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雨金
Three Carvings of Huizhou is an abbreviation of three folk carvings with Anhui style (wood carving, brick carving and stone carving) in ancient Huizhou region.
In this paper, five expression methods of Three Carvings of Huizhou are described, with a view to attracting great attention to learning skills of Three Carvings of Huizhou, further carrying forward and improving.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性、系列性等特点。它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面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与敦煌学、藏学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而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三雕则是指在古徽州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砖雕、石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笔者曾撰文 ,对徽州三雕的历史渊源、严峻现状、继往开来、表现手法、手工精粹和传承创新六个方面进行了粗浅的探究。本文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技艺实践与感悟积累,对徽州三雕的五种表现手法进行阐述,意在通过抛砖引玉之举,引起业内人士对徽州三雕技艺重视切磋,进而传承提高。
一、徽州三雕工艺与中国国画的触类旁通
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徽州三雕自问世以来,通过工匠们的辛勤劳作、刻苦钻研和不断积累,采用平雕、浮雕、圆雕、透雕和线雕等各种手法的演绎,使三雕工艺渐成体系,向精深发展,并日臻成熟。纵观三雕工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民间工匠们悟性的不断增强、技艺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中国国画中的艺术精髓,并将它借鉴和移植于三雕工艺之中。
中国国画素有“一墨分五色”之说。墨即是色,它本为一色,但通过画者的水晕调配和运笔的轻重缓急,可将一色表现成焦、浓、重、淡、清五种不同的颜色,通过不同颜色的搭配组合,可将一幅作品打造得或气势磅礴,或行云流水,或动中有静,或静中求动,一张白纸上能做尽文章。三雕工艺创作,虽不在纸上做文章,也无墨色可调,但通过长期的劳作和参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到了国画表现手法的启发,工匠们可以在有限的砖、木、石材料上,运用各种雕刻刀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来,这也是不同工艺或流派之间的触类旁通,殊途同归。
二、徽州三雕工艺的五种表现手法
徽州三雕,重在刀工。明清时期,徽州三雕艺术发展最为鼎盛,其佼佼者的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能够做到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体现了刀法与艺术一致,内容与风格统一。
笔者自幼从师学习木工,后又涉足砖、石雕刻。在几十年的雕刻创作生涯中,远离浮躁 ,清静心灵,在孤独和清贫中,整日手握刻刀,与砖、木、石默默对话,在研发创作出一批三雕精品的同时,吸取前人精华,通过提炼升华,总结出了三雕工艺的五种表现手法。即:疏密冲点法、凹凸比较法、阴阳表现法、远近透视法和粗细加线法。
1.疏密冲点法:冲点是雕刻中的基本刀法,在具体运用时,要按作品的题材立意和欲想达到的效果,决定疏密冲点的位置或部位,人为地加冲和点缀。该疏则疏,凡密必密,疏密相间,把握有度,使得平面材料彰显立体感觉,变得丰富多彩而具有美感。
2.凹凸比较法:是指根据作品的设计图案和背景,通过巧妙的凹陷刀法,将作品局部凸出的势头,在有限的范围内,自然过渡到无限的想象空间之中,能使小作品产生大视野,给人以一种一望无尽的感受。它在突出作品背景效果时常被采用。
3.阴阳表现法:是指把作品所需部分,分层、分面、分角度剔除或保留,以阴突阳,以阳显阴,阴阳结合,以此来增强作品的立体真实感,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从而达到回归自然的效果。
4.远近透视法:是指面对作品错综复杂的画面,要有条有理的交代清晰,不论远观近视,都使作品的图案露显适当,隐蔽自然,以三维立体视角,把人引入到自然深处。
5.粗细加线法:是根据作品的布局需要,把静止的画面准确加上或粗或细的线条,使之大中有小,小中见大,从而给人带来一种欢快愉悦的动感。
以上五种方法,采用的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准确处理好矛盾的双方,使之虽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但可互为依存。五种方法中的疏与密、凹与凸、阴与阳、远与近、粗与细,都是互相排斥的一对矛盾,按道理它们不能同时相容。但在三雕工艺上,创作者如能将它们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采用辨证的思维,完全能够将对立的双方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而运用日积月累的雕刻刀法,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时代作品来。
三、徽州三雕作品创作心得
2000年,笔者用了近一年的时间,雕刻了一幅取自中国著名历史典故《三顾茅庐》的大型木雕挂件 。作品精心取材,选用了一块长90厘米、宽60厘米、厚4厘米的名贵樟木。为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时代特征,在背景布局上,采用了自然的松、竹为依托,并配以亭阁水榭为点缀;而孔明的庐舍周围,附有木栅,显出乡土气息。整个画面的处理,先运用凹凸比较法、远近透视法,用镂空的刀工,突出松竹和亭阁水榭,用纯熟的刀工,刻画出松树枝繁叶茂,翠竹郁郁葱葱,亭阁轮廓清晰,水榭小巧玲珑。而人物和马匹的塑造上,则采用了阴阳表现和粗细加线等方法,通过平、浮、圆、透和线雕等多种手段,使刘、关、张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上门求贤的意境被充分地表露出来。而庐舍内的孔明,则手执羽毛扇,一幅悠然自得的神态,更是唯妙唯俏。而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品通过反复准确使用粗细加线法,将人物的衣冠髯须以及马鬃雕刻得细如针线,清晰可见。可以说,这幅木雕精品,已将徽州三雕工艺中的木雕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构思大型石雕挂件《徐霞客黄山游记》时,笔者在选材上颇费心思,选用了著名的黟县青大理石。该种材质色泽亮细,纹路清晰,在这种石质上雕刻,对工匠的手工技艺有很高的要求,是很大的考验。石材规格为长80厘米,宽50厘米,厚3.5厘米。整个画面布局上,突出了黄山的奇松、怪石和云海,并以此为背景,烘托出我国古代大文学家、旅行家徐霞客遍游天下和对黄山的无限敬仰之情。在3.5厘米厚度的石材上,笔者通过反复使用凹凸比较和远近透视的手法,用娴熟的深浮雕刀工,将整个画面半立体镂空,先是在其中的3厘米厚度上,勾勒出黄山四绝中三绝(奇松、怪石、云海)的基本轮廓。再用阴阳表现手法,剔除、镂空画面的不需之处,辅之以粗细加线的手法来突出人物肖像,然后采用疏密冲点手法把整个画面烘托得山峰气势磅礴、脉理清晰,飘突的云海隐现分明、动中有静,迎客松苍劲挺拔、巍然而立,妙笔生花隽秀丽容、立于石中,再加上布衣土鞋的古代旅行家形态逼真、活灵活现,一幅“登黄山天下无山”的佳作呼之而出。这幅力作对外展出,曾有人欲出高价买下收藏,但笔者不为利所动,将其置于金星民间博物馆内,以供游人欣赏。
以上是笔者通过几十年的从艺生涯,探索总结出的徽州三雕工艺的五种表现手法。这五种方法可独立成章,分别运用,也可互联互通,综合利用,其间可分可合,关联依存,融会贯通。五种方法各由一对矛盾组成,是相互对立排斥的两个方面,但只要理解到位,处理得当,完全可以使它们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按照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最高境界。联想到三雕工艺的创作,通过创作者的潜心钻研,呕心沥血,完全可以使这五对矛盾在特殊形式下,达到高度的统一,其作品就能升华至理想的艺术境界——和谐。
徽州三雕工艺的制作,关键是用心。正所谓用笔运刀、刀随意动,艺从手出、手随心来。心能静下来,心灵才能升华,作品也就能不断长进,渐富艺术水准。一句话,如果没有辛勤的磨练过程,则根本无法达到艺术的精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