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字路口”的比较文学学科

2015-04-30 00:45王梦晓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命题

王梦晓

摘 要:比较文学学科自产生以来,关于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的芜杂论争便从未止息,发展到现在更是走到了“十字路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关乎学科命运的问题,关于其学科前景,以比较文学研究中经典的“中国无悲剧”的命题的分析探寻过程为例,足可以窥见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着反复无标准或片面地设定标准进行分析比较而难以取得实质性进步的弊病,同时其导致的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特质忽视而引发的戕害亦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命运;“中国无悲剧”命题

最近一个时期,关于“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议论芜杂,不少學者甚至提出取消比较文学学科,比较文学的发展到了十字路口,面临着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

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研究”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奠定的“影响研究”。这本是一个良好的比较文学开端,后来却走向了旨在限制比较文学研究范围学科理论轨道上。

第二阶段是由美国学派奠定的“平行研究”。为了坚决表明突破法国学派人为限制的态度,雷马克虽然在他著名的比较文学学科定义中称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1]然而,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又不无担忧地说:比较文学要是成为一个几乎可以包罗万象的术语,也就等于毫无意义了。如此一来,比较文学必然会走向泛文学,亦即泛理论的道路,甚至走向以文学理论代替比较文学的道路。

第三个阶段是“跨文化研究”阶段。9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大潮,比较文学研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要求比较文学实现自身定义的世界主义承诺,于是比较文学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强调东西方文化异质性的跨文化研究的阶段。

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前景的问题,万不可笼而统之地给予支持或者驳难的态度,应当从比较文学的具体研究中探寻其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而“中国无悲剧”命题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典例,对其作恰当的分析自然可以部分洞见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前景。在比较文学兴盛的影响下,中西悲剧的对比进入了比较文学学者的研究视野,因此有学者提出“中国无悲剧”的命题,提出之后便引起了学界大范围的讨论,一直尚未有定论。对“中国无悲剧”命题持支持态度的一派应当首推黑格尔——他认为“中国人缺少自由意识,缺少悲剧精神。”[2]朱光潜先生也明确指出:中国根本没有悲剧。

沿着他们的思路我们会发现他们之所以得出“中国无悲剧”这一结论,主要是由于与西方悲剧相比,中国悲剧虽描述苦难,却从来不把苦难作为悲剧的最终目的,而采取大团圆的结局;在命运悲剧、英雄悲剧、性格悲剧等方面也有着诸多差异。

然而这还只是比较文学的一部分工作,作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还需要分析造成不同文化文学作品差异的根源,于是他们刨根问底,综合社会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给出了答案——从中国方面来看,封建社会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禁锢了“中国式英雄的产生”,同时儒家思想倡导的中庸和谐之道表现在中国的戏剧中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此也就导致了“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3]的质疑,同时,加以佛教的“生死轮回、“来生修世”学说和天堂阴府的影响。所以,中国悲剧虽通常是以大团圆为结局。即使最后死了,也会是以一种死后再生的“化生模式”呈现,从女娃淹死后化生为精卫鸟到梁祝死后双双化蝶一脉相承。

紧接着比较文学学者会从影响文学发展的各个因素出发研究西方悲剧形成的原因,一番分析比较之后,比较文学学者会得出一个结论——中西悲剧不可含混而谈,两者之间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呈现着迥异的发展方向。至此而言,这似乎回到了研究的原点,结论与起因之间又巧妙吻合了——不正是由于中西悲剧之间的固有差异才使研究者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吗?不正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才催生了比较文学学科吗?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理论怪圈,不停地在原地兜兜转转,始终不能从本质上取得有建设性的成就,可是有人会反驳,在研究中对中西悲剧差异形成的因素剖析的成就被掩盖了,即使是在如今全球跨学科、跨文化的语境下,上述成就亦存在学科越界的问题:中西悲剧的差异亦可以由历史学家完成。

中西悲剧本来就是迥异的精神文化的背景的产物,若以西方悲剧为标准称“中国无悲剧”,那么同理以中国悲剧被标准,那么我们就会顺利成章的得出结论“西方无悲剧”,如此的反复无标准或片面地设定标准的进行分析比较,只能是一条耗费人力、物力却看不到实质性发展的

道路。

比较文学又以“世界文学”为标榜,将一系列精密的分析用于中国全新的文学创作实践中,但是套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衡量中国的文学发展轨迹,从而盲目地附庸,忽略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这是比较文学的前提性错误,最终只是在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的前进性设限。

比较文学尽管以各种方式摆脱饱受争议的“比较”二字,但是从其发展来看,比较文学的题中之义正是“比较”,比较作为一类常用的分析方法可谓至关重要,但是以“比较”支撑一门学科的发展往往陷入盲目比较、片面比较而导致无实质性作为、对文学症候性误读和曲解的

泥淖。

参考文献:

[1][美]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J],张隆溪译.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1

[2][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297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127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命题
中国比较文学概论类教材编写与话语创新
我喜欢自己命题
下一站命题
法国和美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探析
2011年“秋季擂台”命题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比较文学的发展与危机
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