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平
摘要:爱国实业家刘国钧在长期实业打拼、生活磨砺的实践中,培育了自己伟大的民族精神。刘国钧民族精神的形成可分三个阶段:以个人奋斗为标志的自发的民族精神;以“实业救国”为标志的自觉的民族精神;以“实业立国”为标志的能动的民族精神。并由此得到启发,阐述了培育当下青年学生并使其具有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循序渐进、文化育人、实践锤炼。
关键词:刘国钧;民族精神;形成阶段;培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C-0015-04
数千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之中,在绵延亘古的文明史上显得光彩夺目、普照人间。诸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励精图治和勇于变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财富。在研究刘国钧生平事迹时,我们不难发现,民族精神在刘国钧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从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刘国钧的民族精神,它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片面的,而是刘国钧在长期实业打拼、生活磨砺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学习、思考、领悟、化育而逐渐积累起来的,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在逐步提升过程中与时俱进。刘国钧的民族精神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下略作分析。
一、刘国钧民族精神形成的三个阶段
(一)以个人奋斗为标志的自发的民族精神
第一阶段,主要指刘国钧从出生的1887年至1914年28年间,基本是刘国钧的少年和青年时代,也是刘国钧从靖江生祠镇跨过长江到常州奔牛镇“弃农从商”阶段。这个阶段以刘国钧的个人奋斗为标志,显示的是刘国钧自发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的是刘国钧刻苦耐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刘国钧出生在清末民初,当时因为满清王朝丧失了民族气节,导致中华民族一度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和丧权辱国的危亡之中,也是中华民族最黑暗、最痛苦的时期。童年、少年时期的刘国钧家庭贫困、生活无着,读8个月的私塾被迫辍学,从小就以贩卖果品、到道观打杂、槽坊做苦力为生,以稚嫩的肩膀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大责任。1901年,15岁的他带着借来的10元银洋,到常州西南的湟里埠头做了大半年的苦工,然后到了西门外奔牛镇的京货店当3年学徒,后经营了他人转让的当地京货店,几经风霜,九死一生,最终成为当时当地的“首富”。
显然,刘国钧的发家不是偶然的。在晚年时,刘国钧曾写过一首描写他幼年时代生活情境的诗:“日食三餐元麦糊,夜卧一张竹编床,一生学费钱八百,半世事业万人功”。该诗当属刘国钧早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并清楚表明:事业的成功,与长期的辛苦耐劳是分不开的。其实,他的家训“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也反映了同样的道理。刘国钧说,家训“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坚定了我的意志”。他父亲还给他一句座右铭:“义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得无道之金”,要求他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刘国钧亲身体验到:要吃,就要自己赚钱,自己做出来吃。即使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饱受挫折时,他还鼓励自己“靠人都是假,跌倒自己爬”,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刘国钧最早在奔牛镇经营的两家京货店,第一家称为“和丰”京货店,第二家称为“同丰”京货店,“和丰”和“同丰”中的“和”与“同”,出自他信奉的一句对联:“和以为贵,同而不流”。原来,“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早已成为刘国钧的经营之道,更是刘国钧的处世经典。
由此可见,刘国钧早年经历充满了个人奋斗色彩,他的成功映射了几千年传统的思想文化光芒,较充分地反映了他刻苦耐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以“实业救国”为标志的自觉的民族精神
第二阶段,主要指刘国钧从1915年开始分别创办大纶、广益和大成企业至1945年抗战胜利的30年间,这一阶段以刘国钧“实业救国”为标志,显示的是刘国钧自觉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的是抗衡列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在近现代历史上,当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出现了亡国灭族的危机时,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就会愈加激发而不可动摇,越发显示出它的锋芒和力量。刘国钧继承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中华民族精神传统,将忧国忧民振兴中华的责任置于肩上。
1915年,刘国钧“弃商从工”较早地跻身于中国纺织界,促其转身的却是源自他算了一笔民族的“良心账”。刘国钧原先的京货店里所经营布匹就占了十分之九,而布匹来源均为“舶来品”。细心的他经过调查研究算了一笔账,一算账,他的心情愈加沉重起来。他说:“当时的棉花每担仅22—24元,1匹平布12磅重,用10斤棉花够了,只要2元4角,但是售价是四两五钱银子,折合6元2角多,竟有双倍以上的巨额利润;另外还未计运费、工资。实际上,进口一匹布,等于我们损失一匹布。反过来说,我们把棉花纺织成一支纱、一匹布,就能抵制帝国主义倾销的一支纱、一匹布。”刘国钧自责并自省道:“回想起我经营的京货店,有十分之九的营业是棉布,这不是变成‘为虎作伥了吗?”刘国钧坚定地表示:“我就念念不忘地想发展工业”,否则,“一定会亡国”,我们必须闹“实业救国”。并且,刘国钧觉悟很高,他说道:“只有办好事业,才是有了基础;应先有事业,家在其次。有了事业,有了基础,不怕无家。”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召下,刘国钧已能正确地处理和协调个人与民族、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并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走得更为坚定。
1915年,刘国钧与人合伙创办大纶机器织布厂,当时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和缺设备,困难重重,他自学技术,冒风险潜入上海英租界的怡和纱厂“偷学”;1918年开办广益布厂,就敢与日本人竞争,广益打出的民族品牌就是“蝶球牌”和“征东牌”,并标明是“自纺、自织、自染、自印”,表现了“无敌于天下”和“征伐东洋”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他四访日本,目标很明确,学习日本是为了抵制日货、超越日货。1931年他发表著名的《土纱救国计划书》,学习印度甘地的民族精神中适合本民族所处时代、所处环境的观念和做法,就“实业救国”向国民政府献计献策。1937年,刘国钧苦心经营的大成企业毁于日机的连续轰炸,他不甘亡国亡企,敢冒生命危险,奔波于上海租界、陪都重庆和香港地区创建新的纺织企业,以备“东山再起”。
刘国钧“实业救国”的民族精神,在当时就为国人树立了敢于抗衡列强不屈不挠的榜样,显示了中华民族精神极强的凝聚力、感召力,形成了刘国钧大成企业生生不息、创造“罕见奇迹”的不竭动力。
(三)以“实业立国”为标志的自觉的民族精神
第三阶段,主要指刘国钧从1945年到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去世的33年间,这个阶段以“实业立国”为标志,显示刘国钧主动的能动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他爱国爱家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刘国钧虽是一位实业家、民主人士,但他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对自己的祖国怀有深厚情感。具体表现为他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
在抗战即将取得胜利的1944年7月,刘国钧在《西南实业月刊》上发表论著《扩充纱锭计划刍议》,富有前瞻性地做好了为抗战胜利后发展纺织业、建设富强国家的充分准备。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选派骨干赴美、英留学,为未来企业储备人才。他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全部恢复大成三个厂的生产,且生产总值超过战前。新中国成立后,他返回内地,着手改组常州大成公司和上海安达公司并在1954年先后率先参加“公私合营”,还在1955年发表《逐步放弃剥削,坚决干到社会主义》等文章。1951年6月,刘国钧带头响应抗美援朝号召,大成公司捐献(旧人民币)50亿元,他个人捐献2.65亿元,折算可购战斗机3.5架。他进入政界以后,关心“三农”,为农村和家乡捐钱捐物;从事公益事业,为教育事业捐资助学,并将收藏的部分字画和红木家具赠送给省市博物馆。就是身居高位在“文革”中遭冲击时,他仍矢志不移,撰写对联“人老心不老,永远跟党跑”,以表爱国爱党的拳拳之心。特别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致信老友,念念不忘为祖国“再做出一次贡献,可死无遗憾矣”。可见,刘国钧的民族精神,是主动的能动的并且是至高无上的,只要生命不息,就要奋斗不止。
民族精神孕育刘国钧精神,刘国钧精神光大民族精神。刘国钧那种坚定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统美德的体现和升华;刘国钧那种慷慨解囊、无私奉献的高尚风格,是“仁者爱人,天下为公”传统美德的体现和升华;刘国钧那种“唯一嗜好”办实业的优秀品质,是“业精于勤”传统美德的体现和升华;刘国钧那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传统美德的体现和升华。可以说,刘国钧精神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并赋予其深刻的时代内涵,又充分体现了爱国实业家的崇高追求和高尚境界,丰富和升华了民族精神。她如同血液,在我们民族的躯体内不息地流动;如同乳汁,哺育着千千万万的后来者。
刘国钧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使我们认识到,培育当下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有规律可循。
二、当下青年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循序渐进
刘国钧的民族精神贯穿于他一生,熔炼于清末民初、玉成于抗战时期、彰显于新中国新时代,从自发到自觉,再由自觉到能动,这三个阶段既相互区分又一脉相承,成为他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重要原因。
当下学生所处的时代不能与刘国钧所处的时代同日而语。但是,我们从刘国钧成长的经历中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即学生处在不同学段、不同专业的时候,其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必须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和培养,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设置具体教育内容。
以五年制高职学生为例,学校教育应突出民族精神的内涵,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如在一、二年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充分挖掘各专业和各学科课程,特别是人文学科及有关自然学科中所具有的教育因素,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将民族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在三、四年级,应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创新的活动,体验集体生活中的个人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为将来能创造社会价值而提高自信心。在五年级,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基地的作用,让学生走向社会,在参与专业实习过程中体验社会生活,提高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注重培养社会最需要的那种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文化育人
刘国钧的民族精神是令人敬佩的,主要因为他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时时刻刻都闪耀着民族文化的光辉。刘国钧识字不多,但受民族文化的影响极大,这是他走向成功之路的根本所在。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文化,才会富有强有力的生命力。
因此,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要融入民族精神的内容。如在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里,校园网开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多种栏目,设计学校文化景观轴线和系列“教学工厂”线,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制作体现刘国钧民族精神的“大成”系列雕塑和中外能工巧匠雕塑等,以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氛围。并开展以刘国钧命名的“钢琴赛”、“创新大赛”,举行校园“男生女生节”、“校园游行节”和“国钧技能节”,建设“华夏艺术馆”等等,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挖掘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三)实践锤炼
社会是大课堂。刘国钧读书不多,但广阔的社会为他提供了生动的课堂,让他在实践中体验到民族精神的意义与价值,逐步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现在的学生缺少实践性活动,缺少现实生活的体验,民族精神教育极容易流于形式和“假大空”。学校应注重开设活动课程,让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1.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学校可利用重要的节假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学生庆祝、纪念活动;利用校外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书是丰富学生课外活动、获得人文知识的最好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主要取决这个民族的社会成员学习和阅读的水平。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在很多的诗文中都能得到体现,这些读物凝聚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只要读书,就会逐步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3.举办主题班会活动。班级召开主题班会,同样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如通过“寻找一个人”、“挖掘一件事”,“做好一件事”等三个阶段,以小见大,领悟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4.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到鲜活的社会生活中,亲身体验民族精神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巨大力量,从而创新弘扬民族精神。
(责任编辑:张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