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文学之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形象探究

2015-04-29 00:44蔡玉秀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11期
关键词:鲁庄公邹忌愚公

蔡玉秀

【摘 要】

入选于初中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大都以人物语言去表现人物形象特征,作为教师和教学,则必须让学生从古文学之人物语言去感悟人物形象。通过人物语言去感悟人物形象当是学生准确感悟之必由之路,有思考和探求的必要。

【关键词】

人物语言 人物形象 感悟策略

从我们的苏教版教材看,古文学所入选的教材篇目已经占有一定的份额,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看,所推荐的优秀古诗文背诵即达69篇,篇幅之多。这从相关意义上说明,让学生去汲取古诗文之营养,接受古诗文之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已是我们语文教学所必须去认真思考和严格意义上所重视的了。作为语文教学所涉猎的古文学,即必须去研究让学生从古文学之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形象的相关问题。

一、从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形象需让学生去自主读懂

应当说初中学生对古文语言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小学里已经开始涉猎到一定的古文,初步掌握到点滴古文语言的皮毛。但从平时的古文之阅读现状看,学生在阅读古文上连最起码的阅读关键还没有能够去真正意义上把握好,诸多学生是根本也没有去读懂的。因为学生手头上的资料比较普遍,学生对古文不是在读的基础上去译成现代文的,而是通过读译文去理解文言文的,这就比较有意思地告诉我们:学生对文言文就根本没有去读懂,学生没有读懂,怎可神游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没有学生对文本字里行间的神游,学生又怎可去感悟文本的意境。古文中有不少是民族英雄的杰出代表,如果这样去囫囵吞枣,那学生就不可能产生比较正确而且又是自主理解上的感受。即使学生也能够从资料上找到一些感悟人物形象的内容,那样的感受是极不真实的,也不是学生自主的体现,只不过不是教师直接的灌输,而是间接性的资料性灌输罢了。因此,从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形象首先必须做好让学生去自主读懂的工作。入选于初中语文的诸多文学作品,人物的语言也显得相当细腻,极为丰富多彩,也是那样的极具其个性,当学生去读懂了那些语言,也就等于走近了一个个充满个人特质形象的人物中。譬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生在读懂了邹忌的话语后,便比较深深地感到:邹忌之谏之所以能够令齐威王以为“善”,是因为邹忌的语言虽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去设喻,却给了齐威王以深刻的启示。

二、从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形象需让学生去自主读深

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感悟上达到这样的三重境界:首先是阅读感悟表层内容即文字方面的,其次是阅读感悟内层内容即文学方面的,再次是阅读感悟深层内容即文化层面的。无论是何等层面的内容,都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都需要凭借语言文字所必须赖于的载体,更多需要的是让学生往深处去读。应当说学生越是读得精深,感悟得越是精要或者就是精到。譬如相传左丘明所作《左传》中的《曹刿论战》,是一部描述以弱胜强的极为典型的作品,作品中的曹刿在齐鲁即将开战之前求见鲁庄公,与鲁庄公之间所进行的对话,可见其曹刿之远见卓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曹刿之卓识的远见呢?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去读深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尤其去读深曹刿的语言。如在鲁庄公回答了曹刿所问的“何以战”后,曹刿只是这样去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学生怎样去读深庄公这看似简短而又意涵深刻的话语,显得比较重要。“忠之属也”中的“忠”该如何去理解?其“忠”又包含着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作为曹刿又为什么能够如此呢?学生在读深这简短而又颇具深刻含义之语句时,便比较深刻地感受到曹刿在政治上的卓识是相当有远见的,而且,也并不完全就是卓识的远见,更为重要的是曹刿还具有比较杰出的军事指挥之谋略。平时教学的实践,让我们比较有意义地感到的是,学生读深人物语言的困难比较大,也不可能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广范围,尤其对那些处于问题境地的学生,则需要我们去凝聚学生之集体智慧,去引领众多学生走进读深人物语言之境界。

三、从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形象需让学生去自主读透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曹津源先生,是引领学生通向语言世界的高手,先生虽然已经退休,但其教育教学之思想给我们以深刻意义上的启迪。入选于初中语文教材之古文学作品,是一朵朵绽放于古文学园圃的姹紫嫣红之花束。我们应当怎样去引领学生去欣赏这样的花朵?需要思考的是必须让学生去自主性读透。古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也可以说是一字一世界和一字一天地的。初中学生有时可以凭着一个个看似极其不在意的文字去深刻地感悟出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对人物语言文字的感悟,可能我们有些比较倾向性的思考,总喜欢让学生去抓住一些语句中的实词,而过多忽略了虚词的相关作用。这将影响着学生比较深刻且十分到位的感悟。譬如《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这则故事的寓意是我们大家都比较明白的,并不就是提倡去挖山,所提倡的是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如果不让学生去读透愚公所说的话,学生还真以为愚公肯定就是一个十足的“愚公”。因此,让学生去读,去读那愚公回答智叟之语言,抓住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并联系上下文去读透这样的语言,也让学生去结合自己的事儿,或者就是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比较激烈的争辩。学生们就越是争辩,对某些方面的感悟则显得越是明了平时教育教学的实践,让我们比较深刻意义上的感悟是,人们走进深山,当是越往下走,则感到越是黑暗。学生去读,去阅读,读得越是深透,则显得越发光明,让一个个学生去无限风光在险峰,其关键则是学生所必需的深讀感悟。

从古文学之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形象初中学生的阅读感悟古文学作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实践的还不仅仅就是这些,也不尽就是如此的简单。让学生去阅读感悟中,我们还可以去借它山之石达到理想之攻玉效果,真正的触类旁通还可以融入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津源.曹津源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洪宗礼.语文教学参考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鲁庄公邹忌愚公
曹刿论战
现代愚公
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
邹忌劝齐王纳谏
邹忌比美
肉食者“非”鄙
谁更应当“愚公”
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