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瑞
摘 要 运用教育学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教学生活实际,以案例为导向展开研究,走进电教,感受微课,品味历史,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电教;微课;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7-0054-02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笔者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在电化教育的背景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1 电化教育——构建信息时代的师生关系
曾经一根粉笔三尺讲坛,默默耕耘几十年,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也培养了万千人才。然而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诸多领域和行业。电化教育也日益影响着教育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在一年一度的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这种影响尤为显著。笔者曾经指导了多届校级和市级研究性学习活动,对电化在其中的地位感触颇深,对电化教育在构建信息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中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
笔者曾指导“石嘴子渡口的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研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笔者要求小组成员务必亲临石嘴子渡口,为后面的PPT制作和研究报告积累原始素材。一方面,要拍摄相关照片,测量相关数据;另一方面,要拍摄视频影像,完整记录调查研究过程。掌握原始素材之后,制作PPT也就得心应手了。当组长任慧兴冲冲到办公室,很自豪地拿出他们制作的课件时,笔者提出很多修改意见,可以看出,她原本以为成果很精彩了,没想到会有那么多缺陷,积极性似乎受到一些打击。但是再次过来时,笔者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成功之处,找到了很多闪光点。首先是确定了完整的结构;其次体现了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最后,PPT制作具有立体性和艺术性。他们也渐渐恢复了自信。就这样,笔者不断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小组成员不断切磋修改,最终调查研究报告得以完成。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也是主体,学生是教育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者。师生关系本质上是命令—服从的关系。在电化教育的背景下,在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过程中,学生提出方案→教师给出建议→学生修改→教师再建议→学生确定最终方案,师生关系本质上是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
这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传统的师生之间不可能具有的关系。而最后研究成果在学校集中比赛展示的过程,也正是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和升华。
2 感受微课——体验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
微课是电化教育的一种新形式。笔者在东北师范大学进修时,主要培训内容围绕微课展开,第一次知道了微课的定义、制作过程、展示问题等知识,很快就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己也开始尝试制作微课。
刚开始时,制作的微课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图像不清晰、声音不清楚、讲解过多、知识点的展示上还不够简洁等。通过不断的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笔者现在制作微课已经很成熟老道了。和学生分享微课的成果成为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件乐事。微课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很多人认为历史课很简单,就是多记多背。其实,这是对历史学科的误解。高中历史的很多知识如果理解不了,很难做对题,也很难实现三维目标。通过微课,让学生提前了解掌握一些重点和难点,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学习效率都大有好处。如在讲授“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一课前,笔者制作了该课的微课,让学生去预习。这段微课只有八分钟时间,但是紧密结合课标要求,重点阐释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代议制的基本概念以及异同点。事实证明,该节课上得非常成功,重难点的突破非常有效,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课下和学生交流过程中,他们对微课也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微课有很多优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先教后学的模式,虽然也有课前预习的理论和实践,但是在现实学习中往往流于形式,因为他们很难做到真正有效的课前预习。成功的微课浓缩了课堂重点、难点等精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听懂,但是已经大致了解课堂内容和知识导向,对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课后复习效率大有帮助。当然,学生也对微课提出一些看法,主要是作业较多,各科微课会占用大量学习时间。这种问题只能随着国家教育的发展进步逐步解决了。总体来看,先学后教模式和先教后学模式相比,具有诸多优点,作为电化教育背景中的新生事物,值得推而广之。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笔者教学的新常态,使师生都受益颇多。
3 品味历史——步入课件导向的历史境界
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很喜欢把历史课讲得诙谐幽默,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这确实是很好的授课思路。但是,仅仅靠讲授恐怕很难在一节课中展示丰富多彩的历史天地。笔者以前也认为课件上课使学生过多关注形式,而轻视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能力的培养。也确实有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上历史课虽然很有趣很轻松,但是学不到多少东西,学习能力没有太大提高。
后来,多次尝试课件教学后,发现课件教学其实有很多优点,尤其是让条条框框的历史变得生动活波起来,让生硬死板的图片变得有立体感了,也让故去的历史人物和典章制度变得鲜活起来。要解决学生提出的上述问题,笔者在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展示之中,渗透该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知识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在课件主导中学习历史,在学习中品味历史,在历史中感受乐趣、提升能力。
课件对历史三维目标的呈现在学校主要通过白板实现。传统黑板在历史课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较少。白板和黑板,虽然仅仅一字之差,但是其体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却有重大差别。白板展示课件,课件呈现三维目标,课件导向步入历史境界,即情境、 疑境、 意境的三重历史境界。情境之中,学生要浏览课件,视野要开阔,眼界需高远,要敢于提出创新问题,然后小心求证。求证的过程自然要按一定的方法来做,既有科学的流程,也有师者的点拨。但是课件材料催生问题,历史学习进入疑境之中,这才是真正探究历史知识的境界。疑境之中,教师对课件材料剥茧抽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近代哲学家冯友兰提出人生的四种境界是自然界、功利界、道德界、天地界,一语道出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天地界,即悟史—意境之中看历史。天地的视角正是老庄看问题的高度,悟史就要从天地高度获得历史的真谛,不拘泥于具体的人物、事件、评价,不局限于微观、中观的观察视角,超越历史,感悟历史。感悟历史之渊源,感悟历史之博大,感悟历史之中西一体,感悟历史之新陈代谢。在感悟之中,品味到中国、世界、宇宙的大历史,那么,学史、问史就会渐入意境,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便是历史课件导向学习的最高境界——意境,课件中的“最终结论”也正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在电化教育中,笔者收获了新型师生关系,感受到了微课的魅力,引导学生品味历史,教学的兴致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