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煌平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起探究意识
设计问题情境,就是通过让学生的求知欲与所学知识间产生一种矛盾,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的探究意识薄弱。在探究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原有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知识内容、知识难度和学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计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给学习以动力,让学生的探究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在六年级的数学活动课中,笔者教授学生“乘方”的知识时,用了“拉面问题”创设情境引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问题情境:“一位顾客到拉面馆吃面,只见拉面馆的师傅把一团面团搓成一根粗长的面条,然后第一次将长面条对折并拉长,接着第二次又把手上所有的长面条继续对折并拉长,如此反复10次,就能拉好一大碗拉面,顾客很好奇,想知道这碗面条共有几根。你能用数学知识来帮这位顾客解决这个问题吗?”这个问题一出来,学生们的好奇心都被激发出来了,大家争先恐后地猜想、思考、寻找答案。创设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不仅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身边数学问题的意识,还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感兴趣的活动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供探究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加以提炼,这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进一步促使学生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教师出示这样一组材料:牙刷(3.7元),牛奶(1.8元),面包(5.3元)。教师问:“老师只有9.8元钱,请你帮老师挑选一下,该买哪几样商品?”在学生提出买“牛奶和牙刷”“牛奶和面包”与“面包和牙刷”这三种方案后,教师引导:“按每种方案购买后各还剩多少元?”让学生介绍计算的方法。从而在解决这样一个实际的问题中,逐步让学生掌握减法的简便计算。
北师大版的教材十分重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注重从学生的现实经验出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好好利用这些环节,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素材。例如,在“认识小数”的探索与实践环节中,笔者让学生调查自己家的各种收支情况,并做成一张小报,择期展出。学生乐此不疲,经过调查、策划设计、制作等环节,一张张精美的、图文并茂的手抄报诞生了,最后在全班择优展出。由此可见,来源于生活的教学题材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更加愿意参加探究活动,可以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创设活动情境,参与探究过程
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建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围绕数学活动,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和交流活动。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现实、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使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享受参与数学探究学习活动的喜悦。
例如,在“素数与合数”这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经历“三个正方形可以摆几个长方形”“四个正方形可以摆成几个长方形”的简单事例的研究。教师提问:“如果给出的正方形个数越多,能拼出的长方形个数会怎样?”学生答:“会越多。”教师保持沉默,学生则陷入深思。有学生提出:“不一定。”接着教师又提出:“给出的正方形个数越多,你们能说出拼出的长方形个数吗?”当学生猜测“拼的长方形不一定会越来越多”时,教师及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形学具进行操作验证的活动。通过操作与交流,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是不完整的,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解决问题欲望。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这一活动情境的设计,说明学习活动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更是发现新问题,引发新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
四、创设交流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课堂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去共同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最终形成探究能力。然而,探究能力的发展需要学生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成长,探究学习方法的掌握更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在交流中明确该怎样进行探究学习。
例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出示这样一道发展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若干分钟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汇报。学生纷纷发言,生:“我填的是+,我是先把变成,再把拆成+,约分就是。”生:“我填的是+,是把的分子和分母都扩大4倍,变成,再拆成+。”这时,教师接着问:“像刚才这几种方法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学生思考片刻后,认为:“都是先把这个分数分子、分母同时扩大,再拆成两个分数的和。”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像这样的分数你们可以填出多少个呢?”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归纳规律,得出结论。交流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仅让学生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了探究建构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不同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在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时帮助学生建构探究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得到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