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祥林嫂临终前的三个问题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在当时黑暗社会的重压之下,在人民的苦难之中,鲁迅所寄予的一丝希望。
关键词:祥林嫂;三个问题;希望
关于鲁迅的小说《祝福》,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封建四权对人们的迫害,封建社会吃人、礼教吃人所酿成的悲剧,但是却不能注意到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暗含的希望。祥林嫂一生遭受封建礼教、道德的摧残和折磨,但在临死前却对魂灵、地狱之说,提出了大胆的怀疑,本文认为祥林嫂的三个问题对于祥林嫂这个人物乃至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重大意义。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封建王权虽被推翻,但随之崛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深深扎根在民众心中,仍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忧愤彷徨,渴望在迷茫中寻找一个新的方向。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勇士”,他不会因为这暂时的失败而堕落,而是会奋起反抗。正如他在《彷徨》集扉页的题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目前的情景虽然黑暗,但是仍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毕竟已经有了亮光,有了希望。那么在《祝福》里面我们是否能找到这一抹亮光,这一丝黑暗里的希望呢?现在让我们看一看祥林嫂的三个问题。
一、关于“魂灵”的疑惑
祥林嫂在遇到识字人、出门人、见多识广的“我”之后便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面对如此悚然的一个问题,“我”如芒刺在背,踌躇中却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祥林嫂,一个走投无路沿街行乞的女人,不对我讨钱,而却质问魂灵的有无这种纯然形而上的问题。祥林嫂为何会问出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地位低下的农村女人,怎么敢对神灵发出质疑?首先,祥林嫂是一个生活于农村下层的一个劳动妇女,没有受到任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的精神洗礼,她对于鬼神是完全的敬畏的、信服的。但是她却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这对于那个时代,对于祥林嫂而言实在是非同一般,这是经过了无数次惨痛的教训之后,才好不容易得出的一丝疑惑,对鬼神的毫无条件的信奉没有换来所谓的幸福,反而是精神上越来越严重的痛苦和创伤,于是她会对人生,对生命的终结发出此般的疑惑。什么是“疑惑”?疑惑就是怀疑,是一种反叛想要找寻真正的东西。生者的魂灵尚不能得到神的庇佑,那死者的魂灵还能有甚么指望呢?祥林嫂的一生都是处于被压迫,被伤害之中的,她的灵魂在父权,夫权,神权的多重压迫下面,已经麻木,扭曲,甚至连悲哀也没有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生者的魂灵已经死去,死者哪还有甚么魂灵?此外,为何祥林嫂要找出门人、不在本地的“我”来询问呢?本文认为祥林嫂对于充满封建宗教礼制的“旧地”已经产生怀疑,已经绝望。于是向外来的我进行询问,寻求外面“新地”的新的希望,这是祥林嫂对新世界幸福的向往。
二、对“地狱”的质询
祥林嫂接着问第二个问题:“‘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地狱”是存在于中国汉族传统宗教观念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只是亡灵归宿——阴司的一个部分,那里囚禁着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遭受着酷刑的惩罚,那是一个荒凉、恐怖、痛苦、阴暗的地方。阎罗王是最大的审判者,审判人生前的罪孽,量定其在地狱应受的惩罚,人只有业报受尽才能出离这苦痛无间的地狱。善女人柳妈恐吓二嫁的祥林嫂说她应该在二嫁的时候索性就一头撞死,现在第二个男人死了,自己落了一件大罪名,“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因此劝她到土地庙捐门槛赎罪,捐了门槛,原本以为已经赎了罪孽,不用下地狱被锯成两半,也不用再受到嘲笑和轻蔑。但是人们依然把她看作是有罪之人,不让她动祭祀时候的器皿。生前要受封建父权,夫权,神权的压迫,死后到地狱也要遭受阎罗大王的刑罚,生死都无法安息。鲁迅说:“我常常感叹,印度小乘佛教的方法何等厉害:它立了地狱之说,借着地狱之说,借着和尚,尼姑,念佛老妪的嘴来宣传,恐吓异端,使心志不坚定者害怕。”对于“魂灵”和“地狱”,祥林嫂从开始的确信到现在的质疑,仿佛是黑暗世界的一点亮光,鲁迅曾经把中国比喻为一个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但是他又说“然而几个人既然已经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而祥林嫂的这两个问题就隐藏了觉醒的希望,未来可能会实现的一种希望。除此之外,民间信仰里关于“阴间”的想象,因为涉及到“死后的生活”,所以格外庄重、认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关于“公正”的期盼。“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因了积久的经验,知道阳间维持公理的只有一个会,而且这会的本身就是遥遥茫茫,于是乎不得不发生对于阴间的神往。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对于灵魂和地狱,祥林嫂是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但都包含了她的希望。既有她对鬼神之说的怀疑,又有她对另外一个未知世界的向往,希望在那个虚无的世界中能找到人世没有的幸福。
三、对亲人温暖的渴望
祥林嫂的第三个问题“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这句活与其将它说成是祥林嫂对入地狱后,被锯成两半的恐惧,更不如说成是祥林嫂心中温情柔软的一部分。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遭受了那么多的冷漠和伤害,严厉的婆婆为了得到财礼把她当作器物一样绑回去,嫁到了深山野墺里;第二任丈夫和儿子死后被大伯赶出家门;鲁四老爷嫌她败坏风俗,不让她动祭祀的东西;人们欣赏,咀嚼她死了丈夫儿子的悲惨故事;表面关心她的柳妈也用阴司地狱把她锯成两半来恐吓她。她在这人世间众人给予她的只有伤害,冷漠和嘲笑,她也许希望能有一个家人能陪伴在身边,不再是虚情假意的同情和恶意的嘲笑,而是有属于家人的真正的温暖。虽然祥林嫂捐了门槛,赎了今世的所谓的罪过,然而四婶仍然不接受祥林嫂,鲁镇的人也不接受祥林嫂,死后要受苦受罪,活着也是受苦受罪,那活着和死了有甚么区别?假如真的有魂灵,有地狱,死后也许还可以和被狼吃掉了的儿子阿毛见面,可以和两个死去了的男人见面,这或多或少可以使祥林嫂能够在另一个世界里得到些许的心灵安慰,得到一丝的亲情与温暖。那地狱里的残酷刑罚比这现实世界精神上的痛苦和冰冷要好得多,这是一个生不如死的世界!在民众的生死观中,死并不就是终点,,甚至可能是对现世苦的超脱::“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地狱对于祥林嫂反而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的力量和安慰,包含了一种精神上的认同。对于祥林嫂这样处于社会秩序最底层的人,灵魂和阴间是获得救赎的唯一希望。换而言之,祥林嫂的这一问,正是她对一个未知美好世界到来的期盼!
祥林嫂生前就在地狱的阴影下挣扎,是人间地狱中的一个鬼魂,活着的地狱与死后的地狱在祥林嫂看来当是无异的,甚至还不如。从她对“魂灵”的疑惑到对“地狱”的质询,最终对亲人温暖的渴望。她期望着死后的地狱会公正的审判她“罪孽”,期望她的魂灵得到救赎,期望与亲人见面,她对现世的绝望却恰恰衍生了她对一个虚无世界的向往,虽然那是一个阴森森的恐怖的神秘的地方,但总是有那么一丝希望。“祝福”作为新年到来的一个仪式,预示着辞旧迎新,辞去旧的躯壳迎接新的希望。我相信“祝福”不仅仅是讽刺天地圣众,也是对祥林嫂对世人真正的“祝福”,祝福鲁镇人们都能在黑暗的困境中找到生活的希望。
作者简介:陶露阳(1992.10—),女,云南昆明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