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樟华 黄丽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强调要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离不开数学活动,数学活动设计得是否合理、有趣、简洁与缜密,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多少和优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对数学活动的设计。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遵循合理原则,促过程优化
数学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个体学习活动中,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才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设计的数学活动是否合理,过程是否优化,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活动经验获得的质量。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观察、操作、比较、猜测、验证与推理等合理且有效的数学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获得优质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课前教师让学生画任意的三角形,再由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引出“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的猜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通过“量、算、拼、折”等方法进行动手操作验证。最后让学生进行推理、归纳,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
上述三个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历必要的学习过程,在活动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但理解了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本质,还积累了研究性、操作性、合作性等丰富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二、遵循有趣原则,促经验鲜活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好的教师,而数学中的一些知识的教学,如计算、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等是枯燥无味甚至是晦涩难懂的,如何才能把这类知识的教学变成学生喜欢,乐于接受的教学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研究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生喜闻乐见,极富趣味的数学活动。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有关数学的知识和原始初步的经验,在教学中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从而轻松掌握抽象的数学空间观念。
例如,三年级“千米的认识”一课,要让学生形成关于“1千米”的抽象的空间表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教师用课件演示1千米的长度;有的教师让学生复习1米的实际长度,告诉学生1千米就是这样的1000倍,让学生通过想象得出1千米是很长的初步印象;还有的教师是让学生到操场去感受1千米的长度。学生经历上述活动,对1千米实际长度的知识表象难以建构,而没有这样的空间表象做基础,不知1千米到底有多长,学习兴趣也没法有效激发,活动经验的积累更无从谈起。
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对长度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千米本质的认识欠缺较多,学生头脑中对“千米”没有具体的空间表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告诉学生今天的数学作业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就能完成,并出示要求。
1. 出校门口往东走的同学走到石桥头,往西走的同学走到砍下坂小卖部,往北走的同学走到后盂村三岔路口,往南走的同学走到樱花园入口。(大约都是1千米)
2. 估一估:你1分钟能走多少步?到达老师指定的位置要走多少分钟?(这两项看手表完成)你每一步大概多长?(回家后让爸爸妈妈帮忙量)一共要走多少步才能到达老师指定的位置?同路的同学可以一起完成并做好记录。
这样的教学设计围绕“趣”字展开,又结合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回家的路上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有趣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建立了关于1千米知识的空间表象,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亲身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使“千米”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内化,积累学生的数学生活性活动经验水到渠成。
三、遵循简洁原则,促效益增值
简约、灵动的课堂是我们的追求。受农村学校教具、学具缺乏,以及教师少、课量多的制约,我们既要尽量使课堂的教具简单,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让他们在充满童趣而又不乏思维深度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在教学三年级“重叠问题”一课时,笔者这样设计。
1. 创设情境,统计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项目。
2. 想一想,怎么可以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喜欢各项目的学生有哪些?
3. 学生设计方案,寻找解决两项活动都参加的学生的表示方法。(提供学具呼啦圈,渗透集合思想)
4. 思考、讨论怎么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你们所设计的方案。(渗透符号思想)
5. 介绍数学知识———韦恩图(图1)。
这样的课堂教学素材从学生日常都需经历的大课间活动中来,只凭着简单的两个呼啦圈作为学习材料,便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留足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不仅能掌握所学知识,又有效地积累了集合思想、符号思想等思维活动经验。
四、遵循缜密原则,促思维严谨
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也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缜密性。日常教学中,时常可以发现学生对概念理解模糊不清,叙述不严谨;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对题意理解不明、各环节考虑不周,导致解题错误等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要逐步培养学生严谨和缜密的思维习惯。
例如,教学四年级“平行与垂直”时,笔者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的数学活动。在理解两条直线存在的位置关系后,学生得出了“两条直线不是相交就是平行”“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互相平行”等结论。此时,笔者引导学生:“两条直线如果不相交就一定是互相平行吗?有没有可能两条直线既不相交也不平行呢?”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再一次参与数学活动,笔者适时点拨:“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它们相交吗?它们平行吗?”最后共同得出结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不是相交就是平行。”
数学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口头语言表达是否严谨、板书设计是否有条理、归纳推理是否严密、思维活动的层次是否恰当等都与学生思维缜密性的培养和提高密切相关,教师应注重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严谨思维的经验,不断提高思维的严谨性。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数学本质的、最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真正落实“四基”要求,有效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后盂小学 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