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军
【关键词】错误生成 课堂教学 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83-01
动态的课堂教学,随时都有学生的“错误生成”产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是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适时灵活地对学生的“错误生成”进行引导,有效挖掘学生“错误”背后的教育价值,将错误的生成转化为积极的讨论、勇敢的探索,使学生出现错误时,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能够顺利地走出错误的“泥潭”,感受错误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精彩。
一、创设情境,让错误生成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下得到充分展现
宽松的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生成自然、贴切,顺应学生的思考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使学生的见解和观点充分与其原有认知、个性和情感相吻合。即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错误的,它也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展示。例如,在学习有关“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提供一些学习用品,由学生扮演顾客购买学习用品。这时,学生A在商店里购买了橡皮和铅笔,其中橡皮的价格是1.50元,铅笔的价格是2.6元,他买这两样东西时支付了1.76元,而负责收钱的学生也没发现问题。这一场景说明学生可能没有理解小数加法的要领,也可能是粗心。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从而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1.50和2.60这两个小数的含义,知道了1和2分别表示的是“元”,而0.5和0.6分别表示的是“角”,因此这两个数相加的时候应该“元对齐、角对齐”,从而掌握了“数位对齐”的原则。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较好地暴露了学生在学数学中容易犯的错误,并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不仅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使学生对“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实现了思维的突破,从而领悟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做到了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二、展示错误,让错误思维得到扭转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数学的概念或原理进行质疑。由于学生思考得不全面、不具体,难免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却不能做到自我调整和攻克,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错误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辨析和探究,在师生、生生的共同努力下把错误生成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例如,在学习有关“乘法计算”时,学生对于位数带零的数之间的乘法不理解,在计算“120×34”时,往往会出现众多的错误。学生在对比中不理解“为什么要向左移两位”。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板书,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展示出来。学生从而发现:有些同学在计算中清晰地看到了第二步结果中的“6”与第一步中的“8”相比向左移动了一位;而另一种看法是将第二步结果中的“6”与第一步结果中的“4”相比向左移动了一位。展示算法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维,逐渐明白了末尾为零的数之间的乘法,使得课堂学习真实、高效。通过展示,错误思维得到暴露,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容易出错的内容上,从而帮助学生扭转错误思维。
三、观察对比,让学生在整合的错误资源中提升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典型练习来代替“题海战术”,鼓励学生对同一道题目提出不同的认识并进行整合对比,能帮助学生弄清楚运算定律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并能让学生在学会迁移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有关“简便运算”时,学生不能通过观察迅速地找到便捷的计算方法。针对学生的各种错误生成,教师就可以对其中的错误资源进行整合展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其他同学做出分析、评价。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用别人的方法与自己的进行比较,不仅能够发现其中的错误点,而且够发现其中的优点,并能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解题方法做了改进,从而得到了正确的、简捷的方法。如学生在计算“44×25”时,有的学生这样解决这个问题:(11×4)×25=(11×25)×(4×25),显然学生混淆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通过与44×25=(11×4)×25=11×(4×25)方法的对比,学生感受到了简便计算的魅力。
课堂上出现“错误生成”往往是学生思维不畅的表现,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疏导”而不是“阻止”,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由、轻松地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大胆地将自己的观点展示出来。这样,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思维的不足,并利用学生的错误生成因势利导,使讨论、探究能够结合学生的思维来展开,充分地挖掘错误生成背后的价值。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