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敏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难点。中文做为一种语言,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而表达的背后是思维。作文教学要注重思维的训练,做到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由模仿到创新的飞跃。
关键词:作文 模仿 思维 创造
作文教学应该如何教,学生的作文该如何写,怎么提高写作水平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老大难问题。我们知道,“整个语文教学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 一是阅读教学,二是作文教学”。①作文教学可谓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之一,对于很多人而言,写作水平更是成为评判语文能力的硬性标准。所谓熟能生巧,多写就会写。学生的勤写勤练肯定是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和助于抒发内心情绪,对于已经进入写作大门的大多数这是必然的。那么对于很多不知道如何落笔,不知如何写作的人又该如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点拨至关重要。现在学生写作过于千篇一律,选材过于单一,写作方法不当,针对这些现状,作文教学中,教师又该如何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又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这一直是很多老师奋斗的目标。很多学生盲目于辞藻的堆砌和记流水账,他们的作文思路混乱且毫无亮点,且常常哀叹作文不会写。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忽视了就在身边的“宝”——课文。语文课文是挑选出来的精华,这个对于我们学习作文写作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现在,我们以侧面描写作文教学为例来阐释。
一.侧面描写作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关知识,方法和技巧。
2.留心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能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对其进行生动地描述。
(二)教学重难点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异同。
2.学会用侧面描写的角度作文。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踏花归去马蹄香(配图片)
(典故:北宋皇帝宋徽宗喜欢绘画,他本身也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特别注意构图的立意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诏命一下去,各地的画家都云集京城。到了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的内容体现出来。开始,画家们个个都面面相觑一筹莫展。不多久,众画工挥毫泼墨,各显其能,有的画骑马人手里拈着一枝花,有的画马蹄上缠绕着一枝花,有的画一匹马站在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旁……最后夺魁的却是这样一副画:一匹骏马奋蹄疾驰,马蹄边飞舞着几只小蜜蜂。)
2.明确概念
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是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或环境、气氛作直接的描绘,让读者直接感知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和环境的规模、事件的气氛等。
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是相对于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而言。它主要是通过对与特定人物相关的其他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特定人物形象,从侧面间接表现特定人物形象的思想、精神面貌和心理、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又称为“烘云托月”。
3.读经典.晓益处.探方法
(1)以人衬人激发想象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陌上桑》中是如何来表现采桑女罗敷美貌的?(正侧面描写)
诗中运用了侧面描写,你能找出来是哪几句吗?
这首优秀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塑造了一位美丽出众、机智善斗的农家姑娘秦罗敷的形象。
实际上作者并没有去写秦罗敷的发、脸、身材等,诗中最具表现力的却是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中通过长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不同动作、神态、表情,烘托出了罗敷的美丽。真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收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点明:作用一:激发想象、方法一:以人称人
(2)以物衬人反衬烘托
《口技》语句:“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的简单道具介绍。有何作用?
作用:体现出表演者完全靠“口”在表演,侧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点明:作用二:反衬烘托、方法二:以物称人
(3)以景衬人突出人物
《社戏》语句:“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选文写了什么?描写江南水乡的美丽夜景有何作用?
作用:通过描写江南水乡的清新优美的图景,烘托出“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而迫切的心情。
点明:作用三:突出人物、方法三:以景称人
4.展身手.写片段.用方法
看图片,理解画意。运用侧面描写方法,表现人力车夫劳作的艰辛和内心的酸楚。
5.总结:侧面描写的原则
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以侧面烘托为辅。确定好自己所要表现的主题,不能喧宾夺主地过多运用侧面描
②不宜正面描写的,用侧面描写加以渲染。
③其他写作技巧,如修辞、各种人物描写方法等。
总之,侧面描写丰富了描写的手段,并且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增添了语言的魅力,真正突现了中国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endprint
6.作业:情景写作
“一天下午,母亲去参加我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了,墙上的时钟已走过八点,母亲快回来了……”请大家展开想象,塑造在这一特定情境下的“我”的形象,要求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并划出侧面描写的语句,字数150字左右。
二.实践与理论的契合
从侧面描写的教案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中不知如何下笔,如何运用素材,如何使用写作方法等这些难题,都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找到学习的榜样。生活中,我们有“榜样效应”,在作文写作中也有“榜样效应”。教案中的例子都来自于书本,是学生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课文,它们给作文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所有的教学都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亚里士多德认为儿童一开始就有模仿的本能,他们因模仿而获得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复杂的模仿包括对模仿对象的感知和理解,是与思维过程相联系的”②。模仿是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但也是有助于进一步学习的一种手段。
在侧面描写教学中,通过一步一步的展现课文、分析课文、总结写作手法,让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掀开蒙在美文上的面纱,学会相应的写作手法。这是一个引进门必不可少的步骤,在了解了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着写。在模仿时,“通过强化、动力定型、定势心理等逐渐习得知识和技能,然后通过迁移,打破定势、进行思维、联想、想象,再走向创新”③。
所谓“作文有格,文无定格”。“人们在文本写作过程中遵循的体制和规范即是格。这种公认标准,它一方面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是变化发展的”④。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记忆也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有意识的模仿,从中学会写作思路和素材选择,遵循体制和规范,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写作。有积累有沉淀,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向创新。
三.作文中从模仿到创新的飞跃
模仿是初学者作文入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模仿的基础上,会写了,能写了,才能更自如的摆脱束缚,自由发挥。所以模仿与创新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这也正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那么,在实际写作中,如何做到模仿训练呢?
首先是模仿内容,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经历各不相同,通过阅读、观察而储存的知识素材也各不一样。模仿内容不是复制内容,而是模仿选内容的标准。范本写的内容能提点我们知道如何筛选众多的素材,什么样的素材搭配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后是模仿思路,思路就是一个人思考问题的线索和条理。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思路,这就存在一个逻辑思维:如何布局结构,如何娓娓道来,如何思路清晰等等。再者是模仿技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大多不是平铺直叙,作者常常通过各种写作技法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通过分析品味作品,并让学生尝试模仿,促使知识的迁移,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经验和技巧。
最后是模仿语言,学生作文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语言干瘪枯燥或词不达意。大量的阅读能提高学生的语感。作文中,通过模仿组词造句和表情达意,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做到可意会亦可言传。
在教案中,分别从选文中分析了如何进行侧面描写。在《口技》中,作者为何选取口技者的身边的道具并对“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的简单道具介绍,其目的是为了用简单的道具来突出口技者高超的技艺。另外,通过点出从以人来称人,通过描写众人见罗敷的反应来称出罗敷的美丽。以及以景称人等等。行文的思路、范文的语言表达,遣词造句、内容筛选等这些,在作文练习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模仿,回忆身边的人、事物,环境,然后再创造,这样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有味道的文章便会形成。在掌握多样的技法,储备足够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后,行文便不止于模仿,接着,便会走向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光湖:阅读教学教什么[J].新课程,2008.08:79.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1).
[3]何明,何毅:写作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1.1-12.
[4]林三松:写作导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6(1).
注 释
①王光湖:阅读教学教什么[J].新课程,2008.8:79
②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1)
③何明,何毅:写作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1.1-12.
④林三松:写作导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6(1).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