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内在逻辑

2015-04-30 12:24谢秀华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现实性以人为本

摘 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逐步生成于每一代人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追求的现实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现代社会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需要获得极大满足,但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精神生活却不同程度的失落了,人的生存发展面临着新的异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挑战。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贯彻“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构建使当代人能够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想性;现实性;以人为本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理想,结合现时代人的发展状况,深刻理解和掌握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考察人的现实生存和发展状况,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生活条件,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任务。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诉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宗旨,人的全面发展指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和展开。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根据,人的本质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生成的。人的本质的占有和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性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据,人的存在价值是体现在社会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最主要的是人充分地发展人的社会性。人一出生就不得不接受已有的社会文化成果的教化,生活在由各种关系构成的社会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包括人的劳动能力、创造能力、交往能力等。主要的是劳动能力的发展,劳动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对象化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积极发挥,在劳动成果中展现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程度;人的体力和智力也日趋发展“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就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就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2]劳动能力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主要是指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个性的发展包括“个人的智力、体力和道德的协调发展,个人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协调发展,他的兴趣、志向得到充分实现;他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也就意味着人的彻底解放。”[3]“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4]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和谐统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需要是人对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要求,人的需要意味着人对自己的生命活动及其环境和条件的依赖关系。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发展自我,实现个人的价值,“应该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5]自我选择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呈现为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每一时代人们的发展状况与他们具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紧密联系。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境遇

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人生存发展的领域,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的生成和展开,人的生存并不是简单的存在,而是表现为一种发展、生成性的存在。人的发展与现实世界相互决定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全面发展分为: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亦即前资本主义阶段,人的特性是原始的“丰富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发展阶段,产生了私有财产和社会分工,人受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的支配;后资本主义亦即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马克思对人发展的不同階段的论述,可见人在不同的社会现实发展中生产生活,但同时也是向人类的全面发展迈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是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发展带来巨大的进步:首先,当代社会人类生产能力极大提高,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物质财富,社会经济发展从生产型开始转向消费型转变。其次,科学精神是求真的精神,在科学精神的感召下,社会主体不断提高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劳动者极大提高,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不断培育出求真、合作、追求真理的精神。生产活动中科技日益发展和管理更加人性化,异化劳动的状况有些缓解,这些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人类自身发展呈现出自由化、多元化的状态。社会政治渐趋民主化、社会文化价值多元化、人的生存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但科学技术在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造福人类的同时,技术理性对社会及人的发展的负面效应也突出出来。其一,科技把参与科技过程的人变成了它的工具体系的一个因素;人的整个复杂的意识也得被它统率着,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也被格式化了。其二,科技对人的发展的另一个负面作用是,科技的极大发展,社会物质生产能力极大提高,人们生活在物质丰裕的社会,不在为生存而奔波,许多人不能合理地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而是吃喝玩乐、攀比消费。在物质丰裕的同时精神却空虚了,失去了积极向上的发展动力。

三、从现实出发构造当代人能够全面发展的生存环境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美好的理想,需要每代人的共同努力,因此,这一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把这一理想付诸现实的社会发展中。我国目前正处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立足现实创造环境,多方面努力促进人的发展。

注重对公民进行教育。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全面开发人们的感官、情感、智力、心理和精神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使受教育者在获得生存技能的同时,综合素养也相应地得到提高。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水平和审美情趣;引导他们过有个性的生活,弥补社会分工给人造成的片面发展。

塑造人类的精神家园,为人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柱。人是追求意义、价值的存在物,其生存价值得到承认,就会感到自己生存有意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使人的生活更匆忙,侵占了人类精神发展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扬弃我们长期以来以物质消费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向节制物欲,以文化精神消费为主,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发挥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是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更有价值感和更大的自由度。社会进步与否应该用人的生存状况的改善程度、人的发展程度以及人的精神、道德状况来衡量,而不能用外在于人的发展的物的指标来衡量。

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为人的发展提供制度环境。制度是人们实践和交往活动的产物,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活动所必需的规范。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制度和秩序。所以说,处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等之间的关系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

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以人的发展作为评价各项工作的准则。人类反思工业社会以来,只是侧重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以物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社会发展方面人们只注重如何使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快,而不关心“为了什么发展”和“怎样才是好的发展”等意义问题,人的发展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下来在这一发展观的指导下,出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身的矛盾等各种危机。综合各国各时期的经验教训,我国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全体人民建设社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每一个个人的利益和发展要求,保障每个公民的发展需要。发展过程中,一切工作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确立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协调发展,使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97页。

[3]袁贵仁《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13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3页。

作者简介:谢秀华,女,大连交通大学思政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休闲哲学。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现实性以人为本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实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