培养更具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日益被社会重视,也使教师不断对其进行探究。我国教育部将发展学生创新技能当作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信息技术科任教师不但应完成主要的教学目标,也应合理运用信息课的独特优势,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适时改变观念,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激发和提升学生创新的意识及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效手段及工具。■
参考文献
[1]张庆.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实践、创新能力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
[2]高赟.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4(3).
[3]傅登菊.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9).
[4]袁裕中.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