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学校探索融合式校企合作
从专业设置之初的24名学生到如今近200人的规模,从零起步到如今脱颖而出成为河北省首批特色专业,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学校与合作企业在美容美体专业开展的融合式校企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取得突破,这得益于多年来学校在校企深度融合的理念与实践上坚持不懈地创新,校企以共建人才培养共同体为核心,共同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生们过去需要去上海或武汉参加两个月的岗前培训,现在都可以在学校完成,所有培训内容全部前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生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共建北方培训基地,让学校吸收到高端经营管理经验,培养了“双师型”教师,克服了缺乏美容机构管理人才、成熟管理模式、前期投入资金等诸多困难,解决了学生实习实训岗位紧缺的矛盾;企业则收获了人才、扩大了经营、传播了口碑,进入企业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美丽田园总部新的企业发展规划显示,未来两三年内将在全国一线城市新建至少30家美容门店。从2003年的订单招生、定向培养到后来的办校入企、引企入校,一系列校企联合发展策略,让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该校深刻地体会到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共同体,在时空上搭建起符合职教规律的学生由学校人到现代职业人,由学校步入企业、走向社会的阶梯式人才培养路径,是校企紧密联系、全程共同育人的实践策略,在实质上达成了校企深度融合。该校将这个理念和实践经验运用到美发与形象设计、烘焙等专业开发与建设中,与合作企业在理念、人才培养策略、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共同受益、共同发展。
长沙航空职院实施“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围着市场办、专业跟着产业变、教学围着岗位转,湖南省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围绕学生就业工作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让学院焕发出勃勃生机。截至目前,该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2%,其中超过35%的毕业生在国(央、军)有单位签约就业。学校积极推行“教师企业顶岗锻炼计划”,5年一个轮回,轮流选派新进教师和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顶岗锻炼至少半年,确保教师不断更新和充实企业工作经历,亲身感受行业的新标准、新工艺、新技能。长沙航空职院提出“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定位与产业需求相结合、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相结合、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相融合、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相吻合、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学校考核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学校还筹资1.5亿元修建了2.6万平方米的实训中心,在国内高职院校中成立了首个协同创新中心;拥有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67个,校企合作专业达到25个;拥有96个实习实训车间(室),其中飞机维修、数控技术、航空服务等20多个实习实训车间能真实模拟或再现企业生产一线的职业环境,既保持了原有歼击机、强击机和武装直升机等作战飞机的维修数量,还不断拓展维修服务领域。通过在这样的环境中实习实训,大大缩短了毕业生的适岗时间。
专业建设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适应时代需求调整专业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将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从维修电工方向调整为轨道交通设备维护方向后,毕业生在地铁公司等大受欢迎。面对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顺势而为,让专业围着产业转,实现了从“散常弱”到“精特强”的蝶变。化学工艺专业是该校的传统优势专业。由于化工生产过程不允许学生操作训练的特殊性,导致了学生能力素质与企业需求有着一段距离。为此学校选择了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化学工艺专业的道路,开发出专业教学数字资源库和虚拟仿真操作网络平台,模拟出各种复杂工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专业技术技能。学校的化工机械专业就业面较窄,对学生缺少吸引力。学校在此专业基础上建立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现代人才。学校与奥地利职教联盟合作,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带教,学生25%的课程在校内学习,75%的课程在奥资在沪企业的技术培训中心学习,毕业时获得中专毕业证和欧盟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可操控大型数控机床的高级技术工人。看到“维修电工”的毕业出路,许多学生就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退避三舍。于是学校与西门子公司开展合作,对专业进行升级改造。校企共建实训中心和实训室,培养面向西门子合作伙伴所需的售检票系统制造、维护技能人才,服务上海轨道交通事业。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组织实习实训,学生毕业即成为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安装、维护领域的行家里手。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围绕行业进行专业布局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行业标准制定与新技术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紧扣产业链的发展和延伸,加大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度,主动适应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了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机电设备类专业群、自动化类专业群、汽车制造与服务类专业群、电子信息类专业群等。截至2014年,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比例达76.9%,目前,拥有机械设计与制造等3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2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等2个全国机械行业骨干建设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8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汽车电子技术等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电气自动化省级教改示范专业1个。机电类专业的在校学生比例达78.75%,机电类专业办学规模在安徽省高职院校中居首位。在稳步推进具有传统机电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还主动适应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主动融入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学校有33个专业涵盖了安徽省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了优势传统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产业“三大产业领域”的专业布局,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区域内同类专业改革建设的作用。
教育培训
中国南车国际化人才初级培训项目第一期顺利结业
4月30日,中国南车国际化人才初级培训项目第一期培训在南车大学顺利结业。南车国际化人才初级培训项目是中国南车适应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242登高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南车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实施专项培训,培养国际化初级人才2000人,强化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等专项培训,建立人才库,实施定向管理。在项目组织管理上,南车大学专门成立项目管理团队,加强与培训机构的沟通合作,全力为学员在校期间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保障。培训期间对所有学员实施封闭式管理,每日点名签到,严格执行学员请假制度及周日外出登记制度,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及学员安全。本次培训两个班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发挥团队学习的优势,两个班级隔周组织对抗赛,小组间互相竞争。组员间合作互助,提优补差,培养团队精神,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较好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考虑学员英语学习基础不平衡及地区方言原因,项目管理和教学团队,在摸底考试、平时课堂表现、测试情况等基础上,组织对基础较差的学员进行课余补差,通过老师一对一补、同组学员结对帮等不同形式,帮助他们补差,不让一个学员掉队,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魅力。
交流合作
民营企业京博控股与澳大利亚教育部门开展职业教育合作
4月29日,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政府教育部国际培训部部长安妮女士来到滨州博兴与京博控股签下合约,这标志着京博控股与塔斯马尼亚州教育部达成了战略合作,也将标志着2015年京博教育国际化正式启动,同时开启了双方在职业院校、农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新合作。据了解,这也是滨州首家与国外教育部门合作职业教育的民营企业。关于4月29日这次签约,可以追溯到去年11月在澳大利亚召开的G20峰会,会上京博控股董事长马韵升与塔斯马尼亚州州长威尔·霍吉曼亲切会晤,双方就今后深入合作建立了相互信赖的伙伴关系。威尔·霍吉曼对京博的仁孝管理之道频频点赞,对马韵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经营企业的哲学思维”极为震撼。作为一家民族企业,京博文化释放出的利他思维和中国文化魅力让澳方看到了合作方向。塔方希望与京博在全球推动澳洲的职业教育,期待在全球市场与更多像京博一样的优秀企业合作。签约仪式上,京博控股人力资源总监、商校副校长宋杰也表示,京博会充分利用这次合作机会,把澳方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引进来,也把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博,了解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中澳互联互通的大环境下,紧紧抓住中澳新型合作机遇,希望借助这次合作,达到职业教育产业公司化运营和产业公司职业教育化运营相结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联动和互补。”在29日的签约仪式前,京博控股董事长马韵升说。在去年G20峰会上,马韵升也提到,走出去是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推动下,京博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板块,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安妮介绍说,塔斯马尼亚的职业教育起源于1920年,它为塔斯马尼亚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塔斯马尼亚州的职业教育在全球也享有盛誉,目前跟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有众多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