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磊磊
中国是一个饮茶的国度,千百年来,中国人将茶定为国饮,也由此催生出了品种繁多、材质各异、风格变换的饮茶器皿。自宋代以来,宜兴民间所诞生的紫砂壶便是举世公认的饮茶佳皿,并且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把玩成了文人的品茗珍器,又在文人的孕育中升华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载体。因其文化性能所催生的书画陶刻装饰,则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进一步提升了紫砂壶的人文价值,时至今日依然蔚为大观,深受壶人和茶人的重视。
陶刻是紫砂壶的装饰技法之一,具有独特性,是在紫砂壶的创制过程中出现的,因此与紫砂壶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往往能对一把壶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内涵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陶刻以刀代笔,以刻代绘,融诗、书、画、刻诸艺术于一体,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参与到了紫砂陶刻内容的设计中,甚至亲自参与刻画,越来越多的制壶人亦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既能制壶又善陶刻的文化壶人。陶刻,最终成为了联系壶人与文人的纽带,也成为了优化器皿与情感的桥梁。
明代的时大彬、清代初期的陈鸣远都曾以底款或铭文的形式将陶刻呈现于壶上,书法古雅、意义悠长、影响深远。直到清代嘉庆年间书画家、金石家陈鸿寿与著名艺人杨彭年兄妹合作,将自己及文人好友的题诗作画镌铭壶上,创作出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金石于一体的作品,陶刻装饰的作用才真正深入人心,其作品被世人称之为“曼生壶”,风格独特,广为流传,时至今日依然影响人们的创作思维。而“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的传统也因此流传,“曼生壶”对紫砂陶刻艺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现以“曼生壶”中的一款“高井栏壶”(见图1)为例,通过其装饰内容与风格,谈一谈紫砂陶刻装饰的特征。
1 讲究刀法,笔墨之味一气呵成
陶刻的特点是以刀代笔,在紫砂壶上用钢刀刻画出传统书画的效果,讲究刀法所形成的笔墨之味,因此,在陶刻装饰中,刀法技巧决定了视觉效果和整体艺术感,并注重构图、形象、刀法的气韵和力度等细节。刀法大致有“双入正刀法”、“单刀侧入法”、“冲刀法”、“复刀法”、“切刀法”、“舞刀法”、“刺刀法”等。在这把“高井栏壶”上,壶身一侧刻有“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曼生铭”字样,每一个字都干净利落,刀过之处,一气呵成,同时其布局收放自如,匠心独运,方寸之间,巧妙设字,字体遒劲而秉承传统,追求古韵,蕴藉经典,潜藏功力,于遒劲洒脱中含蕴一股金石锋气,将书法的笔墨之味刻画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陶刻的境地更多地体现在章法刀工上,刀法透彻,水到渠成。
2 注重神韵,人文寓意雅俗共鸣
紫砂陶刻特别注重纯净的、人性化的平和与恬静,讲究在刻意与随意之间提炼作品的内涵所在,营造出优雅、清和、深邃的意象与妙语。只有注重神韵,挖掘和展现人文寓意,才能达到雅俗共鸣的效果,升华整件作品的意境。“高井栏壶”的陶刻文字虽只有十九字,却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寓意深刻,其蕴含的道理如下:深井有如文山书海,知识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诫世人学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3 完整搭配,装饰造型和谐统一
一把壶就是一件完整的工艺品,陶刻装饰同样要与造型主体配合,实现其和谐统一的完整性。陶刻装饰往往依器型变化而变化,将书画魅力与紫砂材质结合,释放出别样风韵,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这样能够充分调动起人的视觉感受,将平面书画呈现出多种角度的精致观赏,优化整体艺术效果。“高井栏壶”的书法陶刻便依托于造型而展开,壶身筒较高,形体简约似井栏,风格高洁古雅、妙趣横生,故而字数相对适中,字体不大不小,但布局严谨合理,紧凑而自如,恰似一幅书卷临摹于壶身,一目了然,古韵和文气俱佳。
4 总 结
紫砂陶刻犹如在紫砂作品上诗意书写世间百态、人生万象,其艺术手法和装饰内容本身便是一门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陶刻也在不断变化创新,作为当代陶刻艺人,应注重陶刻装饰的技巧要求,传承古韵,融入新题材、新内容,不断丰富陶刻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