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淋雨做操,领导打伞观看。发生在广西玉林市的这件事儿,一经报道,激起了千層浪。“领导身体弱不能淋雨”的辩解显得苍白,好些论者的批评已经上升到“反四风”层面,认为是“官僚主义”云云。
学生淋雨、领导打伞,是漠视未成年人权益,存心抖官威、拿官派,还是压根没多想、没把这事当回事,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判断;然而,起码可以确定一条:这些干部对容易引起不良观瞻的举止缺乏警惕。
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场域之中的。从传播的角度看,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种表达。观其行而晓其人,公众就是通过外在举止了解行为人的。举止代表什么意义,解释权往往不在自己。以三国故事为例:磨刀,代表什么意思?吕伯奢家人是要杀猪,曹操认为是要杀他,结果惨剧发生了。具体到这次事件,即使前来视察的干部平时也是爱孩子的,到学校也不过是正常的工作,可是,这伞一打、孩子雨一淋,对比的画面凝固下来,传递出来的形象就由不得他们了。瓜田为何不能纳履,李下为何不能正冠?就因为这举止和偷瓜摘李子太像了,人家看在眼里,就会怀疑在心里,即便你是好人,也成了嫌疑人。
要不想落一个坏形象,首先当然是干正事、不干邪事坏事,然后,就要对自己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有预判,爱惜羽毛,注意公共形象。公共人物,尤其领导干部,更应该着意避免瓜田李下。因为身份特殊,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置身于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嫌疑之地,不但对自己形象有损,甚至会影响所在部门及群体。
那么,怎么才能有效预判呢?很简单,那就是以百姓之心为心。回到此事现场:如果你的孩子在雨中表演做操,你打着伞看,合适吗?
老话讲,“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顾观瞻、不顾忌群众的感受、无所用心,舆论便会变成一堵危墙啊。
(《人民日报》2015.3.19贾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