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2015-04-29 12:27张守萍
大观 2015年11期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高校

摘要:隐性教育主要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来说的。研究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强化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满足社会发展之需要,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其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针对高校实施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对策

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意图的潜隐性,教育方法的愉悦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和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等特点。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上以显性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方法极易让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形成矛盾,从而产生激烈的对抗,让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在这一新形势下,加大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刻不容缓。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环境变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它必然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性,即不断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自身进行调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下去并且保持生命力的前提。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总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运作的,总是受到社会环境条件及其发展状况的影响和制约。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反映在高校大学生身上就是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特征的增强,其思想观念和思想活动方式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使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背景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单一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许多方面鞭长莫及,难以单独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这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二)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的现实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使他们思想接受方式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他们喜欢独立思考,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理论,盲目服从意识大大减弱,独立自主地判断和取舍的意识大大增强,希望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去寻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答案。他们不再习惯于在抽象的理性王国里漫游,厌恶和排斥单一的理论灌输,只有当他们真正从心底里认可时,才会心悦诚服。他们喜欢质疑问难,敢于向传统挑战,常常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目光提出一些逆向问题,这种主体意识的明显增强,使他们越来越不愿意使自己处于客体的地位而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教育者的旨意,而希望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加以选择和吸收,然后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为。这也正是传统的灌输教育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绪的原因所在。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变化的现实,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而隐性教育恰恰适应了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的新要求,它创造了一种宽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成为一个平等、独立、自主的个体,淡化了他们的被教育者的角色意识,赋予他们充分自由选择的权利,满足了他们渴望成为主体的愿望,这就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有效地消除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然要求注重隐性教育,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

(三)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经验的科学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利,西方发达国家为培养合格公民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时候都没有停止过。虽然许多发达国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但绝对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实,他们在公民教育的名目下做了大量的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丰富的理论,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方式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无疑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借鉴意义。美国高校通过“隐蔽课程”、社会实践等各种间接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种空间,使大学生时时处处接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表明:隐性教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高校也应高度重视发挥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隐性课程”的渗透

关于“隐性课程”的含义,国内外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界定,这里所说的“隐性课程”是指高校所有课程中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之外的隐藏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其他一切课程,主要有专业课、基础课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等。这些“隐性课程”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自然科学中渗透着科学道德和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人文社会科学中贯穿着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思想,这些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教育因素,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都具有难以估价的作用。这些课程中蕴涵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不仅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同等意义,甚至达到其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正因为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挥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美国的大学要求所有的专业课程都要渗透伦理道德教育,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伦理道德教育的意识还相当薄弱。因此,我国高校必须加强利用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这些“隐性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充分发掘隐藏在这些课程中的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尤其要提升专业课教师以特定方式,不失时机地传递渗透在本专业教学中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想信仰和生活态度的意识,使这些“隐性课程”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

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这里所说的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和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两大层面。物质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和美化等物质形态;精神文化环境是指每所大学所拥有的规章制度、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无论是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还是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都是一种潛在的、无形的、无所不在的教育力量,它以非强制性的隐性作用方式,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综合塑造大学生的人格。“这种教育的力量能绕开意识的障碍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它虽然在某时某刻不一定让大学生直接地整地捕捉到,但它确实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大学生一置身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就受到一种无形的精神感染、吸引和改造,起着滴水穿石、集沙成塔的积累式的教育作用。”

(三)社会实践的利用

社会实践作为一种隐而不露的教育方式,在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形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会促进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而且还会促进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并情不自禁地将其转化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会促使大学生在无意识中得到思想的升华,情操的陶冶,从而在长期的社会实践陶冶中逐渐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这种实践式的教育,美国、法国和日本的大学提供给学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项目,形成了系统的实践式教育模式,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实践的隐性教育功能。

(四)教师言行的示范

教育是人与人灵魂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毫无疑问,教师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这里所说的“教师”,不仅仅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教师,而是指包括高校领导者、专业教师、管理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高校领导者公平民主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待人态度、良好的学术声誉;各学科教师高度自觉的政治思想、优秀的道德品质、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较强的教学能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健康的人格;管理教师高度自觉的服务意识、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精神等,这些因素虽然没有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纲和计划,但却在无形中感染和教育着大学生,甚至影响其终身,其教育的效果是许多教育者“始料不及”的。

【参考文献】

[1]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21)

[2]朱玉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实施路径[J].学习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

[3]施诚,黄雪英.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4)

作者简介:张守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高校
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