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华
摘要:党员干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保持和发扬革命精神,这既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现实要求,更是历史赋予党的崇高政治责任。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培育党员干部革命精神的主要机制,努力提升新时期党员干部革命精神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党员干部;革命精神;干部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1-0038-04
“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1]事实证明,如果背离了革命精神,丢掉了革命传统,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不可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此,不断提升党员干部革命精神教育的质量与水平,这既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历史赋予党的崇高政治责任。
一、革命精神“失落”的风险不容忽视
当前,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2](P9)。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革命精神有日益淡化和“失落”的风险,值得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1.封建思想及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很强的历史惯性。只要条件适当,诸如特权等级、家长专制、官本位、封建迷信等思想残余很容易沉渣泛起。更为严峻的是,在当今改革开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尚处于低潮的形势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我国实施“文化殖民主义”图谋,不断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贪图享乐思潮以及各种腐败现象,不仅在社会上泛滥,而且深入地侵蚀到我们党的肌体。目前,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严重毒化了社会风气,形成了一种对党员干部极具腐蚀性的社会环境。其实早在改革开放初期,这股风气就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谆谆教育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3](P40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严厉打击腐败,重点转变作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要看到,问题依然严重,党的革命精神要真正得到大力弘扬仍然任重而道远。
2.社会价值取向多样化及其实践的巨大冲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价值取向上的多样化。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相互激荡,这一方面有利于文化间的交流和借鉴,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文化独立和文化安全上的严峻挑战;而市场主体经济利益的差异性,也必然会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多样化。反映到思想领域,中国当前大体呈现出“一元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多样并存”(多种社会思潮)的复杂面貌。价值取向日益多样,思想言论更加开放,这固然是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其中所蕴藏着的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也不容小觑。一段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曾一度泛滥,躲避崇高、调侃理想、贬低传统、告别革命的言论甚嚣尘上。在这种情况下,要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真正做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较以往更为艰巨。党员干部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自然也难免会受其影响,这对革命精神教育的冲击不言而喻。
3.中国共产党自身状况的变化也带来了严峻考验。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革命精神既是共产党员政治觉悟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党组织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敌我斗争的巨大压力,促使绝大多数党员自觉地保持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但是,执掌政权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党执政时间的增加和党员队伍的扩大,党的自身建设面临了许多新课题、新考验。“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4](P45-46)尤其在当前,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和崇尚逐利的市场经济正从“左”、右两个方向侵蚀着党员干部,很多不健康的“潜规则”大行其道,使部分党员干部的革命精神出现了弱化乃至边缘化的风险。这些情况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革命精神很容易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消蚀,在代际的更替中遗失”[4](P29)。
二、培育党员干部革命精神的主要机制
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教育类型一样,党员干部的革命精神教育也有其规律可循,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提炼总结。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对党员干部的革命精神教育,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极富特色的培育机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革命精神是人们头脑中内在的、自觉的动力。培育党员干部的革命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加强科学理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而革命理论要真正掌握实践主体,这不仅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有关,同时更取决于理论教育的深入程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只有通过有意识的、系统的传播与教育,才能为工人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所掌握,才能成为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5]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往往容易形成反映个人经济利益的自发意识,而难以形成反映整个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政治自觉意识。因此,为了使党员干部的意识由自发上升到自觉,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经济的自发意识上升到政治的自觉意识,必须进行深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积极开展健康的思想斗争。党员干部的革命精神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因此,培育革命精神关键是要解决思想认识正确与否的问题。而思想正确与否,不仅与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准确反映有关,同时也与党员干部能否积极开展健康的思想斗争密不可分。人们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充满着矛盾,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思想必然也存在矛盾。毛泽东指出:“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6]正确思想总是在同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错误思想的存在既然是客观的,“你不理它,只会使人们感到它还是有道理的,客观上会纵容、助长它的蔓延。只有旗帜鲜明地予以批判,澄清是非,才能使人们看清事情的本质,才能遏制它”[7]。当某一种错误思想被人们普遍抛弃,某一种正确思想被人们普遍接受以后,更加先进、正确的思想又会同新出现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这样的思想斗争是永远不会完结的。正是在这种永不停息的斗争中,先进、正确的思想不断发展,从而推动党员干部革命精神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3.不断强化社会实践的锤炼。革命精神的培育,既是理论的问题,更是实践的问题;既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形。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将革命精神外化于行,体现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这才是革命精神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在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强化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把社会实践作为培育党员干部革命精神的基本途径。一般来说,在人的思想转变过程中,“社会生活的教育作用最为广泛和直接”[8]。只有通过参与、了解和观察社会生活实践,把社会实践的结果同社会实践之前的状况进行比较对照,才能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强化正确的思想认识。与此同时,社会实践还是锻炼、磨砺人的意志品格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的目标越高,遇到的困难挫折就越多;社会实践的环境越艰苦,对党员干部意志的磨练也就越大。古今中外,成就事业者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才能得到磨砺。因此,为了培养党员干部坚强的革命意志,一定要积极引导他们到各种急难险重的社会实践中去锤炼自己。
三、加强党员干部革命精神教育的工作重点
当前,党员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现实期望都呈现出一些新的群体特点。针对这种情况,革命精神教育要取得好的成效,就必须认真处理好普遍模式和特殊规律、日常工作与主要抓手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而言,除了要认真总结历史上成功的培育机制外,还应该结合中国共产党的自身特点以及时代环境,将有限的干部教育资源聚焦到一些关键的工作重点上来。
1.必须首先从党员领导干部抓起。党员领导干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其行为举止更多地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普通党员的思想言行会产生更重要的示范作用。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曾经撰文指出,“如果一方面高谈抗战,空喊士兵要勇敢上前线,但是实际上高级军官临阵不前,甚至化装先逃,这一切的一切,与革命主义、革命政纲、革命军队的行动都背道而驰。这样的政治工作,也就不得不变成点缀、凑趣、捧场的东西了。这样的政治工作必然会变成空谈,变成‘卖狗皮膏药的东西了”[9]。革命年代是如此,建设时期也不例外。领导干部能否自觉主动地率先垂范,直接关系到革命精神能否在全党发扬光大。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最生动有力的教育并不是作报告、发文件、下通知,而是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身教胜过言教,人们更愿意从现实中共产党员的行为里寻找答案。如果高谈几十年前的人与事,而对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每况愈下视而不见,这必然会产生反作用。”[10]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对高级干部的模范作用格外重视。他说:“克服特殊化,只要高级干部带头,这个事情就好办了。”[3](P216)
2.认真做好党员年轻干部的工作。随着代际更替,我国的党员干部队伍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党员年轻干部正在成为党员干部队伍的主体。从党的事业发展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2](P52)。今后几十年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关键的时期,历史的“接力棒”将传递给年轻党员这一代。作为生力军的80后、90后年轻党员给我们党带来了新鲜血液,有助于推动我们党与时俱进,但年轻党员与党内前辈在思想上存在差异也是自然的。年轻党员“大都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锻炼,一些人缺少基层工作经验以及与群众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的经历,对党的优良传统缺乏深刻理解;一些人在入党、为党的事业工作方面存有功利色彩,干工作掺杂明显的个人动机,或者把个人‘仕途看得太重,过于强调自我设计,对组织需求、人民利益相对考虑较少,甚至对人民群众缺少感情”[4](P31);等等。邓小平在谈到培养选拔接班人时曾说:“中青年干部接班,最重要的是接老同志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11]因此,只有切实加强对党员年轻干部的教育,使之成为优良传统的积极践行者,党的事业才能够后继有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才能够薪火相传。
3.革命精神本身要不断创新发展。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革命精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对于革命精神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是“源”,发展是“流”。只有首先继承,才能谈得上发展。同时,二者又互为目的——继承是为了能够使革命精神继续得到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发展是为了使革命精神适应于新的时代,从而更好地得到继承。如果只讲继承,不讲发展,势必削弱革命精神在新时期的生命力;如果只讲发展,不讲继承,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只会导致革命传统本身的失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有着诸如“坚定理想”“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为民服务”等不变的核心内涵。但是也要看到,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必然要适应新的历史方位的要求而不断完善、充实和发展。这就是“变”与“不变”的历史的辩证统一。举例来说,战争年代勇于牺牲奉献是共产党人极其宝贵的精神品质,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提倡牺牲奉献并不是要否认党员干部个人的正当利益,而是要求党员干部坚持党性原则,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做出必要的、适度的牺牲,要求党员在为党和人民利益奋斗的过程中去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显然,对革命精神的这种诠释更加合理,更具有时代气息,也更容易得到大多数党员干部的接受和认同。
4.以社会合力精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革命精神的形成自然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但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艰苦的社会实践进行锻炼和磨砺。历史证明,仅凭课堂上的灌输和书本知识,是无法造就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战争年代,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带着对国家和民族出路的寻求,在反复比较中甄别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同样,改革开放时期的党员干部也注定要在社会主义实践的风浪中,通过独立的比较和思考去接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讲过:“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12]只有积极营造出风清气正、是非分明、老实人不吃亏、投机钻营者不得利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造就培育党员干部革命精神的最好土壤。人们的价值和是非评判,毕竟更多地还是来自于社会实践的教导。如果我们的革命精神教育只是照本宣科地讲一些无关痛痒的“大道理”,而现实生活展示给人们的景象却往往相反,那又岂能不使人产生思想观念的错位和扭曲。因此,新时期党员干部的革命精神教育,关键还是要全社会协同配合,以审计巡查、干部考核、舆论监督等有力措施狠刹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当前,中央狠抓“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频出重拳严厉打击党内腐败,可谓是激浊扬清,畅快人心,大大提升了革命精神教育的正能量。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革命精神仍然是我们从容应对国内外各种复杂环境、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锐利武器。作为执政党的中坚骨干,党员干部队伍能否传承好革命精神,直接关系到共产党人始终保持政治本色,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员干部革命精神的教育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各级组织的相关部门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N].人民日报,2009-06-12①.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姚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J].新视野,2012(0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1-272.
[6]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6.
[7] 周新城.意识形态工作要“敢于亮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01):26.
[8] 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24.
[9] 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99-100.
[10] 钟健英.谈新形势下的革命传统教育[J].理论学习月刊,1989(10):30.
[1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12]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