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中如何准确把握结构性

2015-04-29 19:19夏远波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2期
关键词:结构性创造力框架

夏远波

在习作教学中首先就是要为学生建构完整的习作结构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平日的积累所得,开启其创造性思维,开放性地完成习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形散的问题。

一、在教学中贯彻文章结构思想

在日常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时时勿忘将习作结构思想落实在点上,向学生传递结构的重要性,并举以经典文章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建构习作流程。其实,习作就像是一道流水作业,我们时常把列提纲作为作文的第一步,列提纲其实就是在为作文的形成做第一次结构性传递。如,我们在进行《家乡的风景美》习作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列提纲,经典美文《桂林山水》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结构性文章。这篇文章以“总-分-总”结构为基础,首先总体介绍了桂林山水,其次山与水分述,最后结构总结升华主题。我们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就可以这种结构为例,让学生将对自己家乡景色的表述和它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省去对文章框架的思考,只需在其中填充内容即可。教师的疑惑在于,我们是以例文做了例子,但未来还有许多文章,我们都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我们在这里所提到的只是文章的结构,结构是框架式的,硬性的,而学生的思维则是灵活的,创造性是无法用结构束缚住的。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在文章细节描写中展现自己的创造力。也就是说,屋子可能面积相同、大小相同,但装修的不同会使两间原本同样的屋子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而教师的引领和传递是在建构结构思想的过程中起到“设计师”作用的主要载体。

二、引领学生学习,充分积累和领悟结构思想

学生时时都在增加自己的阅读量,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对习作的训练。阅读是在读什么?不只是在关注文章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所反映的思想内涵,还要读出文章的结构、线索、框架。学生在学习与阅读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其实一篇文章也好,一部小说也好,都有自己的思路与框架。教师要引导孩子如何读,如何积累,如何探索结构。如,在读名著经典《鲁宾孙漂流记》时,对于这样一部故事情节大于结构的小说,又长又细腻,怎样引领其掌握和领悟结构特点呢?其实简单得很,通过阅读,让孩子将“失事前生活——荒岛生活——逃生之后”的板块划分清楚,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如果还想把结构分析得更清楚,再把“荒岛生活”细分一下,那么整部小说就变成了一篇大文章,读起来便会思路清晰。写作文不也是如此吗?其实,就是要孩子思考:开头要解决什么问题,中间过程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尾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此,孩子的思想中就建构了基本的结构思路,这对学生掌控自己的行文,并在临场发挥的层面上会有更大帮助。

阅读与习作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学生主动学习阅读技巧的同时,也是在学习习作的本领。将自己的创造力融入到习作结构本身,就是对阅读能力的一种再创造,更是对写作能力的促进和推展。所以,在引领学生学习中,不但要开启其结构性的思考模式,更要让他们充分积累和领悟结构思想,在学习中奠定良好结构基础。

三、把握习作学习方向,夯实结构创造

习作结构性的把握,并不只是严格要求习作本身必须按照一定的结构框架去完成,生硬地将固定的字数填入框架中,形成所谓的“丰富”性的文章,而是在正确梳理结构的同时,运用学生的创造力,并能够将结构框架编排合理有序,将文字有思想地结合在一起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同时,不要硬性找模板,生硬向里填。是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告诉孩子们结构的重要,让学生获得将文章结构建立在文章内涵和思想基础上的意识,这才是正确的。而学生的学也不能只死记几种结构形式,更要富有创造力地完成各结构的任务。所以,师与生的互动,反馈和思维系统是要统一的,富有开拓性的。

结构的创造是文学巨匠们在自我深刻的文学经历的基础上才完成的,而我们的学生年龄与生命阅历都是十分少的,我们更要尊重孩子们对结构的再创造,也许很生硬,也许根本就不对,但那就是孩子们最真实的对文本和习作的创造。创作却不失去根基,发挥却不推动色彩,改变却不失去正确性,这就是结构创造的基石。

猜你喜欢
结构性创造力框架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WTO框架下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