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芸
摘 要: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有效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与争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重视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50-02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据一些学者对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证明:提问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频率仅次于讲述法,居第二位。可见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有效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与争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目前我们身边的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状况如何,怎样才能提高我们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成才呢?
一、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现状
1. 太多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充斥其间
为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或担心公开课出故障,“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集体齐声应答,抑或机械照本宣读的答案比比皆是。这类问题对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价值不大,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思维僵化,看到问题就翻书,书上没有就不知所措。
2. 问题难度太大,令学生哑口无言
曾听一位老教师说:如果你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那么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你的设问有问题。随着教龄的增长、听课节数的增多,我越来越对此感同身受。有位教育家说: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太难会令学生望而生畏,太易则无需动脑。因此,只有难度适中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并通过思考取得成果,感受喜悦,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3. 随意性问题太多,科学性不足
我们的整个教学流程应围绕课标逐层展开,而课堂提问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桥梁。在一些非重难点问题上耗费大量时间,暴露出教师对课标理解不到位、课前备课不充分的漏洞。
4. 提问后放任自流,不对学生回答作出归纳总结
只放不收,使学生不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形成科学的认识,甚至带着某些错误的观点继续学习,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5. 提出了问题,却不能给予充分思考的时间
这样,结果是教师自问自答,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与新课改的理念背道而驰。
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 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而上课之初的提问,其主要目的不就是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历史课的导趣一定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内容多、难度大,如何才能以一个轻松愉快且令学生愿意参与其中的话题导入新课呢?我做出了尝试。我出示了一幅图(篇幅所限,图略),问学生:“你们能从这两个欧罗巴人身上看出哪些中国元素?”学生仔细观察后,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再进行总结过渡:的确如大家所说,从服装、发型、手里的物件,再到肢体语言,甚至眉宇神情无一例外。而18世纪正值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时期,为什么此时的欧洲会掀起这样一股中国风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大问题:明清经济的发展。
2.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创设情境(尽量贴近生活),阶梯式连环设问
如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关于“奴隶社会是如何过渡到封建社会”这一问题肯定不适合直接设问,我是这样化解的:
创设情境:一个奴隶主的烦恼——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役使奴隶500个, 纳贡上千斗。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才能更享受。
问题一: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足够了,多余的200人我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开垦新土地
问题二:我现在有两种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缴纳贡赋的;另一部分不让上面知道,全部收成都是我自己的(私田)。我该怎么做才能从这些土地中获更多好处呢?→驱使奴隶都去开垦私田
问题三:公田我已无心打理,渐渐长满野草,但我却是越来越富有了。因为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的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怠工、逃跑、破坏工具。这可大大影响了我的收入,而且土地广阔,管理起来真有点力不从心,我该怎么办?→把土地出租给耕种者,给他们一定的人生自由,只要定期给咱缴纳地租就行了
问题四:我虽然已经成为大地主,但我的所有土地都是非法的。我是吃不香、睡不甜,时刻担心土地被没收。我急切盼望着私田合法化。他说出了谁的心声啊?→新兴的地主阶级
通过这种阶梯式的连环设问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情境创设使学生以一个新兴地主的身份来思考问题,自然顺畅地过渡到商鞅变法的讲解。
3. 提问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曾听过一堂“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讲“光耀千古的诗坛”这一子目时,可能教师非常喜欢李白、杜甫的诗,列举了大量诗句并配乐诵读,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力,但是否能应还历史课以“历史味”呢?历史课不同于语文课,其实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了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后,只需一个小小的设问:这两位生活在唐朝不同时期的诗人的诗歌都反映了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一定社会的思想文化总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这样,既可使整堂课有了新的、更高的立意,还能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4. 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具体
一位教师在讲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完善了科举制之后,该讲科举制的影响时,他这样设问: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一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的?立刻就有学生说:正是因为有了考试制度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应试教育……整个课堂成了对现行考试制度的批判,老师也很尴尬,不知如何收场。其实他只需调整自己的设问:你们认为这一与以往选拔人才方法截然不同的制度的创立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样,学生一定不会跑题。
5. 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
子曰:“不悱不发,不愤不启。”这强调了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的教育原则。如有教师在讲“863计划”时直接问:4位老科学家为什么要提出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学生看书也只能给出“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发展高科技的目标,中国也不能落后”这样的答案,显然无法达到教学目标。这时教师可有感情地讲述前三次科技革命时的中国: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又制定了抢占科技前沿目标、发展高新科技的战略目标……学生回忆此时的新中国虽也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绩(“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但在大部分领域我们还是远远落后,甚至是一片空白。教师再设问:我们已经错失三次工业革命的良机,难道这次还要缺席吗?这样,就能很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6. 提高提问后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且在这中间有时需要重复问题,有时需要解释问题,有时还需要一些暗示。可能短短十几秒的等待学生就能还我们以惊喜。学生回答后一定不能忘了归纳总结,因为有些观点可能还需要我们的引导。可以说,所有这一切都在考量我们的教学智慧。
7. 鼓励学生提问,实现真正互动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前段日子观摩了两堂“翻转课堂”颇受启发,这种课堂模式能否在新疆扎根咱们暂且不论,但它鼓励学生在自学中发问,问同伴无法解答再问老师的思想理念却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我们应该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发问;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问。当然,连教师如何提问尚且需要学习,何况学生乎?学生发问的能力也需要教师的培养,因此教师应鼓励、示范学生提出的好问题。
三、结语
提问是连接“主导”与“主体”的纽带,是进行历史学科的思维、语言训练,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常用教学手段。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成才。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提问艺术,成为一名善问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殷海华,杨丽华,欧阳芬.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指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宋运来.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