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斯德斯有其书

2015-04-29 12:38玉如
艺术品鉴 2015年11期
关键词:马老魏碑于右任

玉如

传统文化观念中,论艺先论人,这并不是一种过时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对一个人尤其是对一个文人,人格高下成为诠量其分量和价值的最重要的权尺。在接触到马天宝先生及他的书法时,我的头脑首先就蹦出了这一观念。譬如作为书法鉴赏对象,颜真卿的《祭侄稿》和他那些庄严崇高的大字摆在我们面前时,你会很自然地把颜鲁公那种凛然正气和英雄风貌,融化到审美中来;而对那些人格有瑕疵的写字者,当你看他们作品时,总觉得他们那些不高的德望,就浸润在他们的字中。

我敬仰马老的为人,也崇拜他的艺术。德艺难分,有其德,斯有其字。马老在童蒙时代,就以富于书画之才,得到蒙师的喜爱。后就读于陕西省技术师范学校,受教于袁白涛、陈瑶生诸先生。17岁在西安“亮宝楼”搞个人画展,才姿英迈,如丽日初生。二十出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史便把他推向文化行政岗位。在尔后三四十年中,行政工作中的“极左”积习始终未除,马老便在这三四十年的工作中,一直与“极左”作战,拯救了许多蒙难者。由此给自己带来一系列非难和损失,也遭过批斗,曾经三次失去可升工资的机会。对此,马老现在还斩钉截铁地说:“我不后悔!”他当时这样做,开始几乎是本能的,后来即使引火烧身,也初衷不改。使我敬佩的是,这些他拯救的人,概非亲故,有几个还反对过他。

马老年轻时即心仪于右任书法,而年过知命才得以抽暇研习。学于先生书法,当然先要入乎其内,马老经常对于书进行非常严格的对临,这种临写很慢,有时一小时只临十数字,作到可以乱真。而更重要的是,他清醒认识到学于书不能拘于形迹,必须摄取精神本质,并参以魏碑,写出自己的个性。在对于右任书法的研习中,他抓紧两点,一是结体,一是用笔。特别是用笔,他体会最深。他用“变线”一词来表述于书的笔法特征。无论横直撇捺钩点,都不能直笔前行,总是有一种内敛力和外张力,使线条现出一波三折之态,这样便使每字及整幅作品充盈着生命的跃动。马老认为这一点其实是师法自然的。“树无寸直”,如果书写笔道形同水泥电杆,还有什么书法艺术可言?

我们见过不少师法于书的老辈书家,大都只步趋形貌,得到的只是于书的皮毛,不但形同书奴,看不到自己的个性,而且失去了于书的基本神采,所以很难算得成功。同样学于书,马老书法却恣肆潇洒,卓然一家。因此我认为,由于见识高远,马老得以成为于书追随者中路子走得最成功的一个人。

在为人上马老的胸怀宽广而多悲悯,在艺术上同样非常豁达,如对流行书风,老辈书家多看不惯,认为缺乏功力,丢弃传统;马老则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流行书法、智性书法、前卫书法,其中往往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排拒。他自己在创作中,也往往不主故常,放任身心,挥洒笔墨,写出游戏之作。

马老书法出于魏碑和于书,真书、行草皆多佳作。结体脱俗多姿而有傲然之气;行笔涩疾参互,慨然多力;章法疏密多变,参差而有。 随性取势的意态,收放得当,错落多趣。马老真书,构型与笔道皆有圆中见方之妙。笔力衄韧多筋,老道而富于力感,短笔尤见功夫。马老之大草,因非源自草体,而是源自真行,有兼藤环太过,有时失之狂放,不过比起市场上那些常俗无根的所谓草书,绝不可同日而语。

马老已年过八十,犹体健思敏,可就地做丈六大幅。盛暑赤膊做大书之气概,我等晚辈亦自愧弗如。这是一个非常可爱的老人,谈起世情,嬉笑怒骂,毕现真情。看电视惟钟情于各种体育节目,常常为之废寝忘食,遇有重要比赛,即使时在子夜,也断然起床观看。我想,和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同理,马老从这些他迷恋观赏的筋肉运动的竞技中,一定吸收了不少书法营养。

猜你喜欢
马老魏碑于右任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民国多面奇才:于右任
望我大陆
米寿书法家马良骥:满纸云烟一抹笑
103岁老作家马识途:总乐观 勤写作 练书法
豫剧大师马金凤的长寿之道
打铁老太
第二届“魏碑圣地·全国魏碑书法大赛”暨“魏碑书法论坛”在洛阳举行
马三立趣谈悟人生
于右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