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汽车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2015-05-04 00:57沈言锦邓志革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7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协同创新

沈言锦++邓志革

摘 要 以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中高职衔接与协同创新为指导,以培养目标的衔接为切入点,以培养模式的衔接为基础,以专业设置的衔接为研究载体,以课程体系的衔接为研究的落脚点,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我国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边研发边实践的原则展开研究。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汽车职业教育;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7-0078-02

1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汽车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意义

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中高职汽车职业教育衔接,以汽车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以高职教育、中职教育和用人单位三方为共同创新主体,开展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高职教育研究所)共同受益。

中高职衔接不但可以让职业院校受益,还可以让学生受益、企业受益。实施中高职衔接,对高职院校教改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提升作用,促进各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实施中高职衔接,学生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更多有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实施中高职衔接,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受益者就是企业,企业可以根据自我的需求,招聘不同层次的人才,满足生产的需求,避免出现大材小用,或人才不够的现象,因此,研究创新机制下的中高职汽车衔接模式,企业特别是和汽车相关的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

综上所述,研究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中高职汽车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所有的参与者都可以从中受益。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做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

2000年左右国家教育部为中职毕业生(职高、中专、技术毕业生)通过单独考试进入大学打开大门。之后,各高职院校和各省市教育教育部门探索多渠道实施中高职衔接,为中等职业毕业生构建四通八达的人才“立交桥”。总的来说,全国高职衔接模式大致分为两类:

1)传统模式,即“3+3”模式。采取3+3方式,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3年在高职学习,由于高职的招生对象为普高和中职生,所以为后继的教学出了很大的难题,如何衔接也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关注点之一。

2)一贯制模式,即“2+3”统筹模式。中职和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模式,但由于是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的课程体系,所以其衔接的难度较低。

目前,学术界对具体到个别专业如何做好中高职衔接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研究,造成了该项研究出现了研究对象分布不均衡、研究深度不够、有价值的研究不多等问题,从而制约了中高职衔接在具体专业中的实施与推广。

国家正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是要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中高职衔接是关键。

综上所述,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中高职衔接”,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不同组织的主体间(中职、高职、企业)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应,前期学者中高职衔接研究在以下两方面有不足:

1)整体性,创新生态系统是中职、高职和企业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

2)动态性,创新生态系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因此,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中职、高职和企业为了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促进各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课题研究,就是以前期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出发点,运用协同创新的思维,研究目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对策。

3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汽车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内容

1)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汽车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以协同创新为指导,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充分发挥中职、高职、企业和高教研究所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与技术训练。

2)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汽车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以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中高职汽车衔接以协同创新为指导,以培养目标的衔接为切入点,以培养模式的衔接为基础,以专业设置的衔接为研究载体,以课程体系的衔接为研究的落脚点,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我国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边研发边实践的原则展开研究。

其具体的研究内容为:具体深入地调研企业的需求和中高职学生的基础,明确中高职学生的不同定位和社会需求;依托汽车产业,共建校企协同教育平台,做到管理协同、教学协同、文化协同、评价协同、资源协调;以协同创新为指导,构建中高职汽车职业教育衔接新模式;根据不同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的规律,统筹制订不同的可衔接的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创新模式的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衔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和“中高职衔接模式”,大力提升教师的衔接意识和教学的目的性,研发适合的“中高职衔接”教材。

4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汽车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的的不同,实现中高职的全面无缝对接,在具体的研究中主要解决的问题为:

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构建 如何最大限度地使各资源和要素实现有效的汇聚,如何能够有效地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各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协同创新机制下的教学模式的全面衔接 无论高职还是中职,教学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所特有的教育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协同创新机制下的教学目标的全面对接 教学目标的对接是课程衔接的核心,也是贯通课程体系的主线,是实现课程衔接的基础。

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专业设置的优化 专业设置要体现人才培养层次的需求,中职的专业设置重技能,高职的专业设置重内涵,在此基础上,实现专业的全面衔接。

5 小结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汽车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本文以协同创新机制下的中高职汽车职业教育衔接与协同创新为指导,以培养目标的衔接为切入点,以培养模式的衔接为基础,以专业设置的衔接为研究载体,以课程体系的衔接为研究的落脚点,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我国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边研发边实践的原则展开研究。其研究思路和价值对相关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辛琳.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组织行为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11,27(1).

[2]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3]郭扬,王琴.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J].职教论坛,2008(1).

[4]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5]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

2012(2).

[6]热罗姆·班德.价值的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协同创新
五年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优化师资管理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