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
摘 要:本文以赤峰地区为例,论述了在地方高校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音乐文化的教化功能,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本土音乐教育的开展,暨传承了传统音乐文化,又可服务于地方经济。
关键词:高校;本土音乐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70-02
本土音乐是一种经由历史文化积淀而发展传承下来的具有浓郁鲜明地方性、民族性的传统民间音乐。它植根于本土音乐文化环境,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还记录着这个地区的历史,印证着这个地区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承载着人们的情感。
赤峰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创造积累了大量与本地区民众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与本民族血脉息息相关的本土音乐。如:传统民歌、说唱音乐、民族器乐、歌舞音乐、戏曲音乐、寺庙音乐等。
本土音乐教育,就是以本土音乐文化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的音乐文化教育。目前在赤峰的地方高校中,大部分学校非音乐专业的公共音乐鉴赏课尚未开展起来,本土音乐教育的开展就无从谈起了。即使在音乐专业中,也仅仅是在某些教学领域中,引用了本土音乐作品,如声乐教学中选用蒙古长调民歌,在器乐教学中选用古老的马头琴曲,而且随意性较大,没有相对统一的教材、规范的要求。
在地方高校中是否应该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开展本土音乐教育的意义何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课程。”笔者以为,本土音乐就属于教育部鼓励开发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课程范畴。开展规范的、有选择的、并且精心组织的本土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本土音乐教育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学校音乐教育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本土音乐是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在我国现行社会体制的现实中,音乐文化传承的渠道不仅仅是社会民间、音乐团体为主体的传承,学校教育也是音乐文化传承的一条重要渠道。
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且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通过他们可以扩大本土音乐的传承面;同时这些大学生又是一个拥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群体,他们会在传承的过程中加入现代音乐文化元素,使本土音乐得到发展。本土音乐的优秀曲目在这些大学生中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深谙这些音乐文化折射出来的民风民俗、历史上生产生活的内涵,并且喜欢这些本土音乐,就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就要挖掘、整理、筛选本土音乐的精品,再把这些本土音乐精品融入到不同形式的音乐教学中,也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二、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音乐文化的教化功能
荀子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透彻地阐明了音乐的教化功能,说明我们的先人早在古代就已知晓了这一道理。音乐以其独具的特质,顺随人意,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进而感动人心,借以起到教化的作用。
传唱在赤峰巴林草原上的《善良之歌》唱出了“崇敬万物和谐共存,厌恶一切狡诈作坏”,“宽容大度的善良人”,“忌讳邪门歪道,也不贪酒色不害人”。旋律舒缓凝重,歌词直白朴实,讲出了做人的道理。教化人们弃恶扬善,要崇敬万物和谐共存,这里的和谐共存,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动物的和谐。而流传在赤峰草原上的《天上的风》,则是一首励志民歌,歌词中写到:“天上的云啊不平静,世上的人们不能长生,谁也没喝延年的圣水,凡事都要趁着年轻。天空上的风啊刮个不停,世上的人们时光有限,谁也没喝不老的琼浆,年轻的人们要埋头苦干。天上的星星啊照亮大地,文明能给人们带来幸福,要想摆脱愚昧的日子,现在就要多下辛苦。天上的月亮啊照耀大地,世上的人们追求光明,为了不再任人宰割,有志的青年加倍努力。”每段歌词的前两句通过对云、风、月的描写,借喻明理,阐明要想摆脱愚昧的日子,不再任人宰割,有志的青年就应多下辛苦,加倍努力。歌词寓意深刻,使人在歌唱和欣赏中受到教育。古老的励志民歌今天传唱,仍然有着激励年轻人的教化功能。还有许多描写草原、思念家乡、感恩父母的歌曲,都从不同角度渗透着教化功能。
三、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本土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为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音乐专业的学生所认识、接受,而不是片面地认为本土音乐都是些土得掉渣的东西而鄙视它。现代音乐的辉煌,也是从这些土的掉渣音乐的基础上丰富、升华,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伴随着历史的推移,本土音乐以其独有的生命力,走到今天,发展到现在,自然有其被社会认可和被公众接受的一面。大浪淘沙,历经久远年代流传下来的本土音乐中有大量精品,这些精品是民族文化的积淀,记载着本地区、本民族曾经的生产与生活,传达着这个地区民众的情感。而这些在传统教材中是没有的。
青年学生应该认识到,本土音乐的学习,既可以使自己在学习中享受本土音乐带来的精神愉悦和精神熏陶,了解这个地区的音乐文化,还可以学到更多音乐知识,掌握更多的音乐素材。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去了解更多地区的音乐文化,积累更多的音乐知识,拓展自己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音乐品味。
四、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人们喜欢音乐,就是为了在音乐中寻求快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美感,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和美好心境。在这种心情和心境下,音乐使人们的良知和德行得到积累,并凝聚、积淀成一种道德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使人们变得更纯真善良。
本土音乐历经久远的传承,流传下来的精品可以使人们在欣赏中得到愉悦的同时,激发人们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情结。本土音乐不同于直面的哲理阐述,也不同于面对面的育人说教。而是在表演与欣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如荀子所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就可以在音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在传唱的赤峰民歌,特别是蒙古民歌中,不乏赞美家乡、歌唱美好生活的民歌。如《我的故乡》,以“连绵不断的蔚蓝山陵,起伏天边的银色沙海,那是母亲生我的地方,让我一生眷恋的故乡”的歌声,唱出了对家乡的眷恋,情深意切。《吉祥的草原》唱到:“在这富饶的草原上,牧人的生活多美好。在这吉祥的日子里,欢乐的歌声多嘹亮”,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歌曲以朴实真挚的语言,优美流畅的旋律,表达着对家乡的思念,对生活的赞美。一个对家乡无限思念,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一定会对祖国充满爱的情怀。还有许多颂扬母亲的民歌,一曲《小鹿》,在舒缓的旋律中唱到:“……母鹿喂饱了小鹿,引开了打猎的人,……失去母爱的小鹿,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借物喻人,唱出母鹿为保护小鹿牺牲自己,颂扬了母爱的伟大。《沙力哈达》的歌词写到:“红糖再甜也甜不过妈妈的笑容,奶酪再香也想不过妈妈的乳汁”,“想起抚育我的母亲,泪水蒙住了我的眼睛”……歌声直接唱出了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恩情的铭记,与现今火热唱响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感恩的意识在歌唱与欣赏中得到了升华。
虽然这些经久的民歌没有现代新潮的词语,但朴实真诚,只要你走进歌声,用心去唱,用心去听,用心去想,就会体味到内中的无穷魅力,心灵受到震撼,引起自己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波澜,进而联想到自己的父母、身边的亲情,感恩意识会油然而生。而听到思念家乡的歌声,对生活赞美的旋律,家乡的山山水水就会浮现在眼前。一个对家乡无限思恋,对生活充满激情,对父母恩情铭记的人,自然会对祖国充满爱的情怀。
五、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可以服务于地方经济
虽然是地方高校,但是都面向全自治区招生,有的院校还面向全国招生,这些来自不同省区和不同盟市的学生,接受本土音乐教育,就为地方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曲目向外传播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向他们的家乡、他们的亲朋介绍赤峰地区的优秀本土音乐文化,间接地提高了赤峰的文化知名度和旅游城市知名度。
赤峰市打造旅游城市名片,离不开音乐文化。向来赤峰旅游的游客推介赤峰的历史、文化,举办文艺演出,出版音乐CD,必不可少地要有本土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精品,而这些活动的开展,地方高校的学生,特别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参与到其中来。他们的参与,无论从人才、音乐器材装备、表演设计,还是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现代音乐元素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他们在培养音乐人才的同时,以自己的优势加入旅游活动,可以提高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品位,丰富旅游文化内容和形式,是一件地方旅游经济和学校本土音乐教育双赢的好事。
哲人柏拉图说:“音乐教育,除注意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成美和善的。”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本土音乐教育,既要考虑到音乐给学生带美的愉悦、知识的积累,也要想到音乐的教化功能,即从思想上给学生以正能量。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赤峰市文化局.昭乌达民歌(汉译本)[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孙培青,赵荣昌,张发琨,徐德.教育名言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3〕巴林民歌精品选[M].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