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英
自卑心理是指个人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长期被自卑情绪笼罩的人,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降低学习生活效率。低效的学习、生活又加重了人的自卑心理,人为地造成一种恶性的心理循环。
但是,自卑心并不是不可以变的,我们应力争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解掉系在鸟儿身上的铅块,实现“自我”腾飞。孩子年龄小,能力弱,单靠自己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家长、老师来帮助他们。
一、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心中地位,树立自信心
每个人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短优劣之处。因此,要改变自卑,首先须进行自我形象的修正,改变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在日常口语交际活动课上常常做“找优点”的练习。找自己的优点,找别人的优点,更集中找“差生”的优点,引导学生对别人做积极的评价。
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优点,在头脑中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
其次,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老师常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老师盲听盲信,唯老师的话为“圣旨”。教师不妨身体力行常出点小错,引导学生不再盲目尊崇。
在语文课上,我偶尔故意写错一两个字,读错一两个字的音。一开始,学生不敢言语,我就耐心亲切地问:“老师刚才没有写(读)错字吗?”待学生为我“指正”后,我及时小结:人非圣人,熟能无过?老师有时也会犯错,你们可不能盲目相信老师,要相信自己。连老师都会犯错,那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是不是没有错的时候呢?
这样一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就说开了。课堂上貌似“乱”了,其实是对全体学生做了一次心理治疗。在发现别人错误的时候,对自己也就有了正确的评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值得别人学习和仿效的地方,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树立起学习、生活的自信心。自信心树立起来了,自卑感就没有了市场。
二、及时肯定,多加鼓励,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应正确引导,多加鼓励,并耐心地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从而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当学生克服了某一困难或在学习中取得了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及时抓住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多将自己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这样就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年级开学时,我班转来几位新生,其中有一男孩,又黑又瘦又高,服装不整。成绩报告册上,各科为“待定”(不及格)。回答问题时声音细小,下了课也常独来独往。我看在眼里,疼在心理。平日里对他轻言细语,温柔呵护,成效也不明显。
一次思想品德课上,说到“爱惜书本”时,我做了项检查,发现不少同学书面赃污,书角皱折,书本摆放无序。在查到他时,我惊奇地发现:他的书封面整洁,书角平整,书本分开摆放,整齐有序。我不无夸张地喊:“同学们快看!”在学生们一片啧啧声中,我发现他红了脸,低了头,眼睛里却放射出掩饰不住的骄傲和兴奋。
在那以后,我明显地发现他上课专心多了,说话读书声音宏亮多了,我乘胜追击,每上新课,都要请他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并引导大家指出他有进步的地方。同学们看到老师对他特别关照,课后也都主动邀他一起玩。二年级结束时,他已告别了“待定”。
教师要以关心爱护学生的立场出发,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要在教学集体中创造一种相互关心、鼓励、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使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同学支持,老师信任,活动有趣,集体温暖,从而增强他们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信心。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安排学习能力好的同学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并时常检查他们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对帮助者和被帮助者都给予表扬,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战胜自己
自卑者一般都孤僻、忸怩、情感富有消极的自我体验,常常认为“我不行”、“我不会”。要战胜自卑心理,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声说:“我能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造机会,引导自卑生参与讨论、参与游戏、参与表演课本剧。大胆地请他们带读、上黑板做练习,做动作示范表演。课后,结合少先队主题活动“我能行”,开展“我会写”、“我会画”、“我会剪”、“我会做”兴趣小组活动,把每位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安排进组。对主动请缨的,则委以小组长“重任”。
老师的鼓励与信任,对他们是最好的帮助。在这些丰富多彩、积极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他们一次次参与、一点点进步,逐步地战胜了自卑心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