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特征与学情考量: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着眼点

2015-05-04 08:49马金友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鸭蛋汪曾祺学情

马金友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公开课比赛。参赛的课文是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下面是本课的教学主要流程。

1. 导入。

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样式多样,内容丰富,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景。在众多节日中,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今天,散文大家汪曾祺将我们带回他曾经历的端午节。

2. 作者介绍。

汪曾祺,江苏省高邮市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PPT展示汪曾祺先生像。)

3. 精读课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课文中具体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哪些风俗?哪些特产?

明确:端午节的风俗主要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家乡的特产主要有“高邮鸭蛋”。

(2)是什么感情使作者对故乡的鸭蛋如此情有独钟呢?

明确:是因为作者对故乡的赞美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想。

4.品味语言。(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你觉得这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你能结合具体文句赏析吗?

明确:口语色彩浓郁,语言平实。(例句赏析略。)

这节课得到了参赛老师的多数肯定。但就自身感受而言,感觉太过平淡,学生反应并不佳。课后,教研员找到我,给我提出了几个赛后思考题:“汪曾祺的这篇散文该教什么呢?”“为什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当时慌乱的我,草草地在教案边缘空白处记下了这两个问题。当天晚上,教研员给我推荐了一本参考书和几篇文章,让我认真阅读,然后写出心得体会。

书的名字是《散文教学教什么》。这本书是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编的一套“参与式语文教师培训资源”丛书中的一册。该书采用“讲座”“批点”“链接”“讨论”“实录”等多元化的编写模式,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中学语文中散文教学的策略。读罢该书,我深受启发。下面摘录部分内容:

“《藤野先生》的教学存在诸多误区,表现为:(1)重点教藤野先生其人,忽略鲁迅的情感思想,即便教鲁迅的情感思想,也大多停留在爱国主义的浅层次上,未能体会出作者复杂的深层的情感变化。(2)语言品味不到位,不能体会出调侃与庄重两种语调交替使用的意味……《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品兼具叙述和抒情的特点,有时还夹杂着部分说理和议论……回忆性散文,它不同于其他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文中有两个‘我——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有两种类型的情感交织——过去的‘我的感受和现在的‘我回忆往事时产生的感受。忽视这种体式特点,就容易把这篇散文和其他类型的散文混淆,甚至和小说等同起来。”

这个部分的内容,虽然以《藤野先生》为范例说明,但对于散文,特别是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具有极其宝贵的指引作用。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也属于作者怀念追忆之作,自然,“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应属于语文教师备教该篇散文不可回避的内容。

下面,是何平教授(江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过度和不及——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什么》的相关论解:

“教这个单元如果仅仅让学生掌握课文中民风民情的‘学问,而不去玩味课文中蕴涵的作家丰富的个人情感,就是一种‘不及…… 问题是,当一个漂泊异乡40年才得以还乡的游子,当他怀着乡愁乡思去抒写故乡之风景、风俗、风物的时候,他真的能够心如止水吗?《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曾这样写到:‘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不过,汪曾祺的乡情在《端午的鸭蛋》中已经是够节制的了,他在《咸菜茨菇汤》最后甚至这样直接抒情:‘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显然,‘文的框子根本无法框定他的‘情。这就是散文文体自由的魅力。”

实际上,这段文字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当一个漂泊异乡40年才得以还乡的游子,当他怀着乡愁乡思去抒写故乡之风景、风俗、风物的时候,他真的能够心如止水吗”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实际上便是对上文提及的回忆性散文最典型的特点(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的一种释解。

何平教授在这篇文章中还认为:“如果仅仅将重点放在濡染汪曾祺情感的‘学问上,而不在汪曾祺作为文体家和语言艺术家上有所作为,显然是又一种‘不及”“汪曾祺是反对散文的‘过度抒情的”。

下面是江苏省作家协会的汪政老师关于《端午的鸭蛋》的看法:

“《端午的鸭蛋》就是很典型的‘汪体,是很典型的老年文体——质朴无文,情感散淡,其表露出的乡思和饮食上的趣味,也不太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这样的文章,只有到了汪老为文时的年纪才能与心戚戚。因此,汪曾祺的文章虽然素有美文之称,但在教学上却并不宜以美文的教学思路来处理。武断地说一句,不要说学生,就是现在执教鞭的青年老师也未见得能得其中三味。事实上,我看过的许多《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都在强作解人。我估计,教与学两方面都会觉得很累。”

《端午的鸭蛋》这样的文章该如何处理呢?我以为,其恰当的位置应该是在文化读本或乡土教材中。因此,当它出现在语文教材中时,我们不妨以活动课程资源来处理,让学生通过它认识传统,体验文化,感受自然的节令与生活的趣味。”(摘自《对一篇老年文章的文化安排——〈端午的鸭蛋〉教学建议》)

这段文字的价值在于,给予我们一种“跳出来”的备教思维。何谓“跳出来”的备教思维?以前我总以为:在阅读教学中,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文本。当然这样的观点不能说不对,然而,现在看来这样的观点有时偏颇。实际上,当我们认真研读教材的同时,还应考虑学生的基础、接受水平等学情因素。我想这方面的价值与重要性在汪政老师的上述言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面便是我赛课之后的阅读修提过程与心得。有了这方面的铺垫之后,再来审议我赛课的案例与那两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便有了明晰与深刻的重构脉络的可能了。

首先,缺乏相应的文体意识。显然,我赛课时所使用的教学设计中,回忆性散文的突出特点缺失了。究竟汪老先生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的独有绪意与他过去的心境有何不同呢?探寻其中的味道,是一种动态的语文思维意识,远比静态地审视“这一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要深刻,要耐人寻味得多。

其次,缺乏相应的学情意识。现在想来,这个话题或许便是“为什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呢?”这个问题的缘由所在了。我的备教始终盯着教材、文本,却不暇顾及学生的感受。这是一种不良的备课习惯,最终会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当然也包含语文教学)的“满盘皆输”。

当然,在关注了文体特征:“散文”,以及汪曾祺散文特征:“汪体”之后,在充分考察了学情基础之后,我的心中涌现出一个问题:如果“学情”不佳,也就是说,学生没有充足的认知积淀去接纳“回忆性散文”的突出特征与“汪体”的特质,我们该如何进行相应的教学呢?是舍弃文体意识,迁就学情;还是不顾学情,勉力为之呢?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每一位语文教师或许都要在这个两难抉择中去寻觅平衡点。这个寻觅的过程值得我以及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研探。

另外,经由此次艰辛而深刻的赛课经历与思考之后,面对语文阅读教学这一愈发沉重的话题,我深深地感受到“专业指引”对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重大意义。专业指引一则指前辈们的教诲,二则指专业书籍的介入。没有语文前辈的悉心指点与那些专业书籍资料的强力支撑,我这样一位一线教师是很难以一种崭新而高效、科学而务实的眼界与思维去审议自己的课堂教学。当然,本次经历似乎仅仅囿于散文阅读教学,实际上,有了这样一个开端,面对小说阅读、面对整个语文阅读乃至作文教学等维度的内容,我有理由相信,我的心中会拥有一份更加持久的定力与安然!endprint

猜你喜欢
鸭蛋汪曾祺学情
鸭蛋大约有多重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